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娘直接將鄭敏夫婦迎往了玉管居。
要說來,這多少有些不合禮矩,鄭敏雖爲堂姐夫,十一娘出面待客是理所當然,但依這一層說遠非遠說近不近的親戚關係,爲免瓜田李下之嫌,還是不該在起居之所招待,即便是大周風俗開化,不至於引來千夫所指,但若是傳揚開去,多少也會引得嫌言碎語滋生,恐怕還會成爲長舌之人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緋聞睱想,大不利於晉王殿下的“夫綱”。
只是十一娘考慮着,與鄭敏這一場談話並非幾句寒喧客套,要是在外院偏廳待客,因着這回隨行的人手有限,外廚房還並沒有設置妥當,準備茶飲果點都不是那麼方便,難免會怠慢遠道而來的親友,橫豎現下里外僕婢都是訓練有素的心腹,絕對不會將府中事務傳揚開來,賀燁這個夫主更不是斤斤計較之輩,她上頭也沒有公婆長輩睜大眼睛挑剔禮規,便不再拘泥那些規矩之說。
其實有茵如在場,足以避嫌,又不是十一娘在起居之處私見姐夫密談,哪裡至於會發生引人睱想的桃色風流事件。
因着鄭敏迎娶茵如時,十一娘正好在宮中,這回倒還是第一回見這位堂姐夫,故而細細打量一番。
鄭敏原就比茵如年長十歲,這時已過而立之年,大約是因早年家境艱苦,故而體格有些清瘦,卻有一張端方周正的國字臉,眉宇之間自帶一股堅毅,言行磊落,單論氣度,似乎與邵博容有些相似,然而卻比邵九郎更加沉穩幾分,顯然不是尖銳衝動的熱血士子,但也不顯得圓滑世故,就更不說奴顏媚骨了。
十一娘倒是暗暗稱讚,心說世父柳信宜果然眼光獨到,雖然與喬氏和離後,一直沒有再娶,身邊沒有妻子操持內務,但柳信宜爲幾個子女挑選的婚配人家,盡都沒有出錯。
相比鄭敏的落落大方,茵如反而顯得有些拘束不安,似乎憂心忡忡的模樣,可十一娘這時卻沒有空睱關心這位堂姐的心情。
她雖然早與茵如前嫌盡棄,可姐妹之間卻從來說不上親密,事實上十一娘心裡,也沒有真將茵如看作堂姐。
原本在閨閣時就未曾交心,如今又都已嫁作人婦,雖是久別重逢,但忽然之間,又怎麼可能親密無間?別說十一娘沒有空睱與茵如談及閨房中事,就算她將正事擱置不管,兩人無論說什麼都顯得有幾分交淺言深。
又說茵如,從內宅屏門處坐着肩與一路往裡,原本因爲心中憂慮,一直無心四顧周遭景緻,直到玉管居外下了肩與,才暫時收回了遊離的思緒,打量起這處居院來。
白牆朱門裡,並不是開闊院落,一眼望到盡頭,也沒瞧見廳堂房舍,而是方方正正一面荷池,這一面清池雖然佔地不少,卻並非遍植荷蓮,荷蓮只集中在池中建架的廊橋兩旁,這個季節,當然也不見綠裙輕舞,芙蓉出水,廊橋兩側,只有孤莖傍立,顯得這闊大一面池水冷冷清清。
可行走在廊橋上,略將目光放遠,便能看見水色瀾漾裡,柳影娉婷,傍水而立的金絲柳,縱然是在未見晴照的陰沉天氣,亦能兀自燦爛,柳下蘭舟輕系,更添幾分野趣。
走過廊橋,還是青石鋪出的甬路,直通向一扇月亮門,待過了這道門,景色又是一變。
青石道旁,是翠竹翊爽,想來纔是這處得名的由來,而植竹又有疏密,間有彎彎曲曲的卵石小徑可以通行,隨意一望,便能看見竹林裡修建的幾處亭臺,想來盛夏之季,人坐亭中,享受着清風送爽,吟聽那風葉聲聲,又怎會有炎鬱之苦?
但茵如放眼一望,見甬路盡頭,似乎只有一排廊房,心中暗暗詫異,這裡怎麼更像一處花苑而非起居所在?
她早前聽十一娘致歉,說是剛遷新居,各處人事還未安排妥當,只將起居之處先收拾了出來,故而爲了方便之故,只好請客人往內宅居院坐談,但十一娘身爲晉王妃,居處必定設有廳堂,不大可能只有花園廊房吧。
才正疑慮呢,便見十一娘向右一轉。
面前又是一排白牆,屏門上刷着青漆,過了這一道門,茵如方纔看見規規整整的院落。
不似那些高門大族,主母所居正院的廳堂皆爲坐北朝南,晉王妃的居院裡,正廳卻是面西設立,座落在高出兩層的臺基上,而南北兩側依然是有遊廊相連,廳堂前的院子甚是敞闊,只挨着遊廊的花壇裡植有梅樹,正當綻放之季,梅色豔豔。
待到廳堂階下,茵如正要除履,卻被十一娘笑挽手臂阻止了。
“冬季寒冷,自家人,不需那麼拘束。”
這樣便上了臺階,直到廳堂前方纔有婢女過來服侍着除履,雖然僅着羅襪,但踩在厚厚的氈毯上頭,自然也不會感覺到寒侵足底。
這處廳堂完全是依古風而建,四面敞空,而不是時下所興的半開半閉,不過因爲冬季寒涼,故而四面皆垂織錦氈擋,卻並不接地,即便今日天氣不算晴美,廳內卻也不顯陰黯。
而四圍垂氈,底襯均爲赭色,一面印織山水抑或植畫,一面竟是印織文字,間別爲飾,甚有雅趣。
茵如細細一看,字氈上有桃夭、漢廣、芄蘭、山有扶蘇等等詩篇中的詞句,而垂氈上的織畫顯然是由詩意衍生,這樣相間襯映着。
廳內地臺,也是由三面畫屏圍隔出來,屏擋上畫的是仕女遊春,爲這儼寒冬季,憑添一股春意盎然,而跽坐下來,並不防礙觀賞院中梅色,又兼旋繞鼻端隱約的沉水香息,還有鏤雕炭鼎裡散發的融融暖意,手裡再捧一盞婢女剛剛烹好的熱茶,竟讓人有種置身於春暖花開時節的錯覺。
茵如默坐一旁,安靜的傾聽着十一娘與丈夫說起那些朝堂政事,心情格外複雜。
她已經有些想不起來當年那個十一妹青稚的眉眼了,如今對面前的晉王妃,唯有敬畏而已。
或者還是間雜着幾許羨慕吧,同爲庶女,可兩人現下處境,竟然如此不同。
雖然茵如早就放下了那些不切實際的虛榮心,但身處此情此境,回想到過去種種,未免還是有些悵惘,這與妒恨無關,說得確切一些,僅爲自卑而已。
莫說榮華富貴,就算是眼下的平安喜樂,她也沒能確實握牢,日日憂心,一切只是鏡花水月,當婆母與丈夫得知她不堪的從前,便會徹底失去。
怎比得十一娘……
茵如看向這位與丈夫談及政務尚且遊刃有餘的堂妹,那樣的意氣風發胸有成竹,她更覺自慚形穢。
而當在玉管居落坐之後,十一娘便再難顧及茵如,也沒有過多客套寒喧,頗有些開門見山的直率:“不瞞姐夫,我原是打算這兩日寄書往雲州,邀二位來晉陽一見,不想茵姐姐與姐夫竟然就先來晉陽,實覺驚喜。”
“也不瞞王妃,下官此回,是奉令而來。”鄭敏雖然得了岳丈告囑,知道這位十一妹雖是女子,卻被岳家寄予重望,甚至於這回赴晉,還擔任着治政之責,卻並不知道晉王早就“心懷企圖”。
這當然是因爲事涉厲害,倒不是柳信宜信不過鄭敏,然而少一個人知悉內情便少一份泄露的危險,再說也毫無必要讓鄭敏預先知悉晉王之志,有所保留纔是穩妥之計。
十一娘也不打算揭開賀燁的老底,橫豎雲州諸事,目前尚且屬於她的職責範圍,故而由她出面與鄭敏商談即可,並不需要回避茵如。
讓王進谷失勢也是太后的打算,大可不必掩人耳目。
十一娘對鄭敏並不熟悉,僅憑一面,當然不可能斷定此人是否能夠全心信任,更不說茵如,就算十一娘不計前嫌,對她的人品多少還有所保留,絕對不會將晉王底細告知,埋下這莫大的隱患。
她信任鄭敏,也是限於在朝廷與藩節之間,又關涉到江山社稷,鄭敏當然不會將身家性命交付王進谷,反而與朝廷爲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