第三百零四節 試點

陳演身陷囹圄就罷了,薛國觀去留兩說,雖餘勢猶在,但畢竟走下坡路。

而禮部左侍郎張四知身爲帝師,在此情況下,是首輔的有力人選之一。

可瞧他所爲,竟然想要一網打盡,未免有些不自量力。

難道不知他們即使出事,門生故吏依舊無數,平白爲己樹下衆多潛在的敵人,殊爲不智。

一時之間,衆人面色各異,目光集中在秦浩明、張四知和高高在上的崇禎皇帝之間打轉,暗自揣測着接下來的事情走向。

盧象升眉頭微皺片刻,旋即立馬鬆開,嘴角邊還露出一抹微笑,自己瞎替他操心什麼?

縱觀此子所爲,何曾有過意氣用事?

這一幕落在有心眼裡,更是增添幾許神秘莫測。

“無稽之言!秦愛卿切莫輕信,今日議事爲主。”

出乎所有人意料,崇禎輕飄飄一句話就此揭過,彷彿秦浩明之前所說只是一個笑話。

其實認真講起來,若非時機地點不對,事出突然,崇禎確實心動。委實是朝臣所作所爲,已經令他失望透頂。

蹩腳的理由一捅就破,根本就站不住腳,奈何他們全體抵制,即使貴爲天子又如何?

照樣對他們無可奈何,畢竟事情要他們去做。如今,秦浩明的出現,讓他心裡有了期許,試圖改變格局。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諸位大臣皆是大明精英,承擔着上以報國,下以撫民之重責,可謂是家國安危繫於一身。

然捫心自問,國家艱難至此,諸位可曾一心事國乎?”

秦浩明痛心疾首環顧站得整整齊齊的兩列朝臣,心裡無限唏噓。

能站在朝堂之上的皆非無能之輩,都是經歷多少明槍暗箭的勝者,方能有今日。

若說他們連這些淺顯的道理都不懂,那未免辱人辱己,小瞧他人高估自己。

奈何他們一個個見小利而忘大義,委實氣人。

“居安尚且要思危,更何況是如今內憂外患之際?

諸位應當知曉,大明穩固,我等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其榮華富貴也將世代傳承,後人子孫無憂。

若不然,怕是異族和叛賊殺至,諸位就是想委曲求全也不可得。”

秦浩明苦口婆心說完,朝堂上終於有了一些動靜。

先是盧象升站出來表示支持朝廷徵收商稅,繼而像楊廷麟和其他一些無黨無派的下品言官,也站出來表示支持。

可幾個黨派的魁首依舊默不作聲,不予表態。

實在是涉及的利益太多,錯綜複雜,容不得他們輕易鬆口。

站在一旁的秦浩明無奈的搖搖頭,心裡卻升起一絲明悟。

按照儒家思想的正統,士大夫都以經世濟用爲追求,孟子就曾經說過:“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

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傳統的儒家士大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政治上比較務實。

危難時刻可以忍辱負重,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哪怕爲國捐軀。

但到了大明中葉以後,傳統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心學、氣學等衝擊,士大夫的精神追求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轉爲追求心姓的感悟,追求道德修養的完善,更看重自己的名節,以自我爲中心。

務實濟世不再提,大家更願意談空說玄。

忍辱負重也不可能,最重要的是保證自己的名聲沒有污點。爲國捐軀需要考慮考慮,仗義死節卻沒有任何問題。

只是這裡說的仗義死節,不是爲國,而是爲自己的名聲殉節!

這就不難解釋,大明爲什麼有那麼多的御史言官,不惜廷杖之危,也要堅持自己所言所講,哪怕是錯?

便如眼前這幾位,不正是如此!

哪怕是崇禎下令把他們當場杖斃,他們也不會妥協,反而成全他們的名聲,崇禎成了暴君,何其可笑?

“皇上,諸位大臣既然持重爲國,不願多生事端。

微臣建議不如在福建、廣州試行徵收商稅,成熟以後再推行大明全境,如何?”

他們耗得起,秦浩明可耗不起。如果強行爲之,沒有盡職盡責的官員,再好的政策也只是一紙空文。

不如快刀斬亂麻,先在自己的區域內開展起來再說。

崇禎眼前一亮,暗贊秦浩明的急智。江南官員衆多,根深蒂固,沒有他們的支持配合,還真玩不轉。

這也是自己和他們妥協的原因所在。

原本以爲今日又是要不了了之,不意峰迴路轉,有這樣的緩衝機會,再加上以後的籌謀,崇禎心裡通透一片。

“諸位愛卿,大家以爲秦愛卿之言如何啊?”

最後一個啊字,崇禎陡然提高聲線,露出一絲殺意。

若是這樣他們還要阻止,不知死活,他也不介意讓大家看看天家的威風。

“臣等無異議!”

終於,幾人齊聲答道。

死道友不死貧道!

只要不是在自己的家鄉,對族人、鄉親有個交代,其他的關他們何事?

崇禎十二年六月份的這場廷議意義深遠,隨着早朝結束,所有的消息不再是秘密,酒樓和一些風月場所,談論的都是這次朝會的內容。

當然,秦浩明是衆人口中的主要對象。

只是現在時日尚短,消息還沒有擴散,目前侷限在一些朝堂高官間。

“皇上,他們無需朝廷俸祿,便可活得錦衣玉食。說得難聽點,即使您作爲帝王之尊,在生活上也頗有不如。

如此,想要他們忠心國事,自然大不易。”

朝臣在私下談論秦浩明,而他也在和崇禎談論朝臣。

下朝後,他尚爲離開皇宮,便被王承恩叫到皇宮內。

崇禎聽完,陰沉着臉,過了片刻方纔緩緩說道:“賢相難求,百官沒有典範,自然百無禁忌,宵小叢生。”

“恐非賢相可以解決,而是人心敗壞的問題。”秦浩明喟然而嘆,“朝廷設言官,假之權勢,本責以糾正諸司,舉刺非法。

然卻變成結黨逞威,挾制百官,排斥正義人士也。”

人心、制度都有問題,如何是一人可以扭轉?

ps:感謝書友在家窩囊在外雄、刨地的農民大賞,有心了,故土難離感激不盡!

第五百八十三節 建奴詭計第三百四十八節 三份密疏第七十九節 劫殺韃虜第六百三十七節 皇太極的憂慮第一百九十二節 膽大包天第三百五十二節 血色草原第四百一十節 定南軍第三百四十六節 坦誠相待第十三節 規章制度第二百七十節 德州府的變化第五百五十九節 對比第六百五十九節 初臨臺灣第三百二十三節 軍事第六百五十三節 遼東漸定第四百七十三節 何等之難第三百五十六節 絞殺建奴第一百六十一節 曲意奉承第二百四十八節 一舉兩得第四百一十五節 滄海桑田第八十節 不妥協不留情第五百一十七節 要開打了第五百七十七節 鰲拜慘死第七十六節 崇禎心思第五百七十八節 似曾相識第三百零五節 隻身許國第六節 苦逼的大明生活第六百四十一節 搞臭東林,提高軍人地位第五百二十七節 志不在此第三百零六節 張雲的心志第一百九十二節 膽大包天第六十一節 震撼第二百六十七節 餘孽第三百七十六節 什麼夫人?第一百九十一節 周皇后的智慧第二百八十四節 空話、套話、屁話!第四百五十三節 各執一詞第四百二十八節 威脅第三百二十六節 去登州,那裡有吃的第四百八十六節 船廠第二百三十八節 視察兵仗局第四百零三節 又是與民爭利第二百六十一節 商議第一節 再回首恍然如夢第一百五十八節 柳暗花明第五百七十六節 黑心戰術第二百二十三節 一箭三雕第七十六節 崇禎心思第五百五十八節 碾壓韃虜第六百一十五節 誰是英雄好漢第三百八十六節 講武堂第五百七十七節 鰲拜慘死第一百三十八節 形勢突變第二十四節 男兒行,當暴戾第二百三十四節 借刀殺人第五百九十七節 活捉多鐸第三百二十七節 搶手的流民第三百二十三節 軍事第六百二十一節 怎地一個了得第五百七十節 他們是畜生第六百三十四節 不死不休第十九節 產品誕生第五百九十五節 國之利器第三百七十八節 雷霆雨露皆君恩第六百三十七節 皇太極的憂慮第十九節 產品誕生第三百七十八節 雷霆雨露皆君恩第六百一十八節 終成軍第二百六十四節 大明海軍威武第二百九十八節 殺猴駭雞第四百四十六節 一家哭總好過萬家哭第五百九十三節 伏擊圈第四百九十九節 前因後果第四百一十六節 本末倒置第二百六十四節 大明海軍威武第五百八十七節 華夏英烈第五百七十一節 父子對談第三十一節 行軍路上第一百九十節 樂極生悲第一百八十六節 曹家的罪惡第九十七節 重塑漢魂第三百六十七節 一觸即發第六百三十五節 什麼人帶什麼兵第十三節 規章制度第九十三節 漢家雄風第四百零八節 這錢來得堂堂正正第一百五十四節 怒火中燒第十三節 規章制度第四百二十二節 都不是什麼善茬第一百七十節 豐收第四十六節 情定終生第六百三十八節 有他們在,就無大清(新年快樂!)第二百零四節 秦浩明的第一把火第五百九十二節 總攻之前第四百七十二節 衝突開始第五百三十三節 丟臉第五十六節 伏擊第六百二十節 撤退事宜第五百五十九節 對比第三百三十三節 赴任第一百九十節 樂極生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