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八 罪人的後裔

bookmark

對於這些離開故鄉去海外生活的子民,中原王朝的態度一直都是鮮明的,因爲這些人大多數都是商人,或者是活不下去的失地農民,去國外生活了也不會給他們提供稅收,大明雖然不阻止民衆赴南洋生活,但是士人階層對他們是毫不同情的,這種不同情的態度自始至終都十分明確。

所以到了萬曆末年的西班牙人屠殺南洋華人的事件發生之後,萬曆帝大怒要求出兵征討,而朝臣以國庫空虛和海外華人自絕生路不屬於大明子民爲理由駁回了皇帝的意見。

他們認爲商人本來就是四民之末,注重利益,輕視情誼和道理,所以這樣的人就是死了也活該,誰讓你們非要離開家鄉跑到那些地方去的?不去不就死不了了?你想走,我不管你,但是出了事情,你也別指望我救你。

這就是他們的普遍態度。

而這樣的態度也影響了很多人,大家普遍認爲這些遠赴海外的人是自絕於大明,你也不給大明繳稅,還指望大明來救你?民間輿論方面,他們也不佔優勢,屬於被拋棄的海外孤兒一類的人,母國的這種態度和傳統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生存環境,現在大明聲威猶在,他們尚且還能狐假虎威,可是等到了近代開始,滿清已經不能提供足夠的聲威,那個時代的海外華人的日子才叫一個悽慘。

但是究其根本,在極其注重鄉土情結的大明朝,除了商人,如果出現了背井離鄉遠赴海外討生存的人,那一定是在國內活不下去了纔會這樣做,土地被兼併了,財產被黑掉了,連飯都吃不上,那還能怎麼辦呢?爲了活命,只能去海外討生活了,究其根本,還是國內出了問題,逼得他們離開了家鄉。

和現代不同,那個時代的大明纔是天朝上國,國民普遍是看不起那些長着紅毛穿着裙子的“夷人”的,能讓他們離開家鄉遠赴“四夷之地”的理由,除了活命,也就只有活命了。

只是秉持着這樣的觀念的人實在是太少了,中央政府裡面更少,但是話又說回來,這年頭世道不太平,國內還有大量被土匪威脅生存的人在等着救援,手裡沒錢的大明又如何顧及海外呢?

像林遠山這一類的海商子弟在國外生活和做官的不在少數,大明周邊的藩屬國內,這樣的人也不少,這些海商子弟讀過書,會寫字,會做算術,有經商的經驗,能力上絕對夠用,而且大明出身的金字招牌宛如如今的世界頂尖大學學位,讓他們在藩屬國政府內比較吃香。

更別說大明剛剛暴揍了日本人,再次向周邊的國家展示了自己的肌肉,告訴他們,別看我年紀大,但是收拾你們這些熊孩子還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老老實實當順民,別總想着搞事情!

被這樣警告過後的周邊諸國,無論是藩屬國還是體系之外的,都對大明多了一份敬畏,在這樣的背景下,納瑞宣王重用華人官員也就是向大明表示誠意的舉措,表達自己對大明的恭順之心,宣佈暹羅的站隊等等。

蕭如薰在船上接到了林遠山派來的信使送來的信件,打開來一看,便忍不住的笑了出來。

此時正巧陳璘拎着兩隻從海里撈上來的大海蟹來找蕭如薰喝酒,看見蕭如薰對着一封書信笑得正歡,便饒有興趣的開口問道:“莫不是提督家中夫人送來書信,告知家中孩兒茁壯生長?”

蕭如薰擡頭看到陳璘,搖了搖頭笑道:“非也非也,你猜猜這是誰送來的信?”

陳璘搖了搖頭:“提督,我是個粗人,你直接說就是了。”

“說來也奇怪,是一個叫林遠山的人送來的。”

蕭如薰揚了揚手裡的書信。

“林遠山?那是何許人也?京城官員還是地方官員?”

“都不是!是暹羅王納瑞宣的一名高級幕僚,按照大明的品級來算的話,得是二品官。”

“二品?林遠山?”陳璘皺了皺眉頭,然後釋懷道:“莫不是那些沿海海商的後代在暹羅做了官?”

“嗯?你很瞭解這方面的事情?”

蕭如薰好奇的問道。

“那是自然,老夫自幼就在沿海地區長大,也在這一塊做官,當初和倭寇打仗,打完倭寇打叛軍,對這些沿海的海商瞭解頗深,這些人裡面雖然有一些是正經做生意的,但是大多數都是手底下有些武裝力量的,亦商亦盜,年景好的時候做商人,年景不好的時候做海盜,也幹了不少傷天害理的事情。

當初倭亂,哪裡是倭寇鬧出來的喲!那基本上都是這些大海商借着倭寇的名頭組織一些活不下去的亡命之徒給鬧的,一邊鬧一邊和南洋的諸多小國還有佛朗機人做生意,那賺的是盆滿鉢滿,後來朝廷銳意剿倭,一大批海商豪強因爲犯了事兒給追究,被戚家軍追的滿天下逃亡,無可奈何之下才逃到了周邊的小國避難。

當然除了海商還有一些過不下去日子的苦命人,但是那些人和這些海商的後代不同,這些海商的後代啊,他們父輩犯了事兒,這下一輩自然也難以歸鄉,久而久之只能斷了回去的念頭,就在這些小國生根發芽,做些生意,或者乾脆給這些藩國的王做臣子。

這些人讀過書,識字,還會算術,也有別的一技之長,對那些藩國來說是難得的人才,就給他們招募過去做大臣,或者做老師,培養學生,過得比在國內還要好,而那些真正過不下去日子的失地農民,目不識丁,能活下去就不錯了,怎麼可能做到大臣的位置?”

陳璘滿臉不屑的把酒滿上,兩隻海蟹一人一隻,坐下來,開口道:“要是真說起來,這些人還是些無君無父之輩,身爲華夏苗裔,不思報國,居然給這些藩國賣命,要不是念及和周邊藩屬國的關係,這些人一早就被大軍擒拿斬殺殆盡了,還能留到今天,我看啊,這林遠山肯定是做賊心虛,其父或者其祖,肯定是當初禍亂東南的海商之一,提督,他說什麼了?是不是要求饒什麼的?別理他們!”

蕭如薰聽說了這些往日不曾聽過的密辛,也算對這些東南亞南亞地區的華人有了些許的瞭解。

感情除了那些活不下去的失地農民過來討生活,還有一大批罪犯的後代在這裡活躍着!

一百六十三 陳璘抵達三百二十 大明重返南洋二百二十七 本多忠勝眼前最後的光景九百九十七 趙世卿死了八百二十 叔父,你何時派兵去救族人啊!十一 何樂而不爲二百九十三 夫妻重聚四百二十七 不願離開的大戶一千三百一十三 真正的開國封賞九十三 金忠善一千零四十八 鬥志昂揚的建州三百七十六 朱皇帝的這個鍋背得冤吶!五百九十二 徐光啓的決定(下)四百九十二 大同急報六百五十一 讓漢人退讓,讓漢人服軟一千零八十四 傳奇的毛文龍二百八十八 天高皇帝遠二百六十六 羣臣的反擊極其猛烈六百六十 威信與信任六百二十五 細作?六百五十 “無恥的明軍”九百二十一 混亂的京師八十八 心安樂,才能身安樂一百一十八 李如鬆血戰開城(上)三百五十四 『老朋友』的會面一千二百一十七 秦軍迅猛推進五百七十三 楊俊民的處境非常艱難一千三百七十六 羣臣始終沒有看穿過皇帝哪怕一次六百九十九 殺心七百七十八 最後一步六百三十七 開槍!四百六十七 陳龍正的憂慮一千零四十一 絕望的褚英一千零六十三 平壤的災難四百九十七 選將一千一百一十三 先下手爲強五百五十七 太原騷亂(上)一千三百七十八 從此以後,你便是大秦的皇帝六百四十一 難以回首四百九十二 大同急報五百三十三 障眼法六百六十六 拉攏一千零六十八 我接替你的職位四百三十五 天誅(上)一千一百零七 做個參謀吧一千零一十八 軍事大比拼四百八十八 可怕的猜測九百六十八 沒有爲何二百七十七 救火隊員李太后(下)一百七十三 強襲對馬港(中)六百四十七 不是出問題了吧?七百八十四 我可憐的孫孫喲三十三 葉公夢熊二百三十七 德川家康的窘境八百八十一 我現在信了一千二百三十 大秦的國威三百六十五 作壁上觀一千三百六十九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千零九十二 軍事學院初露崢嶸一百四十三 釜山的倭城九百二十三 黃袍九百五十九 三個人的門面七百八十八 良知(下)六百六十七 沈一貫的野心不斷的膨脹着(上)七百零八 我在緬甸可還有好幾萬精兵啊!八百七十九 一起殺了!七百二十七 勳貴的擔憂(上)三百八十五 還政八百零一 不堪一擊一千三百六十一 蕭如薰的託付九百六十三 慢慢來一千一百二十二 大秦的火炮天下無敵一千二百二十 大秦的養料(下)六百七十三 討伐洞武遺民(上)六百四十 相顧無言的故人六百七十一 可怕的風暴正在醞釀一千三百零六 買賣來了九百五十六 嗅覺敏銳的孔尚賢一千一百一十五 崩潰的楊軍七百三十八 老首輔,你過時了六百五十九 無法預料的未來三百六十四 大決戰七十六 隱藏於歷史之中的細節八百八十一 我現在信了一千一百三十二 保命牌一千零七十六 斷尾求生一千一百九十四 海洋一千零九十一 他們被皇帝打敗了一千三百零七 希望之光三百四十六 焦土三百一十一 最大的難題番外——大明罪將蕭如薰死於此(下)三百五十六 皇帝的復甦九百七十四 大秦王朝正式建立一百四十四 不安的宇喜多秀家一千零四十四 他們活着比死了更有用一千三百一十二 他只是皇帝(下)六十一 我們要個孩子吧一千三百一十 趙士禎不想深究九百六十五 命運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