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臣與民

bookmark

“真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

僅只幾張紙,徐掌櫃索性將幾張紙於櫃檯上攤開。

這本三字經,劉昌郝做了一些修改,從宋朝到民國那一段歷史肯定刪略了,另外將君則敬、臣則忠的臣改成了民。

徐掌櫃一眼就看到了,問:“小郎,三綱者,是君爲臣綱,非是君爲民綱。”

“三綱者乃董公之語,然東漢亡於何?”

“外戚,宦官,亂民。”

“民何亂,豪強兼併,豪強是臣也。隋亡於何,民亂。唐亡於何,不獨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政,主要亡於亂民黃巢也。秦亦如此,雖秦暴政,亦是於民亂。”

“董仲舒及孟子乎?孟子曰,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不重民生國必亡,君須敬民乎?”

放在清朝,不用走出去,劉昌郝可能就因爲這句話掉腦袋,在宋朝問題不大,那怕蘇東坡那樣的大嘴巴,不過弄到黃州,依然乘舟散發、吟風弄月。

“若此,若此。”

“大丈人,吾非臣,汝非臣,然吾與汝又皆是臣,吾所謂民,包羅百姓、勳貴、士大夫,民安國才能安,故吾將臣改成民。”

“有理,作跋作跋。”

跋就是跋文,放在文章或詩詞前面的小序,如《岳陽樓記》前面的“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屬予作文以記之。”它就是跋文,而非正文。

劉昌郝看着徐掌櫃激動的神情,突然一哆嗦。

後人對王安石變法有許多爭議,王安石變法用心確是好的,但有些變法很不妥當,如保甲法,另外在宋神宗逼迫下,越來越斂財,比如劉樑村,不但劉家,其他人家也增加了許多負擔。所以高滔滔起復司馬光,自洛陽到開封,父老相迎於道。若是司馬法對王安石變法進行一些改良,宋朝就能翻開新的篇章,但大夥皆沒有想到迎來的不是一個君子,而是一個戾氣沖天的老陰哥。

這就是眼下真正的民意。

你王安石不是推崇孟子嗎,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不重民生國必亡,民呢,民生呢。

劉昌郝可不想做一個反王的急先鋒,想找死啊,他連忙說道:“大丈人,有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吾人小言微,若是作跋說出,爭議更多。”

其他人也圍過來看,一個長相俊的錦衣青衣也發出同樣的疑問:“君則敬,民則忠,是臣則忠吧”

只要改了,必然會有爭議,然而別人能爭議,劉昌郝自己絕對不能多說。

“蜀漢先主逃亡時襄陽十萬百姓跟隨,先主不願捨棄,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爲本,人就是民。唐太宗懲於隋亡之戒,說民能載舟,亦能覆舟,而非是臣能載舟,亦能覆舟。”

三綱是董仲舒提出來的,董仲舒能有劉備牛麼?能有李世民牛麼?

有幾個士子迷茫。

錦衣青年又追問一句:“置臣於何地?”

看你長得眉清目秀的,怎麼是一個扛精!

“臣亦是民,然非是普通之民,其乃是國家、君王之耳目臂膀,是君王與百姓最重要之紐帶。雖如此,亦不能忽視普通百姓,九層之臺,累土爲基,君是臺,民是基,君王殘忍,民不忠,基之離心,臺崩矣。”

只能這樣含糊地解釋,畢竟大環境不一樣。

宋朝在許多方面做得還是不錯的,特別是一個平民化,如登聞鼓的“與農民等”,由是國內各個階層矛盾不是太尖銳。但從宋仁宗晚年起,這種良好的氛圍在漸漸敗壞,不但司馬光反對販夫羅卒穿羅襪,其他的舊黨如張方平、文彥博等大佬同樣反對普通百姓穿着豪華的衣服、綾羅,乘坐“超規額”的車子,以便做到“尊卑有序”。

所以纔有了一段著名的對話,宋神宗說,更張法制,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彥博說,爲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管老百姓便不便!士大夫便纔是重要的。老百姓呢,芻狗。

那麼究竟是君臣一體,還是臣民一體,實際上在劉昌郝心中是君臣一體,非是臣民一體,然而站在國家層面上,需要的就是這份虛僞。文彥博說的是實話,很真誠,卻特麼地混蛋與囂張。

新黨同樣沒有將平民真正當成一回事,否則王安石只要扛着宋神宗斂財的急迫心理,變法就能做得更好。這些更不能說了。

至於九層之臺,原句是老子說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與李世民所說的民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一個意思,即便放在文彥博司馬光面前,他們也不敢反駁。

反正這一改,肯定有爭議,爭議不怕,然而不能作跋,一旦作了跋,無論他如何詮釋這個臣改民,不但事情多,爭議也會更多。

雖然宋朝士大夫就是宋仁宗給生生慣壞了,但在這一刻,劉昌郝忽然懷念宋仁宗了,至少在宋仁宗時,無論自己寫了什麼,都不用害怕。

錦衣青年也不能反駁,呵呵一笑,懂的,雖然你說的有理,可是董仲舒的三綱已經讓你換了模樣。

徐掌櫃接着看下去。

後面就到了“赤道下,溫暖極。我大宋,在東北。”

他的表情很平靜,劉昌郝心中訝然,實際劉昌郝還是低估了古人的智慧。關於這個問題早就有人提到了,《漢書》裡說:立春、春分,月東從青道……立夏、夏至,南從赤道。《後漢書》裡說:赤道橫帶渾天之腹,去極九十一度十六分之五。孔穎達註疏《洪範》又說:正當天之中央、南北二極中等之處謂之赤道,去南北極各九十一度。

赤道在南邊,分天地南北,中國自古又有太陽從東邊升起的說法,按照這個理論,中國必然位於大地的東北方向。

劉昌郝下載的這版三字經也有註釋,但是簡陋版,註釋的不多,沒有註釋到古代赤道一詞的來歷,讓劉昌郝懵逼了。回到劉樑村後,他還是要看書的,早晚會看到這兩處的記載。

大環境上,臣與民方面對劉昌郝不利,另一條卻很有利。

宋初的文風重外表華麗不重實質,宋仁宗前期,石介爲此刻意炮打楊億,窮研極態,綴風月,弄花草,淫巧侈麗,浮華篡組,刓鎪聖人之經,破碎聖人之言,離析聖人之意,蠹傷聖人之道。

那時候的文風是以楊億爲代表的綺靡文風,華麗雕琢,艱澀難懂。實際楊億本人文章寫得還是不錯的,雍容典雅,貴氣逼人。然而其他人那有他的才氣,爲了追求言語華麗,對仗押韻,於是拼命地往裡面塞自己都不懂的東西,造成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文章空洞無物。這才引起各個文人的反感,石介、范仲淹、歐陽修等人才發起古文改革。

但就是范仲淹本人文風也沒有完全變過來,且看他《岳陽樓記》的正文,一直延續到嘉祐二年歐陽修主持的那屆號稱史上最牛的科舉,幾個太學的士子爲了抗議古文改革,想要跳汴水自殺。

還有一個例子,如李白的《靜夜思》,後來人人都會背。

然而在宋朝受歡迎的是《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相反,因爲靜夜思樸實無華,在宋朝沒有多少人注意。

但到了熙寧時,大夥已經對這種樸素的文風不再排斥。不排斥,就能看到這本書的許多本質,況且徐掌櫃本身是書商,讓他寫未必能寫好,但讓他審書,其嗅覺又遠勝於其他人。

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徐掌櫃合掌道:“乃是一本好書。”

“佳乎?”一個青年士子問。

他犯了與竇建儀一樣的錯誤,以自己的學問、眼界去審視這本書。

徐掌櫃微微一笑:“其非是給大人觀閱,而是給孺童學習之蒙學。”

小孩子會喜歡什麼書,一是有趣,二是琅琅上口,三是通俗易懂,若是這三方面全部佔全,再沾上言之有物,有一定教育意義,那麼就是一篇優秀的蒙學。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千字文、百家姓、唐蒙求與其他一些已經出現的蒙求,還有一些更冷門的蒙學,皆不及三字經。

不是所有士子都反應過來,可有一些士子已經反應過來。

再說劉昌郝長相娘不孃的無關,人家年齡才這點大呢。

錦衣青年立即恭敬地問:“兄臺尊姓大名。”

書上沒有留下劉昌郝的名字,只在三字經下面用小字留了一個號,一個劉昌郝惡搞出來的號……

第175章 青玉案(五)第196章 作死(六)第107章 搞事情第114章 血脈裡的東西第220章 迎春宴(一)第151章 驚魂一刻(上)第181章 大宏願第十三章 欠條第204章 南征第五十四章 真的種第198章 佳話第111章 十將(上)第146章 買村第二十二章 忽視第十八章 巡山(下)第127章 市易務第十六章 跳腳第114章 血脈裡的東西第147章 瘦癡了(上)第五十四章 真的種第120章 傳奇(上)第四十四章 鉀肥第224章 風暴(上)第七十九章 上墳第十五章 租子第三十四章 山塘第176章 青玉案(六)第九十三章 升等第135章 請客第二十四章 牡丹第八十二章 大計劃第三十一章 偷菜第203章 提花第132章 戶帖第104章 甜第210章 敵意第129章 導水第185章 小水利第192章 作死(二)第五章 任務條第五十二章 莊風(上)第三十二章 打架第171章 青玉案(一)第152章 驚魂一刻(下)第208章 猶豫不決第176章 青玉案(六)第127章 市易務第九章 可惡(上)第187章 菊花五月開第227章 閣對(上)第107章 搞事情第五十章 修路(中)第一章 貌美如花第213章 瘴病第三十章 僱人(下)第208章 猶豫不決第三十章 僱人(下)第193章 作死(三)第217章 敢死隊第191章 作死(一)第224章 風暴(上)第三十二章 打架第四十二章 砧木第218章 荒誕第161章 見(二)178章 說不出第九十章 茶葉蛋第三十一章 偷菜第177章 農學第158章 召.編故事(上)第五十六章 借錢第160章 見(一)第142章 河東河東(四)第三十八章 漲租子第110章 德魯伊第184章 免費第十六章 跳腳第五十九章 肥料之王第171章 青玉案(一)第122章 邸店第169章 小白臉(上)第120章 傳奇(上)第113章 燕子第217章 敢死隊第四章 箱子第三十九章 新事物(上)第145章 花木第七十二章 拱棚第113章 燕子第190章 多事之夏(下)第165章 反常第165章 反常第七十三章 樑得寧第八十九章 捕魚第118章 取之(下)第五十二章 莊風(上)第116章 予之第179章 魏武卒第105章 真正的開竅(上)第六十九章 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