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節 事有可爲

“小生大體明白箇中緣由,盧總督能否單獨給一刻鐘時間,或許事有可爲?”

還就不信了,明明知道事情結局,莫非還要接受這種悲催的結果不成?

盧欣榮聞言,對盧象升作輯率先走出行軍帳篷。

董長青和餘佑漢亦步亦趨,只留下盧象升和他的親兵。

有意思,自家族弟從小恃才傲物極少服人,不意對眼前年輕士子甚爲尊敬。

另外兩人也是以他爲主,看來有些才學本事。

事涉機密,盧象升揮揮手讓親兵出去。

“因爲朝廷戰和,皇上偏向和,所以盧總督想以死明志,不知可否如此?”

看見沒有其他人,秦浩明再向前一步,眼睛緊緊盯着盧象升,語氣不疾不徐朝他問道。

自己和盧象升有不小的差距,機會來之不易,秦浩明可不想浪費無謂口水,直接就是重磅炸彈出手。

一石激起千層浪!

盧象升退後一步,面色訝然,手指着秦浩明毫不掩飾自己的情緒,急促的問道:“你緣何知曉?”

想他爲官十幾載,既有朝堂紛爭,也有戰場廝殺,等閒之事早已練就寵辱不驚心若止水。

委實秦浩明之言太過驚人,不僅表明他知曉廟堂齷齪,更主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態掌握一清二楚,讓他如何保持淡定?

是了,果然如此!

盧象升的神情證實了自己的揣測,一直認真觀察的秦浩明心裡終於鬆了一口氣。

既然知道原因,有些事情或許尚有可爲?

自己來之前就奇怪,盧象升貴爲“天下兵馬總督”,手持尚方寶劍,執掌大同、宣府、大名三地二年。

之前又有崇禎的信任,不說把這些地方經營得固若金湯,至少讓自己進退有度是沒有問題的。

憑什麼楊嗣昌和高起潛作爲客軍,可以任意拿捏盧象升?

要說是盧象升性格軟弱不敢抵抗也不實際,殺伐果斷、渾身正氣、有棱有角纔是他的標籤。

要不然也不會和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掌兵部事、人稱“楊閣部”的楊嗣昌起衝突,更何況還和有“御馬監總管”之稱,可以出外監軍的高起潛對抗。

要知道,衝突、對抗是需要有實力的。

原來一切的根源都來自崇禎對他的信任危機,致使盧象升自暴自棄,再也不想對抗衝突。

“知曉皇上主和心思容易,朝廷邸報早有言明。

知曉盧總督心意,我想不僅是我,便是楊嗣昌楊閣部同樣心知肚明。要不然,他也不配當這個大學士。”

語不驚人死不休。

知悉事情來龍去脈,秦浩明胸有成竹娓娓而談。

其中更是一針見血把盧象升和楊嗣昌雙方心態挑明。

你盧象升想死,我楊嗣昌成全。是非功過,留待以後再說。

其實在秦浩明看來,說盧象升忠,他沒有意見。可是這樣便說楊嗣昌奸,那也不正確。

認真說來,盧象升和楊嗣昌的矛盾只是路線之爭。

從本意上講,雙方還是爲了大明國祚得以延續。

盧象升主戰,楊嗣昌主和,在大明目前風雨飄零的情況下,沒有誰錯誰對。

只要能沉下心來,堅定選定一條線路,君臣同心協力,都可以解決大明目前的困境。

關鍵的還是崇禎,沒有魄力,不敢抉擇,猶猶豫豫、婆婆媽媽、遮遮掩掩才導致下面將帥、朝臣不和,致使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發生。

其實,楊嗣昌在秘密啓動議和的行動過程中,也並非一帆風順。

崇禎十一年三月,遼東巡撫方一藻派瞽者周元忠出使瀋陽,試探口風。

韃酋皇太極對其相當禮遇,並表示:“如有確議,則撤兵東歸”。

楊嗣昌接到方一藻的報告後,立刻建議崇禎帝允許方一藻及總監太監高起潛便宜從事,辦好議和,得到崇禎帝默許。

周元忠回到寧遠,帶回皇太極致高起潛的書信,信中稱:“仍言講款,若不許,夏秋必有舉動。”

楊嗣昌極力勸說崇禎帝把握時機與清和談,但崇禎帝只命方一藻、高起潛“細酌”。

楊嗣昌不依不撓,繼續上疏批評言官不顧兵部處境,只會空言誤國,請求“聖鑑允行”,即明確批准方一藻與高起潛議和。

此時楊嗣昌主導議和已經公開化,引起朝臣激烈非議,掀起彈劾楊嗣昌運動。

其中攻訐最力的是少詹事黃道周,他們表面上反對楊嗣昌“奪情入閣”,實際上反對他主導的對清和議。

崇禎帝於當年七月五日召集羣臣於平臺,讓楊嗣昌與黃道周在御前辯論。

最後崇禎帝袒護楊嗣昌,貶斥黃道周等彈劾楊嗣昌的官員。

所以說,崇禎真是一個操蛋的皇帝,只是可惜大明英才枉死,君臣離心,大明江山淪亡,漢人劫難開始。

盧象升聽完秦浩明言簡意賅的話語,默默無言獨自思索。

是啊!

眼前這個精明的士子憑着一些蛛絲馬跡便可分析出自己的心態,更何況是沉浮官場多年,縱橫朝野的楊嗣昌楊閣部?

自己是否想當然耳?拉上一萬多兄弟的性命,是否值得?真能讓皇上改變心意覺醒嗎?

盧象升揹負雙手,踱着方步,清秀的臉上陰晴不定。

秦浩明見此情況,只是靜靜的等待。

過猶不及!

自己只能提點一二,當事人若不能自己想清其中厲害關係,他說再多反而不美。

“現皇上令老夫快速趕赴鉅鹿,秦秀才以爲如何?”

盧象升停下身,目光炯炯緊盯秦浩明,看他如何作答。

眼前士子胸有乾坤,他不敢等閒視之。

雖說心裡有些計較,但一人計短二人計長。

或許真如他所言,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也未嘗可知。

秦浩明心裡的巨石終於落地,盧象升能夠問計與己,說明他的心裡開始鬆動,是個好的開端。

也不枉自己一番奔波籌謀!

“此一萬人馬去鉅鹿乃必死之局,韃子早有佈置。然皇命難違,不可不從!

卻是不知盧總督手裡可否還有其他籌碼?”

成功在即,反而要更加慎重!

秦浩明井井有條一一分析,臨了不卑不亢朝盧象升問道。

第三百七十三節 戰略藍圖第三百二十七節 搶手的流民第一百五十三節 抽絲剝繭第二節 表演的最高境界第四節 悔不當初第五百零九節 萬事俱備,不欠東風第六百六十四節 動員大會第一百零五節 秦家村第二十一節 衛所軍制崩壞第四百九十四節 挽起袖子,大幹一場第五百零二節 以夷制夷第四百四十九節 囂張第六十一節 震撼第三百零四節 試點第六百三十七節 皇太極的憂慮第五百四十四節 鳥槍換大炮第三百三十一節 大明無敵第一百九十九節 崇禎的步驟第五百二十九節 變化第五百九十七節 活捉多鐸第二百三十七節 雛形初成第四百四十八節 取捨之間第四百三十六節 崇禎也分贓第三十八節 復社鉅子第七十八節 秦浩明的殺手鐗第三百零三節 無恥之尤(再次感謝家裡窩囊家外雄萬賞,明日加更回報!)第四十五節 臨行之際第九十一節 漢家文化第三百七十三節 戰略藍圖第四百七十三節 何等之難第三百九十四節 戰爭,和女人無關!第三十節 唯有源頭活水來第三百三十六節 鄭芝龍的根基第二百八十六節 男兒功名馬上取第五百二十二節 兵不血刃第四十九節 男兒殺人行第一百六十一節 曲意奉承第一百七十五節 禍水東引第三百九十二節 讓他們全部趴下第三百零九節 殺是爲了不殺第六百五十節 其樂融融(新書《崇禎大帝國》已發,求諸君支持!)第三百九十四節 戰爭,和女人無關!第一百六十三節 兩難第九節 無需再忍第六十七節 楊嗣昌三計第六百二十一節 怎地一個了得第五百三十八節 蛇鼠一窩第三百六十節 誰的孩子第六百四十二節 鹹魚翻身第三節 文武雙全第二百二十五節 天災將至第三百零六節 張雲的心志第四百零五節 要狠第五百七十七節 鰲拜慘死第六十七節 楊嗣昌三計第一百八十三節 進退兩難第三百三十七節 來了,就不走了第五百五十三節 還有什麼依靠第三百四十四節 醉夜迷情第二百五十七節 舉賢不避親第四百零九節 居安思危第一百五十九節 漢家血脈第五百八十五節 軍心士氣第三百六十一節 都不簡單第四百四十三節 突發事件第一百三十二節 威望第五百三十五節 不禁折騰第二百一十九節 班底心思第四百五十節 心思各異第六百五十九節 初臨臺灣第一百零三節 塵埃落定第五百九十七節 活捉多鐸第二百八十九節 教崇禎用人第六百零八節 下輩子投好胎,不要再做建奴第三百三十九節 鄭家第九十五節 府軍驕橫第三百六十二節 攻受易位第二百一十四節 謀奪牧場第五百二十九節 變化第六十四節 論戰第八十五節 二美初見第五百六十六節 受降第六百五十八節 海軍戰略第四百零四節 天下之大第二百三十五節 亂世來臨第二百八十一節 難道血已冷第五百五十七節 殺人了第一百一十九節 殺兄弟一,他日屠百!第六百二十四節 秦愛卿壞着呢第二十四節 男兒行,當暴戾第五百八十四節 各有打算第六百二十八節 不管有主無主之地,微臣替大明取之!第一百三十節 知音第三百三十一節 大明無敵第四百零二節 端的好手段第三百九十一節 高手在民間第一節 再回首恍然如夢第二百一十九節 班底心思第一百五十五節 無妄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