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平常人家那就是笑笑一過的事,可惜身在皇家,並且其本人還是皇位繼承者,那就顯得非常不成熟!
同樣也沒人願意給他改錯的機會,更沒人敢對他說你錯了,所以導致局面成了如今這般。
至於方孝孺則完全是讀書讀傻的,張口閉口的周禮,在他心裡彷彿周朝纔是最完美的時代。
聽上去很可笑,但從方孝孺的勾畫來看,他這般崇古那也是出於想要做事,爲百姓做事,只可惜受到了眼見的影響,從而挑選了一條錯誤的路。
可當朱允熥想到方孝孺的滅十族結局來看,朱允熥第一次覺得那樣結局未必是一場悲哀,更像是求仁得仁,也算是一種另類的圓滿。
算了,不是自家人那就讓追求去吧,死也死在夢裡沒什麼不好的。
變了,反倒不美!
時間一點點過去,太陽開始西斜,也不知是朱允熥帶人饒了一圈呢,還是朱允炆順勢饒了一圈,朱允炆顯得有些不經意的問道,“近來宮中多琉璃器,皇爺爺好似癡迷其中,今日……不知這些琉璃器從何而來?又爲何擺進奉先殿?”
朱允炆只是天真,但不是真傻!
“此事,我倒是知道一些!”
朱允熥內心一緊,毫不緊張的說道,“剛纔我也解釋了,瓊州疲敝,我已與瓊州開瓊海國,如今折返中原,便想着行朝奉之禮,可是送什麼就成了問題。
這不,看到了這些玩意,就一波帶過來嗎?
或許是皇爺爺在此中看到了心意,因而擺進奉先殿,人老了多思念,允熥與南京不可久留,離去之後還請二哥多多關心纔是!”
“殿下仁孝,若是源於此,也算不上是奢靡之風,只是皇上現在的做法頗有些偏激了!”
方孝孺說道。
中華崇“儉”,上位者節儉更是被視爲一種美德。
一旦經過了道德的規範,那一件事情便可無限上升,感受到現在的風氣,方孝孺自然有話要說。
不過今日被朱允熥的仁,孝一蓋,除了閉口之外也是沒辦法多說什麼。
“其實我更感覺,皇爺爺如今行事,當在爲二哥謀!”
你不提我都要提,你的提了我還不是麻溜的將事情竄起來,朱允熥放下茶杯意味深長的說道。
“允熥,你這說的,二哥就有些不明白了!”
朱允炆笑了笑,頗有一種你別瞎說的樣子。
“二哥應該沒花過錢吧!”
聞言,朱允炆眉頭皺的跟緊,他需要花什麼錢,一切都有人打點,缺錢是真的但缺的是對下賞賜,而不是平常用度。
“方先生,用過錢嗎?”
“當然!”
方孝孺是大儒,但本質就一窮酸,其師死後多得資助,若非資助這種活在理想中的讀書人早餓死了。
“寶鈔貶值的厲害,不知方先生可知曉,其實不知道也沒事,允熥告訴你,我從廣東一路而上,越接近南京,寶鈔越不值錢,江西一地寶鈔一百,只能當成十文錢來用!”朱允熥笑道。
“這話說的有些危言聳聽了,若是方某沒記錯的話,去歲年中陛下下了廢錢令!”方孝孺反駁道。
“爲什麼要下廢錢令呢?”
朱允熥聳了聳,反問道。
“……”
解釋是不可能解釋,朱允熥看着沉默的方孝孺,“琉璃無價,錢有價,大明開國之初得了不少北元的遺產,剿滅大理之時更是得到了不少佛像,琉璃一不能吃,二不能用。
皇爺爺節儉慣了,自然是丟進倉庫。
如今缺錢,這不我送上了琉璃!
當然這一切都是猜測而已!”
錢是經濟的載體,理解不了經濟,但能理解錢吧,說到這就夠了,接下來讓他們自己去腦補。
“允熥的意思……”
朱允炆想說,卻不想被方孝孺的眼神制止,轉口說道,“吳王殿下對此恐怕想的有些多了吧!”
“你說允熥之前說的是什麼意思?”
坐上馬車,朱允炆皺眉道。
說是不提了,可惦記上的事情,又怎麼可能那麼快拋掉?
錢,傻子都知道他的作用,但如果真如朱允熥說的那樣,大明缺錢這可不是件好事。
“我覺得吳王應該是在提醒殿下!
錢是英雄膽,小門小戶沒錢難以度日,朝堂沒錢那就更麻煩。
陛下英姿雄武,一生節儉慣了,若非爲錢謀,又怎麼可能晚年來場這一處奢華之事?
若是爲錢謀,那就很好理解,這是要爲殿下除最後不安定因素啊!”
事情最怕腦補,這其實這也不算腦補,只是合理的分析而已,方孝孺天真但不代表沒腦子。
至於皇上爲什麼不將此事告訴朱允炆,在方孝孺看來,這就是一個爺爺想替孫子默默的將事情做了。
聞言,朱允炆點了點頭,“只是我有一個問題,爲什麼允熥要提醒我!”
自家兄弟什麼情況,朱允炆還是知道的,絕對不算親,甚至被自己忽視十幾年,要不是爲了彰顯兄弟情誼,誰沒事在過年的時候來見朱允熥呢?
“我覺得應該是吳王示好殿下!”
“此話何解?”
“吳王當初就藩爲何?”
“因爲怕!”
“折返南京,看到老去的皇上,想到日後之事,會不會更怕?”方孝孺分析到。
聞言,朱允炆點了點頭,至少就朱允熥表現出來的一切,朱允熥的確是這樣,也的確可以這麼理解。
誰都知道皇爺爺沒多少年了,七十了還能庇護多少年,一旦離去朱允熥能靠誰,不就是要靠他嗎?
他纔是下代的君王,他纔是朱允熥唯一能靠的人。
“今日一見,吳王本身沒什麼大志,勳貴如今更是對殿下支持不斷,講武堂,整訓兵馬全都交給殿下,這種情況下吳王想要安定,必然只能指望殿下一人。
試想一下,若是吳王不提點這件事。
當殿下看到皇上如此奢華,殿下會怎麼做?”
“我會上書!”
說着,朱允炆從馬車裡掏出一份奏摺,“這是前兩日寫的,準備與明日大朝會上啓奏!”
“這就對了,殿下不知深意,必然會上書勸解,如此一來皇上的行事做還是不做?不做,大明財政崩潰,做,恐有要引起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