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推進實現教育現代化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我國教育發展的目標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今後5年教育領域的目標和任務。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對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把握好“提高質量”這一教育主題,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對於推進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推動教育事業協調發展
十八屆五中全會要求: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發展學前教育,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完善資助方式,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
第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長期以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致使偏遠和鄉村地區的教育水平嚴重受限,這是我國政府歷年來所着力解決的重要教育問題之一。2012年,國務院就發佈了《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繼而,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均衡配置辦學資源、平衡師資配置等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十三五”期間,更要推動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只有這樣,教育公平才能在更大的意義上得以實現。
第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據統計,我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已達到86.5%。這已然是非常出色的成績。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意味着毛入學率將要達到90%以上。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意味着
我國絕大部分中考畢業生將有學可上,而在中考之後就走向社會的人數將大大縮減。這必然能夠提高全民的文化素養以及學歷水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不僅是人數的增加,也更要注意內涵式發展,使每所學校都辦出特色。由於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高中階段的職校和普高都呈現嚴重的“千校一面”局面。尤其是普高,在應試功利思維的長期主導下,形成了普遍性的“超級中學”現象,嚴重擠壓了鄉鎮普通中學的生存空間。針對優質教育資源稀缺問題,各地紛紛開展了諸如教師流動和指令性計劃招生(主要表現爲對薄弱初中畢業生實施降分錄取等傾斜政策)等探索嘗試。這些舉措固然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育均衡,但究其根本,仍然停留於稀釋優質教育資源的原始階段,離真正滿足公衆“讀好書”的需求,還相差甚遠。因此,內涵式發展應是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要求。
第三,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對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以及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的計劃。當下而言,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早已實現了免費,這個免費的領域還需要不斷擴展,以此來減輕民生的負擔。高中階段教育包括高中與職專兩大部分,中考之後,會有更多的學生就讀於高中然後考大學,也將有更多的學生通過職專走向技能教育領域。早在2008年,中職招生規模已和普高招生規模持平,但中職規模的擴大,並非中職教育自身的吸引力所致,而是行政部門調整招生計劃的結果。中職之所以缺乏吸引力,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中職辦學缺乏特色,質量不高。對於中職學校來說,只有讓學生學到過硬的技術,大幅提高就業品質,才能吸引更多學生,這也是我國發展中職教育,培養現代技
工的要求。二是中職地位不高,在很多人眼中還是低人一等的教育,甚至是“差生”才選擇的教育,社會對中職教育的認同度普遍不高。近年來,我國爲提高職業教育的地位,想了很多辦法,包括打通學歷通道,但這走的還是學歷路線,和職業教育要堅持就業導向背離。爲吸引更多學生選擇中職,我國針對中職生推出了中職國家助學金制度,面對農村生實行中職免學費政策,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到要逐步分類推進中職免學雜費,這將吸引更多的學生來就讀,接受職業教育的受衆也將有可能大幅提高,接受高中教育的困難學生,也將徹底擺脫“教育致貧”或者是“上不起學”的困境,推動我國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有關工作的開展。
第四,發展學前教育,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各地都加大了對學前教育的投入,一定程度緩解了“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但必須意識到,“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佈,2014年,我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70.5%,雖然相比2010年的56.6%有顯著增加,但是這是我國基礎教育中毛入學率最低的。學前教育資源中,民辦園所佔比例超過一半,2014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0.99萬所,其中,民辦園13.93萬所,佔幼兒園數的66%。在民辦園就讀的兒童,增量遠遠高於公辦園,我國提高學前教育毛入園率,主要還是依靠民辦園。這足以說明發展學前教育,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的重要性。發展普惠性幼兒園,並不是都建公辦幼兒園,而是要雙管齊下,一邊要加大投入建設公辦幼兒園,一邊應給民辦幼兒園補貼,以改善民辦園的辦園條件,同時降低民辦園的保教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