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如薰伸手指向了地圖中的某處,將官們紛紛上前觀看,一看之下無不吃驚。
“歸化城?!”
李如鬆低聲喊了一句,將官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之間一時間居然無語。
“沒錯,歸化城,本督這一回不僅要收復大同,還要一直打到歸化城去!要把土默特斬盡殺絕!不僅如此!協同土默特一起出擊大同的數個部落,也要一併斬盡殺絕!本督要讓這些塞外蠻夷都知道!劫掠大明一時爽快,爽快之後就要付出代價。”
其實蕭如薰想說的不僅僅是這些,他真正的目的,是想要就此佔據歸化城,把自永樂宣德之後明王朝逐漸棄守的洪武年間的北方防禦體系重新拉起來,甚至他還想出擊河套光復河套,把朱元璋的防禦體系恢復,尤其是東勝衛。
東勝衛是朱元璋設在黃河河套地區東北角的重要衛所,在明初北部邊防中,是唯一一個可以整個控制河套的衛,其地在唐朝張仁願所築之東受降城之東。
東勝衛在實際上起着將東邊的遼東和西邊的甘肅聯繫起來的作用,自東勝而東有大同、興和、開平、大寧以至遼東,自東勝以西有寧夏、蘭州、莊浪、涼州、山丹、以至甘肅。
而賀蘭山、甘肅北山及河套均在這一防線控制之內,這就使明朝北部邊防由點到面,東西聯絡,相互呼應,因而將其整個北部邊防線穩步向長城以北推進了數百里。
這條防線是和如今的九邊重鎮全然不同的極具進取意義的主動戰略防禦,使得明王朝在北部戰區上擁有足夠的戰略縱深,給了明政府足夠的反應時間。
而且縱使北虜攻破了這條防線,明軍還是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在長城構築起第二道防線,利用長城之堅固將北虜阻攔在長城之外,數百里的距離足夠明政府組織起防禦兵力,最重要的是,主要生產地和人口聚居地都在長城的保護範圍之內。
禦敵於國門之外意味着戰火不會燃燒在國土之內,國土之內有民衆有生產,一旦被破壞的話損失是不可預計的,而且戰後還需要政府組織其他的力量恢復生產,農耕國度的生產力是很脆弱的很容易破壞的,但是恢復卻很難。
這一來一往一年多的時間和無數的精力就要耗費掉,用在戰後恢復上的錢財和物資遠在單純作戰需要的錢財之上,這筆生意特別不划算,所以如果可以禦敵於國門之外,那纔是最有戰略眼光最省錢的。
而有些人就是看不到,他們不斷的收縮防線,認爲把防線收縮到距離國土比較近的地方耗費的錢財比較少,運輸所需要的錢財也會少,這樣國家的財政就輕鬆了,他們需要的軍費也就少了,也就能順帶打壓軍人勢力了。
於是大明版圖越縮越小,越縮越小。
最終,文人政府把洪武永樂時期那幅極大的國家戰略版圖收縮到了嘉靖萬曆時代秦朝一統之後的程度。
遼東的衛所西北的衛所還有北面陰山附近的衛所全部放棄,整個國家的北面防線大規模收縮,成了完全依靠長城才能防禦的被動防禦戰術。
邊關所在就是人民聚居所在,每當有戰事的時候,民衆總是會顛沛流離深受其害,邊關的生產和經濟深受其害,短時間內也不能恢復,還是要繼續從內地供給。
軍隊戰鬥力越來越差,軍人地位每況愈下,軍田被大量侵吞,衛所制基本上被破壞殆盡,朱元璋留下來的關於軍隊的安排已經全面破產,明朝的戰略態勢全面轉入被動挨打的階段,這些,都是蕭如薰所不願意看到的。
他知道就算他打到了原來的東勝衛所在地,打到了歸化城也就是現在的呼和浩特,打到了曾經藍玉所抵達過的捕魚兒海,甚至於打到了霍去病和竇憲所達到的狼居胥山和燕然山,卻依然不能在文人政府主導的大明帝國內爭取到戰略國策的轉變。
他們只想安穩度日,安安穩穩的撈錢,安安穩穩的兼併土地,安安穩穩的政治鬥爭,安安穩穩的你死我活,最好全天下的敵人全部死光光,只剩下大明這裡還有人和土地,那麼他們就可以一直愉快的鬥爭下去了。
然而他們根本不曾考慮過他們所謂的安穩是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才能換回來的,你的後退只能換來敵人的得寸進尺,只有讓敵人感到害怕,他們纔會小心謹慎的對待你。
所以蕭如薰在寧夏一戰斬首北虜三千,在長城外堆起來一座京觀,這般的威懾力就嚇得寧夏套虜三年不敢進犯,對付他們就不能退讓,只能狠狠的收拾。
當然了,明文人政府也有一點好,那就是對北邊蠻夷絕對不妥協,對於蒙古部落的態度非常強硬,殺了他們多少人也不會有人說大軍殺戮不好,反正只要不讓他們看在眼裡就好,他們就不會多嘴,這是明比宋要好的地方。
自然的,對於明政府來說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兩邊不打是最好的,要開打肯定是要錢的,要錢他們就要開始扯皮,就要開始你爭我搶,非常煩人,所以還是不打仗比較好。
這樣的思想不僅讓文官們奉若真理,也讓武官們受到影響,覺得各司其職打好防守戰就可以,沒有必要出擊塞外,像當年那個馬芳一樣天天打仗年年打仗,打的草原雞飛狗跳一樣又有什麼好?
不還是弄得像如今這樣?
兩漢是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了,但是那又怎麼樣?胡人死絕了嗎?
大明太祖八次北伐,成祖五次親征漠北,甚至也達到了封狼居胥的地步,那又怎麼樣,北虜不還是年年南下嗎?
那些說擴張的也根本不去考慮那些土地對大明有沒有好處,一點糧食都長不出來的地方要他有什麼用?不僅寒冷,還非常耗費錢財,打下來一點收益沒有,每年還要倒貼進去不知道多少錢才能維持,真以爲大明就那麼有錢嗎?
於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之下,省錢成了明政府戰略防禦的重要原則,怎麼省錢怎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