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往堵陽的路上,望着一臉喜色掩藏不住的魏延,張帆開始回憶魏延的資料: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劉備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爲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爲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爲獨當一方的大將。
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期間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
如同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魏延因而認爲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
魏延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爲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
魏延在小說裡絕對是被黑了,不過勝王敗寇,史書總是由勝利者書寫,這並不奇怪。
其實人們對魏延有很多誤讀,這個人根本不是大家普遍印象中那樣的……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於沔陽自稱漢中王,並定治所於cd。於是當留大將以鎮漢中,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爲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
但是劉備卻意外的提拔魏延爲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爲鎮遠將軍。當時滿朝文武都十分驚訝。
爲什麼呢?
劉備有一個優點,一個人是不是人才,他往往能夠準確判斷,看看和他結拜的都是什麼人就知道了。
大概魏延的謀略在劉備眼裡更強,武藝雖然稍遜於關張,但也是一等一的良將。此外,漢中地理位置及其關鍵,而且有長期對峙的態勢,需要綜合屬性更強的將領。
魏延究竟幹得如何呢?
五年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大破郭淮,費瑤,後遷爲前軍事,徵西大將軍,假節。
當然,必須要提一下子午奇謀。雖然這個策略究竟能不能行得通,後世已經有了很多的討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諸葛亮沒有采用這個計謀自有考慮,但的確可以看出來魏延是一個有謀略的將軍。
既然魏延有勇有謀,深得領導信任重用,最後怎麼落得“生死族滅”的可憐下場呢?
這就必須要談談魏延的性格: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其實魏延不僅相貌像關羽,兵器同樣也是大刀;非但如此,就連性格也像關羽:
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典型的對士兵好,看不起同僚,所以最後也死在這事兒上!
史書對他的評價有一句: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用現在的話說:不作死就不會死。
討論他的性格之前,必須說說一個人的出身,因爲性格往往和個人成長環境有很大關係。
魏延出身貧苦,連“寒門”都算不上。他是以“部曲”的身份隨劉備作戰,也就是說魏延出仕的起點,比呂布都遠遠不如,僅僅是個小兵罷了。
一般來說,出身差的人成功之後難免心態失衡,可以參考後世的暴發戶。
魏延本來出身極差,奮鬥多年,年紀輕輕位高權重,深得老闆信任,難免有些脾氣,當然也可能是天生性格使然,總之不太好相處。
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會有傲氣,呂布、關羽、魏延三人尤爲突出,實際上魏延一直狂傲。當年劉備把漢中交給他時,他說了一句話: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爲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衆至,請爲大王吞之。”
這就自信過度了,如果他真有這個本事,蜀國早就滅魏吞吳,一統天下了,哪還有司馬傢什麼事?
這種人肯定無法和同僚搞好關係,因爲他看誰都像豬隊友,估計結仇也不少,不過有一個人極爲關鍵:
唯楊儀不假魏延,延以爲至忿,有如水火。
楊儀是誰?
亮數出軍,儀常規劃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諸葛亮多次出軍,楊儀總是幫他制訂規劃,籌措糧草,做事不用過多的考慮,很快就利索地處理完畢。軍中禮節制度,都由楊儀安排和檢查。
楊儀的角色大致就是,諸葛亮躺在搖椅上閉目養神的時候,他已經對着地圖規劃出了大致作戰方案,並且將軍需後勤已經安排妥當了。
這個人有才幹那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和魏延一樣,性格上也有很嚴重的缺陷,驕傲自負,心胸狹隘,愛發牢騷……
楊儀後來也落得“削職流放,仍不自省;最後下獄,自殺身亡”的結局,也就不難理解楊、魏二人的矛盾了。
真是苦了我們的丞相: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諸葛亮活着能壓住兩人,屍骨未寒兩人立刻開始爭權:
魏延覺得自己有資格接過諸葛亮的擔子繼續北伐大業,然而楊儀絕不可能接受魏延繼任,決定按照諸葛亮的定下的方案班師回朝,同時散佈魏延要北降的謠言。
魏延一怒之下公開作亂,先行率軍南下,燒絕閣道,和楊議大打出手。然後楊儀魏延分別上表,攻訐對方是叛徒……
由於魏延人緣太差,沒人爲他說話,而中央的董允、蔣琬都更相信楊儀,派軍北上討伐魏延,而且魏延的屬下也爭先叛逃,最終魏延被馬岱斬首,夷滅三族。
所以說魏延不同於呂布,他從來沒有背叛劉備或者蜀漢,“腦後有反骨”純粹是無稽之談,實際上劉備和諸葛亮對他一直甚是信任和器重。
總而言之,魏延是一個優秀將領,可惜性格不好,情商偏低,偏偏碰上了另一個性格有缺陷的的楊儀……
兩人本來有機會上演蜀漢版的“將相和”,齊心協力共創北伐大業,可惜一念之差,雙雙落得下場淒涼,時也命也!
……
完整的梳理了一遍腦海裡關於魏延的資料,張帆其實還真的挺替魏延惋惜的,不過也爲自己敲響了警鐘:
以後必須注意小心維繫合個下屬的關係,務必不能重蹈魏延和楊議的覆轍,明明有能力的下屬,在內鬥中損耗實力,最終被敵人所趁……
還有一條,重用一個人不能只看這個人的能力,還要考量個人的綜合條件,否則可能釀成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