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Taki那孩子知道了你是在他的影響下喜歡上了小提琴,應該會感到高興吧?”
母親在第一次聽到她可以完整演奏出一曲時候,所發出的感慨還完美的保存在腦海中的記憶庫內。
黃禮志自我回想起那段內容,又開始自我認同一樣的微微點頭。
每當坐在書桌前看書看的累了,休息一下就想着觸碰樂器轉換心情。
這是從他的身上學到的,至今覺得其實是不錯的選擇。
幾個月下來,她的琴藝即使說不上出色,至少也可以像樣的拉完幾首曲子。
不知不覺間,黃禮志發現自己偶然能夠回想起瀧一在那年夏天,在醫院病房裡演奏的那個旋律。
她所絞盡腦汁的擠出記憶裡愈發清晰的印象,一個音一個音的試圖重現在自己手中的音符。
每當那個時候,瀧一眼裡充斥着柔光的臉龐便會在她的腦海中浮現,都讓自己有種難以言喻的思慕。
他在拉着每一首曲子的時候都在想着那個女生,他摯愛的女朋友。
他說他寫下的每一首關於情感和人生的曲子,來自那個女生的能夠佔據着八成。
剩餘兩成則是給家人或其他覺得重要的人。
當然,自己最終還是沒能完整的重現那首曲子。
《卡農》,所幸她還記得那首曲子的名字。
當時瀧一隻拉了一半,就讓她迅速淪陷。
在離開之前,黃禮志最後一次來到東京大學的圖書館。
在一排收藏着大量琴譜的書架上找出了許多世界聞名的佳作曲譜,將它們影印。
以及而後糾纏着瀧一在紙上寫下《卡農》的音符。
時光飛逝,黃禮志每天都在過着一成不變的生活。
早起上學,維持着還不錯的心情上課,放學之後來到書店裡打工,然後下班後買點夜宵回家。
這些既定的行程有規律的佔據着她所有的時間,在偶爾回到家進入房間關上門的時候,一股沉重的疲憊感便在隨即涌上自己的心頭。
真的只是偶爾而已。
但對比起在東京的時候,每時每刻都毫無煩惱快樂的某樣。
所謂的偶爾就非常顯眼難以忘懷了。
如果在這個時候自己就會拿起小提琴,演奏出瀧一曾經演奏過的那個旋律。
擡頭望着已經感受不到雨水洗刷與侵蝕的天空,她依舊撐着傘。
就這樣,又一個這樣特殊的一天要過去了。
但說到第一次認識,同樣的這個想法令她想起了12年春天,初次踏上東京的土地時候的畫面。
與父母一起從新幹線列車上下到了月臺的位置,從那裡擠進了檢票口前的人羣,比起首爾還要擁堵的畫面被自己趕上了。
啊,其實那個時候她才恍然意識到,自己根本沒去過首爾。
嗯,不管是一個人,還是跟着父母。
東京新幹線列車擁擠的景象讓她不僅咂舌。
記憶中的東京車站大廳大的嚇人,四周看不見窗戶。
儼然就像是一個位於地下的大都市一般。
倘若沒有引導旅客的多國語言指示牌設計,以及會用日英兩國語言的語音播報。
黃禮志想着她和父母不見得會找到正確的出口走出這棟建築。
與父母靠着手機上的導航找到丸之內線的地鐵月臺,自那裡成功搭上了進站的電車。
東京車展列車班次的密集程度,至今回想起來在黃禮志的眼裡,令人就覺得想當貼心愉快。
連父母都有着這樣強烈的體驗,一家三口體驗着這裡五分鐘一班車的方便迅捷。
而且這個地方時間的流速跟他們過去所住的全州有着截然不同的差距。
彷彿就是爲了這種截然不同的感覺,所以父母纔會帶着她來到了東京。
盯着時鐘的指針,黃禮志想起了在東京第二天的早上從位於文京區的酒店出發去東京大學校區時的場景。
父母不希望她一個人在語言不通的這個國際大都市裡出行。
或者至少有着他們的陪同纔可以,不過她說什麼都不要兩人跟着,於是回絕掉了。
黃禮志希望能夠在新的地方找到一個嶄新的自己。
所以任何可能引起思鄉情懷的東西她都儘量的避開,不要帶到這個地方來。
她在西新宿站下了車,遵照在全州得知櫻花國之行時便下載好的導航,走出地鐵站來到大街上。
眼前聳立着一座頂端像盤子一樣的東西,覆蓋在上頭的高層建築上。
那座建築筆直的朝着天空的方向延伸上去。
“真是巨大。”
黃禮志直率的涌現出了這樣的感想,並脫口而出。
抵達東京的第二天,也是第一天獨自出遊。
她放在書包裡的筆記本至今還留有第一站成子天神廟的線路圖。
在天神廟的圓環十字路口右轉,看着地圖走了五分鐘左右。
深刻的記得那時擡起頭,看到的跟方纔一樣高層建築物四周環立的景象。
只有在首爾的景福宮纔會覺得是曠古絕倫的景色。
而成子天神廟那裡的景色,讓她不禁聯想到了成羣的高塔。
那時高塔叢聚的城鎮,新宿新都市中心林立的高塔,宛如沒有帶着任何成見的俯視地面上的自己。
這些聳立的巨大型建築來自四面八方的視線,讓黃禮志沒有感到絲毫的焦躁,取而代之的卻是一種安逸的心情。
之後又不行了十分鐘左右,街景忽然急劇性發生了變化。
開始侵蝕了都會縱向空間的成羣高樓大廈轉眼間突然消失,變成了緊貼着地面水平向前伸展開來的古老建築。
可能是江戶時代,也可能是更遠古的平安京時代?
這種景色的突變讓黃禮志倍感新鮮。
前一刻被拉至空中的意識,隨着景色的轉變,急劇的變成橫向延伸出去的空間。
而眼前的這片街景,屬於比較低矮的地區。
站在稍稍搞起來的山坡上就可以將這片古樸的風景盡收眼底,這種景色的詫異在她眼裡十分顯著。
“這裡的每一棟建築都經歷了相當長的歲月,彷彿昭和中期的氛圍就這樣保留了下來一般。”
在那時開始環顧四周,開始拿起手機對準這裡的景色進行拍攝時,很突兀的那道聲音闖入了黃禮志的耳朵裡。
順着聲音的來源望去,佈滿青苔的石臺路上佇立一道身影。
那人手捧着相機正在與幾位揹着行囊的自發組建的旅遊團中年大叔大媽進行交談。
他俊朗的面龐上夾帶着與這個年紀不符的儒雅淡然,以流利的華語向那些人介紹這裡的一切。
即使聽不懂,也知道他說的是華語,當然也會夾帶一些英文。
“這些房舍的屋頂幾乎都是瓦片堆砌而成,倘若身處在北方的雪國,從沒有看過瓦礫就會對此有着深刻的感觸。
所以,我覺得這裡真的是一片充滿了人類生活氣息的街道,在東京這樣的地方,這裡並不只有像澀谷,銀座那樣充滿着急躁,現代,拼搏與墮落並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