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八十五 遍讀史書的太上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遣,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

小振邦搖頭晃腦的站在蕭如薰面前背誦着三字經,蕭如薰剛剛中止和大臣們商議政務,約定下午再商量,現在正端着一碗茶坐在小振邦的面前,一邊喝茶一邊盯着他背書。

彩雲臨近產期,蕭如薰下令宮中內侍宮女全力準備她的生產,自然她也就沒有精力管束教育振邦和盈盈了。

振邦和盈盈都才六歲,正是好奇頑劣的年紀,蕭如薰可不相信六歲的孩子有自控能力,能在家長不在的前提下自己認真學習。

所以蕭如薰便打算把振邦和盈盈交給父親去幫忙帶一陣子,正好父親一個人在宮裡也寂寞,結果蕭文奎同意幫着照顧盈盈,卻不願意帶着振邦。

“當年你們兄弟四個從小是爲父與你母親一起撫養的,後來你母親去世,爲父更是不敢放鬆,等你們長大做官,爲父纔去京城就職,爲的就是看住你們,不讓你們學壞,不讓你們變得頑劣不堪。

所謂養不教父之過,盈盈是閨女,無傷大雅,但振邦是大秦太子,未來的皇帝,若學不到好,不僅傷及國家百姓,以後人們都會說是你教子無方,你願意被後人這樣說嗎?

爲父知道你國務繁忙,但是再繁忙,太子也不是你可以忽略的,這些日子爲父在宮裡遍讀歷朝歷代史書,發現自古以來的皇帝很少有可以處理好父子之間關係的,而由此引發的悲劇也很多。

遠到漢武帝和廢太子劉據,近到唐太宗和廢太子李承乾,如此這般英明之主卻處理不好父子之間的關係,大傷英名,遺恨千古,爲父實在不希望本朝也出現這樣的事情,你明白爲父的意思嗎?”

蕭文奎拉着蕭如薰的手語重心長的對他講道理舉例子。

“父親,兒子的國務實在是繁忙,若是把振邦帶在身邊,的確有諸多不便,振邦還太小了。”

蕭如薰想了想,覺得這樣還是不妥。

“不,四兒,你把振邦帶在身邊撫養是有必要的。”

蕭文奎正色道:“爲父遍讀史書,發現太子做的時間太長,對太子本人而言並不是好事,眼下太子小,若長大了,全天下的眼光都集中在太子身上,太子很容易成爲衆矢之的。

你若不立太子也就罷了,既然立了太子確定了正統,作爲皇帝,你就要維護他,你把振邦帶在身邊撫養,就等於昭示天下,你對振邦的期望和感情,旁人就自然而然的清楚了你的態度。

彩雲快要生了,若是個男孩,你這樣做便可以打消旁人的一些小心思,穩固振邦的地位,你須知奪嫡之爭有些時候並不是皇子之間的爭鬥,而是皇子背後的某些試圖當從龍之臣的人推動的。”

蕭如薰是沒想到父親這段時間沒有大手大腳花錢享福,反而深居簡出在宮裡讀史書,研究自古以來皇朝興衰之道,還能如此告誡他,心下實在是感動。

細細一想,蕭如薰覺得蕭文奎說的很有道理,那麼早就確定了太子人選,等於是把振邦放在天下人眼皮子底下,現在振邦年紀小,等到了年紀需要出閣讀書,振邦勢必會受到各方面的關注。

他的一言一行都會被無限量的放大,而自己若不能給他提供足夠的支持和庇護,若彩雲生個男孩出來,振邦的地位就會受到影響,還會進一步影響到自己的家庭。

奪嫡之爭向來不僅僅是皇子之間的鬥爭,也有皇子背後的勢力的推動,現在自己一門心思威壓天下增強中央威勢的時候,這種對太子的嚮往將會更加凸顯出來。

蕭如薰不可能活一萬年,終究是要死的,皇位必須要傳到一個他能完全信任的人手上,絕不允許出現被某些臣子給忽悠瘸了的事情發生。

這種事情可屢見不鮮,漢朝就出現過,還把中央壓制地方的陵邑制度給廢除了,造成了西漢豪強和東漢世家的尾大不掉,直接影響了歷史的走向。

國家越大,人口越多,中央集權就越必須得到維護和增強,這一點在明朝和民國已經體現的淋漓盡致了。

無論是一統狀態下的小政府還是分裂狀態下的小政府,帶來的都將是分崩離析,他絕不允許任何試圖削弱中央集權的情況出現。

他用土改將地方士紳豪強的勢力連根拔起,把中央的意志根植在地方,地方還出現了和中央關係更近的軍屬戶,還有下鄉的政府,對地方是全方位牢牢地把控。

地方上沒能除掉的豪強士紳都被遷移到京師居住,斷了他們的根,試圖反抗的則被堅決剷除,地方和中央的聯繫自秦以後就沒有如此緊密過。

爲了防止地方勢力死灰復燃,蕭如薰開始普及教化和貫徹陵邑制度,雙管齊下,就是爲了將社會打造爲君主—平民的兩級狀態,代表君主的中央可以直接管轄地方,沒有地方勢力的欺上瞞下。

蕭如薰正在嚴格提防文官政治的再現。

所謂的文官政治,所謂的君主立憲的雛形,在某些人看來自然是美妙的,因爲這很“民主”,很多人都覺得只要君主立憲就萬事大吉,君主立憲是萬能的。

但是,從沒有人想過,這是屬於平民的民主嗎?

不是的,自從在雅典誕生以來,民主這兩個字從來都是屬於有錢有權的人,屬於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利妥協,而非平民。

他們有錢,我們有權,我們互相妥協一下,就出現了民主。

所以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平民以爲自己得到了民主,就和他們被催眠的幻想自己成爲貴族並且貫徹貴族精神一樣。

一羣農民的後代,剛剛翻身沒幾十年,就開始幻想自己是貴族,爲貴族精神大肆鼓吹,這還真是荒唐。

科舉士紳誕生於地方,得到功名之後就得到了財富和土地以及地方的利益,他們將代表地方,或者說他們就是地方。

史書中所記載的那些看上去非常正氣凜然的故事裡,每每都能體現出地方勢力尾大不掉的情況下皇權的衰微,而皇權就是中央,中央衰微,地方必然大亂。

比如魏明帝曹睿要視察尚書檯的工作情況,皇帝車架到了門口,被尚書檯官員趕走了,說你不信任我,自然可以罷免我的官,但是要想進去視察,對不起,你還是先罷了我的官吧。

曹睿被氣的臉色發青,但無可奈何,還是走了,原因是什麼?

因爲地方上的官員同氣連枝,只有他們識字讀書,只有他們有能力治國,平民百姓都是文盲,能指望嗎?

統治者沒有士紳的配合能順利統治嗎?

你更換再多的官員,但是還是他們,還是他們當中的一員,皇權實際上已經被架空了,皇帝是無力的。

明朝也是如此,天下讀書人在儒門的號召下,在科舉利益的維護下,某種意義上也是同氣連枝的,你更換一個人,換上另一個人,但還是科舉士紳,你無論換誰,總不能換個文盲上來吧?

他們在地方上有土地,有資源,有人力,把持地方,沒有他們的配合,中央對地方已經失去了影響力。

再怎麼民主,再怎麼君主立憲,和平民有半毛錢關係?

那是地方和中央的相互妥協,靠的是勢力,是錢。

地方勢力對下欺壓百姓,對上對抗中央,他們纔是一個國家最大的威脅,歷史上每一個強盛的帝國,最後衰敗的原因裡都包含着地方勢力的坐大和地方勢力代表入主中央。

眼下土改如火如荼,地方勢力被清剿一空,中央官員入駐,地方上勢力暫且消失,但不是不復存在,中央的敵人,皇帝的敵人,從來都不是什麼造反的平民,而是代表地方向中央要權的那幫人。

一旦出現,蕭如薰會狠狠的摁下去,絕不留情。

眼下並未出現過,連反對自己進行土改的人都沒有,皇權前所未有的強大,但是這強大之下的危機,蕭如薰並非看不到。

五百六十七 拜見晉王殿下一千二百六十二 陛下是何等的仁慈啊四百八十七 密謀一千三百五十三 皇莊系統二百一十六 太閣的頭顱五百零七 平型關失守四百一十九 事辦成了一千零九十六 西南用兵在即四百九十 大帆船貿易二百九十四 踏青野炊四十七 戰後二百七十六 救火隊員李太后(上)一千一百八十五 兩全之策二百二十四 換約之戰(上)七百七十三 你竟敢謀害我!一千二百零六 暹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外交孤立和打擊五百一十八 將大明的未來奪回來!一百四十四 不安的宇喜多秀家四百三十二 興師問罪(五)六百七十九 歷史變局四十六 寧夏亂平五百四十五 消失的北虜(上)八百三十一 柴總兵可願帶兵主動出擊?五百八十三 皇權危機八百八十八 細小的危機六百九十一 袁黃的擔憂(上)一千零二 陛下聖明五百二十二 忐忑的李如鬆四百八十 拜訪徐光啓(下)四百七十九 拜訪徐光啓(上)八十五 杖責李如鬆五百七十一 肉搏!肉搏!肉搏!二百七十五 凡人的悲哀二百七十四 決然的母子(下)八百四十五 動手!三百五十五 今非昔比三百七十八 拜見提督七百二十四 迎刃而解五百四十八 爲了活命(下)一百六十三 陳璘抵達九百八十二 土司攻略(下)三十 背鍋頭號種子選手朱翊鈞四十四 一切都將見分曉五百一十 扯力克的決心六十九 蕭李爭鋒(上)十六 逆賊安敢言生死大義!二百六十二 王荊石誤國誤君啊!五百九十八 權力八百零九 拖出去,斬了五百八十七 想要騰飛的心二百三十七 德川家康的窘境一百六十三 陳璘抵達八百八十六 劉黃裳的慶幸一千二百六十三 那你爲什麼要流淚?五百九十三 不聽命令的軍隊八百一十九 麻威心中對北邊那個所謂的朝廷充滿了蔑視五百八十五 弄死他們三百零五 暹羅(上)一千三百二十八 百年大計一千一百八十九 接風晚宴四百九十一 張閣老誤國四十五 掀翻巨城,如揭紙片四百七十九 拜訪徐光啓(上)二百四十五 他們都在厲兵秣馬的準備着六百六十九 敢爲衆人先的石星一百六十二 鬱悶的陳璘一千一百六十五 兇虎與惡狼七百五十三 緊急協議一千三百三十五 醫部一千一百零四 孫時泰的覺悟(下)四百三十 興師問罪(三)三百六十一 雙雄爭鋒(下)七百九十 抵達鎮江五百四十三 被扭轉的戰局一千三百七十六 羣臣始終沒有看穿過皇帝哪怕一次一百五十九 燈火闌珊處(五更)六百四十三 爲敵(上)一千三百二十三 血吸蟲之患(下)六百六十三 戰前日常(上)一千零八十六 太子的地位不可動搖一百六十六 落後就要捱打一千二百六十一 切記你我吃的都是誰家的俸祿六百二十二 敢戰的李如鬆一千零三十二 努爾哈赤成功了三百五十三 劇烈的碰撞六百六十 威信與信任六百八十九 鎮南軍大獲全勝五百六十七 拜見晉王殿下一千一百六十七 新一年的好消息八百四十四 爲時已晚二百九十五 蕭如薰的威勢一千二百五十七 名存實亡的暹羅(上)三百四十三 大雨和辣椒八百二十 叔父,你何時派兵去救族人啊!十六 逆賊安敢言生死大義!二百八十二 蕭文奎所希望的享受七百一十九 那是人嗎?四百三十五 天誅(上)一百四十五 德川家康的議案一千零三十八 我錯在哪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