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九十八 孫承宗的報國志

bookmark

在京察風暴和邊疆風暴一起展開的同時,房守士就成爲了一個非常好的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救時人選,這個人選由沈一貫上報,得到了朱翊鈞的允許和贊同。

不過房守士本人卻沒有因爲升官而感到開心,相反,得到消息之後,他整個人都顯得憂心忡忡,回到家中不言不語,只是坐在書房裡默默地思考着什麼。

約莫到了晚飯時分,有一人來到了房守士的書房之中。

“東翁,您找我?”

中氣十足的聲音響起,房守士擡起頭,看着眼前這位鬚髮濃密、眼睛大而有神的相貌奇偉的中年男子。

“稚繩來了啊,來,坐。”

房守士指了指自己面前的椅子,請中年男子坐下。

“多謝東翁。”

中年男子孫承宗謝過了房守士,穩穩坐下,而後開口道:“今日兩位公子的功課都做得很好。”

“嗯,有稚繩在,以稚繩之才華,老夫還是放心犬子學業的。”

房守士微微笑了笑,繼而面露憂慮之色:“稚繩啊,老夫方纔接到了文選司的調令。”

“調令?”

孫承宗微微一愣:“往何處去的調令?”

房守士低聲道:“大同巡撫。”

“大同巡撫?”

孫承宗吃了一驚:“大同戰亂未休,上任巡撫梅國禎剛剛死難,朝廷在這個節骨眼上讓東翁去做大同巡撫,這……”

“是啊,大同戰亂未休,五十萬北虜寇邊,情況萬分緊急,老夫有多年邊務經驗,還曾統兵拿下一些軍功,這不,就被沈閣老給看中了,沈閣老親自點了老夫的名給陛下,陛下也對老夫很滿意,委任爲大同巡撫,老夫現在是想回絕都不可能了。”

房守士嘆了口氣:“眼下,大同情況不妙,五十萬北虜寇邊,雖然有蕭鎮南統兵在防守,但是大同被北虜佔據數月,早已成人間煉獄,怕是一切都要從頭開始,老夫若去,千頭萬緒不說,還有性命之危啊……”

房守士年紀不小了,有點禁不住折騰了,本來不想答應,但是卻又不得不答應。

孫承宗思慮了一下,開口道:“東翁其實也不用太過擔心,據門下所知,大同現在有蕭鎮南統兵鎮守,蕭鎮南可是大名鼎鼎的名將,有他在,至少不會讓北虜突入大同吧?”

“這可難說。”

房守士開口道:“雖然蕭鎮南的確是國朝名將,但那畢竟是五十萬北虜,可戰之兵十數萬,規模之大,嘉靖以來數十年從未有過,大同早已是焦土,發生什麼都不好說,更別說,現如今那蕭鎮南還是總督,四邊總督,老夫的頂頭上司。”

孫承宗算是明白自家東翁爲何如此猶豫了。

房守士是歷經過邊疆磨練的,要說懼怕,那不應該,以孫承宗對房守士的瞭解,房守士至少不會是個貪生怕死之人,之所以如此猶豫,大概就是蕭如薰的總督身份在作祟了。

一個六十歲的高級官員,面對一個年僅二十八歲的年輕人做自己的頂頭上司,無論怎麼想,都有些膈應,更別說蕭如薰還是個武將出身,純正的武將,國朝第一個武將總督,縱然難得,但還是武將。

文人先天性的心理優勢使得他們的自尊心難以承受這種現狀。

過去之後要對一個和自己孫子年紀差不多的年輕人行禮,這讓房守士如何過得去心裡那道坎兒?

要只是單純武將就好說了,可他偏偏是總督之職,文將才能擔任的職位,你讓房守士如何對待他?

別說房守士了,易地而處,孫承宗自己也不一定忍受得了,雖然他如今只是一個舉人,房守士爲自己的兒子請來的家庭教師,也算是半個幕僚,但是文人有自己的尊嚴,更不要說年齡大了他那麼多。

這的確有些難以接受了。

“東翁,其實,倒也不必如此難受。”

孫承宗略微分析了一下,開口說道:“蕭鎮南到底是勳貴武將,這個時候破例做總督只是權宜之計,情況太緊急,需要蕭鎮南力挽狂瀾,這仗一結束,朝廷怎會容忍一個武將做長期總督呢?更別說蕭鎮南的威望和名氣都那麼大,統兵一日,朝廷就要擔憂一日啊!”

房守士沉吟了一會兒。

“稚繩所言有理,老夫也是這麼想的,仗一打完,蕭鎮南必然去職,可即是如此,仗打完之前,他還是總督,老夫還是要屈居於其下,這……”

孫承宗呵呵一笑。

“東翁行事,素來爲國爲民爲大義,區區小節,何足掛齒,不過一作揖,不過一聲總督,而且蕭鎮南在朝中名聲甚好,與其共事過之人都說他明事理,懂禮節,跟隨過大儒讀書,累世將門出身,不是那些不識字的莽漢可以相比的,他該怎麼做,門下相信,他心裡明白。”

房守士覺得孫承宗說的有理。

“更何況蕭鎮南自寧夏之役橫空出世以來,從未打過任何一次敗仗,戰功赫赫,其人,門下還是頗有些嚮往的,門下也很想見見他。”

房守士微笑道:“這樣說的話,稚繩願意隨老夫一起去大同?”

“是,門下願意。”

孫承宗站起來,拱手一禮:“還請東翁應允!”

“不留在京城讀書備考了?”

孫承宗苦笑一聲:“東翁何需取笑門下?第二回了,門下已經二回不中會試了,年已三十五,都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家中親人,也不知此生還有沒有中進士的機會,蒙東翁不棄,才能留在京師。”

房守士站了起來走到了孫承宗面前,拍了拍孫承宗的肩膀。

“稚繩才華,老夫深知,一時科場失意不要太過於在意,老夫當初考進士也是連戰連敗,連敗連戰,堅持不懈,不惑之年才終於得中進士,稚繩才三十五,何需妄自菲薄啊?”

孫承宗眼圈兒一熱,鼻頭一酸,竟忍不住掉下淚來。

“多謝東翁……”

科場失意的苦楚,再也沒有旁人更能理解了,家人的質疑,生計的艱難,每一次的希望破滅,無不在狠狠的捶打着孫承宗那顆脆弱的自尊心。

人已到中年,卻仍未考取進士,若是富裕人家,考取舉人就夠了,就可以停步了,若是胸無大志,考取舉人也夠了,自有人投田到名下,可作地方士紳富有一生。

可孫承宗不願意啊!

他有報國之志,他不願意做一個地方士紳,靠着盤剝百姓和避稅來度過一生,他要實現自己的抱負。

京城裡唯一欣賞他的人,就是眼前這位六十歲的老者,若是他不在,自己留在京城也沒有出路。

回家?

那不是他的選擇,回到家中他只會更加尷尬。

所以,就去大同吧!

三百八十一 蕭如薰的捷報六十 必敗三百四十一 手足無措的莽應裡(中)四百零一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九百零七 衍聖公六十六 意見統一一千一百 各打五十大板九百五十一 袁黃不是聖人二百四十二 三方會談(下)三百三十 上國還是那個上國三百五十八 夜襲(三)一千二百八十四 藩屬國動向(上)一千二百二十 大秦的養料(下)關於結尾四百七十五 阿挪的努力三百九十五 陳龍正西行記(一)一千一百二十八 鄭鷹的決斷七百二十 十年之內,北虜不復爲患矣四十七 戰後九百零三 強幹弱枝一千一百九十 永遠懷疑五百五十四 殘酷的命運六百二十四 血債血償一百零七 外臣不辱使命五百七十七 那閣老你會怎麼回答呢三百一十八 罪人的後裔八百二十七 退而求其次八百六十五 蜀道難九百七十四 大秦王朝正式建立一百四十五 德川家康的議案七百二十八 勳貴的擔憂(下)七百四十八 出發!八百四十七 投名狀六百四十六 做戲就要做全套九百九十九 『友情』提示三十九 你們不仁,我便不義!二百一十 豐臣秀吉的最後時刻九十九 平壤終焉一千零三十 生存戰爭六百二十五 細作?三百三十三 熱火朝天的大晨練九百二十七 季馨,老夫真的爲你感到高興一千二百零六 暹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外交孤立和打擊二百六十六 羣臣的反擊極其猛烈五百五十 太原急報一千零六十八 我接替你的職位二百九十一 坦白五十八 惶惶不可終日的朝鮮君臣一千一百八十二 來真的?一千一百五十三 飛鳳關告急一百八十二 蕭如薰的大禮一千三百零二 皇帝即國家一千一百七十七 百僚未起朕先起(上)一百二十二 蕭如薰兵壓臨津江六百七十七 主持公道一千二百五十一 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八百六十二 行動起來的李汶五百九十七 甜棗一千一百八十八 前田利家死了二百八十一 雙生子七百二十二 千里之堤的空洞一千零四十八 鬥志昂揚的建州一千一百二十二 大秦的火炮天下無敵八百三十九 謝禾覺得自己非常有成就感二百九十 父子兄弟終團聚九百四十七 我不改革了,我要重新制定規則七 成立鳥銃隊六百一十二 唯一的路三百零八 龍鳳胎(上)一千三百四十九 北伐的準備(上)一千二百二十七 秦軍入京都六百一十八 試探(下)一百四十九 不平等條約一千二百九十二 布延進獻傳國璽(上)一千二百六十八 陳龍正已經活在當下了一千一百四十七 特洛伊木馬(上)三百一十三 幾千年的套路九百七十一 貳臣石星六百一十三 進兵計劃一千二百四十 李如鬆現在很得瑟一千一百六十 成王敗寇一百八十六 吹起的枕頭風五百二十二 忐忑的李如鬆二百九十 父子兄弟終團聚七百零七 孫承宗還沒有體會到那種無奈和委屈六百零三 捉摸不透七百八十三 去把常洛帶來二百九十六 不甘的李成樑六百八十一 混亂的局勢一千一百九十三 蕭如薰也沒有休假二百四十八 這個人已經簡在帝心一千零七十一 毛文龍用計一千一百零四 孫時泰的覺悟(下)一百二十五 冷卻八百六十六 封妻廕子二百九十八 麻貴站隊一千二百九十四 朕與你們的遮羞布五百三十五 僅僅只是活下來四百四十六 趙志皋到底是看不穿二 我會珍惜這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