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朝廷與藩鎮

魏博節度使羅紹威得的是風痹病,俗稱中風。

這個病症拿到現在都不好治,更別提當時了。

羅紹威感覺時日不多,想把自己的兒子扶到節度使的位子上去。但他又不能太直接,太直接了容易捱揍,所以想了個法子,以退爲進。

羅紹威給朱溫上表:“魏博是個大鎮,也是外部敵對勢力爭奪的焦點,我快不行了,乞求聖上派遣重臣來接替節度使的位子,我就光榮退休,回家等死去吧。”

朱溫很看重羅紹威,看完奏表之後爲之動容,隨後任命羅紹威的兒子羅周翰爲節度副使,代行節度使職權。

朱溫囑咐羅紹威的使者說:“回去趕快告訴你家主人:爲朕努力加餐!如果他身有不測,朕會讓羅家子孫世世代代永享富貴。現在朕雖然讓周翰來處理魏博軍府之事,但還是希望他能夠康復如初啊!”

羅紹威憑藉自己與朱溫的深厚交情,終於如願以償把自己的兒子扶上了節度使的位子。

而接下來的匡國節度使馮行襲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

馮行襲也得了重病,也不敢直接把位子傳給兒子,也是假意讓朱溫派人來主持工作。

但是人比人氣死人,他本來是客套一把,沒想到朱溫卻當真了(故意的),派了自己的大謀士李振前來接位。

具體派誰來接位可以判斷出朱溫的心思。

他如果派個武將帶兵過來,那就是想動粗了,你不鬆手我就打你。

而現在派個文臣過來,這是想通過政治手段來解決問題,有話好好說,對方上道兒的話啥事兒沒有,若是不上道,後面軍隊再跟着開過來。

朱溫在李振臨行之前把他叫來囑咐了一番話:“你要好好地告訴他朕的心意,不要把關係搞僵了。”

李振秒懂,拍着胸脯說:“放心,包在我身上!”

然後李振就帶着一張嘴,嘴裡含着一根三寸不爛之舌出發了。

到了許州,李振先召集當地的將領們開了一個會,會上李振作了簡短髮言,內容大體上是這樣的:

我們大梁皇帝手裡面握着百萬雄師,離許州這裡可不遠吶。(先嚇唬嚇唬再說)

馮公(馮行襲)的忠心我們是絕對相信滴,你們這些人吶,也不要亂動,不然讓大梁皇帝有所懷疑那就不好啦。(嚇完了再威脅)

話又說回來,只要你們赤膽忠心報效國家,難道還怕沒有榮華富貴嗎!(打一棍子給個甜棗兒)

這一番話連敲帶打加封官許願,第一時間就把軍隊擺平了。

軍隊擺平了,下面的事情就好做了。

李振隨即向衆將宣告了自己此行的目的:

本官是來做節度使的!

然後問大家的意見。

大家都沒有意見,或者說有意見也不敢說,槍打出頭鳥懂不懂!

李振這樣做也是有道理的,因爲許州跟魏博還不一樣,魏博的牙軍早就被清理乾淨了,朱溫前後又去大吃大喝了兩遍,把魏博折騰的不行,根本翻不起花兒來,賣個人情給羅紹威也無所謂。

許州就大不相同了,這裡的軍隊之前都是跟隨秦宗權的蔡州軍團的餘孽,當時朱溫帶汴州兵打到許州,這些人就投降了。

雖然投降了,但他們實力還不弱,朱溫也不好去動粗,只能安撫,然後慢慢消磨對方的力量。

現在許州大當家的快要嚥氣兒了,這麼好的機會朱溫怎麼可能放過,軟硬兼施也要把匡國節度使的位子牢牢抓在自己人手裡啊。

而這項工作,理所當然地落在了心狠手黑、狡詐多智的李振頭上。

軍隊沒意見了,李振的工作也就差不多完成了。

他這才氣定神閒地哼着小調兒到馮行襲那裡去探病。

馮行襲一聽,新的節度使是面前這傢伙,登時臉就垮下來了。

他冷冷地哼了一聲:“李大人這麼做,不怕我手下們有意見嗎?”

“我問過了,手下們乖得很,都沒意見。”

馮行襲還沒來得及答話,李振又跟了一句:

“在下是奉了大梁皇帝之命而來的,相信大王(馮行襲被封爲長樂忠敬王)也不會有意見。”

馮行襲一口氣差點沒喘上來,氣呼呼說道:“本王病重,無法起身,還是派人代爲接受召命吧。”

李振不依不饒:“不打緊,不打緊!您穿上上朝時候的禮服,頭朝東躺着就行了,這個受詔的禮儀也沒人能挑出毛病來。”(折騰不死你!)

馮行襲沒脾氣了,只能任人擺佈,氣呼呼躺在牀上聽李振念詔書。

聽着聽着,馮行襲悲從心來,心想我英雄一世,老來竟然淪落到這番光景,何苦來哉呢!不由得淚流滿面。

詔書唸完了,馮行襲泣涕謝恩,然後就把自己節度使、觀察使的印信拿出來交給李振了,讓他代管匡國一鎮的軍府之事。

消息傳到了洛陽,朱溫以手加額,笑道:“李振果然是個會辦事的,這樣一來,馮行襲一族可以免受屠戮了!”

言下之意,你老馮只要不識相,我老朱就殺你全家!

看到沒,這就是朱溫的行事風格。

隨後,朱溫把馮行襲的軍隊化整爲零,分散到其他各部去,馮行襲收養的許多義子也都被遣散回家,恢復了本來姓氏。

這樣一來,許州安定了。

在這裡,我們要插敘一段小小的議論。這個議論的選題就是五代時期朝廷與藩鎮的關係。

兩者的關係一直是困擾晚唐、五代十國時期統治者的難題。

這個難題一直到了後周乃是北宋建立纔得到徹底解決。

在這個過程中,各代統治者都在實踐中摸索,嘗試了各種方法來消弭矛盾,鞏固中央統治,但是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是因爲他們都在問題表面打轉轉,各類舉措都沒有觸及到問題本質,這個本質就是武夫亂政,禮教崩壞,制度喪失。

這也很正常,因爲五代時期各朝統治者大多都是從武夫的角色拼殺出來,或者是被一羣武夫推舉出來的,讓他們向自己人動刀子,顯然不太可能。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那就要立規矩、興禮教,羈縻人心,以文控武。

大家不要小看了禮教的作用,這個東西是加強我國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粘合劑。

俗話說最難控制的是人心,人心被平定了,叛亂也就被平定了,所以說後世王守仁曾說過一句話: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禮教通過與家族文化相結合,在每個人心裡構建起一道藩籬,心被關了起來,人就不會撒野了,治理也就容易了。

這個制度通過時間的積累日益根深蒂固,它生長在人心裡,蔓延到人際關係中,籠罩在整個中華大地上。

它看不見摸不着,卻又無處不在,牢不可破。

魯迅先生文章裡一直表現的那個主題:吃人的社會、愚昧的衆生、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禮教,就是這個東西。

當然,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唐末五代之前的禮教(儒家思想統治制度)還沒有腐朽到那種程度。

在那個時代它是起進步作用的,畢竟這麼大一個國家,總要有一套制度來約束,否則那不就亂套了嗎。

五代時期就是亂了套的一段時期。

這時候禮教沒了,約束沒了,底線沒了,人心也就野了,殺人、吃人、亂-倫、兄弟父子相殘的一幕幕接連上演。

這一段歷史時期的無義之戰太多太多,最遭殃的總是黎民百姓。

俗話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時候的興與亡又太頻繁了一些,而且在興與亡的間隙裡也在打仗,你說苦不苦!

要想終結這個亂世,那就需要有非常之武力,非常之文治,兩者缺一不可。

只可惜從朱溫開始,歷代統治者往往武力有餘(有的還不足),文治卻很是不足(或者爲零)。結果只能是以暴制暴,暴亂無窮。

直到後周乃至趙宋時期,大家總算是在實踐中總結出了一點經驗,開始立規矩,並加大對武將的控制。

怎麼控制他們呢,用文官,用文官制定的制度,用根植於人心的儒家思想。(所以說,宋代理學的興起也是有一定基礎的,這是剛需。)

誰若是不服,不想接受這個制度,好吧,我另一隻手裡可提着刀呢,你要試試?

正所謂雷霆手段,菩提心腸是也。

所以說像後周太祖郭威、世宗柴榮,以及宋太祖趙匡胤,這些人都是文治武功頂尖的人物。

亂世中他們能夠鎮得住窮兇極惡的武將,又能通過施行建設性的制度來開闢太平,真的很不容易。

正因爲歷史對亂世終結者的標準要求太高,所以在前期積累經驗的過程就很痛苦了。

朱溫,他也正在用實際行動爲後世統一積累經驗。

主要經驗就是對待藩鎮的態度上。

在他統治時期,大梁已經漸漸開始從各大藩鎮收權,換句話說:大梁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相比於晚唐時期有所加強。

這一點可以從上面的兩個例子中看出來。

但是,朱溫並沒有爲後世開太平的自覺意識,他這樣做的目的僅僅爲了維護其自身統治而已。

正因爲站位不高,所以也就沒有形成制度,羅紹威跟他關係好,對方就能做節度使;馮行襲尾大不掉,所以要加強控制。

所有的一切還是爲了老朱家的政權能夠延續下去。

隨後朱溫連這點工作都不想做了,做皇帝畢竟是很累的,他開始縱情享樂,不再盡做皇帝的義務,專門享受做皇帝的福利,然後大梁政權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走下坡路的表現在於一名絕世武將的崛起。

他,就是楊師厚。

第五十六章 東征西討第一百八十八章 猛人康延孝第一百九十六章 朱友謙第一百五十六章 一團亂麻第八十四章 李存勖的改革第五十四章 猛人氏叔琮第十一章 江湖大哥李克用第一百五十章 嚴可求的算計第十九章 馬楚政權的興起第一百五十三章 劉掞第一百二十九章 朱友貞其人第二十三章 海龍王第二十二章 董昌的死亡之謎第一百零九章 新的造反天團第七十七章 很憋屈的李思安第一百一十八章 徐溫的手段第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一百一十五章 唐道襲的威力第一百七十一章 唐帝李存勖第一百五十一章 徐溫其人第三十六章 瘋狂的李茂貞第十五章 決戰汴州第二百一十六章 阿保機第二十章 再提“屯兵八百里”第二十六章 魏博第一百九十章 矛盾第六十七章 悲催的羅紹威第二百零四章 造反的李嗣源第七十三章 張顥和徐溫第二百零六章 李存勖的悲哀第一百八十五章 伐蜀第八十一章 搞好家務事第二十六章 魏博第五十六章 東征西討第三十七章 英雄氣短李存孝第一百四十六章 無法無天徐知訓第八十八章 王牌對王牌第一百九十三章 內鬥第六十八章 大唐晚鐘第二百一十一章 馮道第一百三十六章 韓延徽第四十四章 鬧獨立的劉仁恭第二百一十四章 無恥房知溫第八十四章 李存勖的改革第五十章 王建與李茂貞第九十一章 潑皮無賴也有自己的無奈第一百七十七章 郭崇韜第一百九十四章 百姓第七十一章 淮南之變(一)第五十三章 河東之戰第四十二章 鄆兗之戰第八十八章 王牌對王牌第一百八十一章 千年老二孔謙第四章 兵鋒所指——長安!第二十三章 海龍王第一百一十九章 王茂章最後的表演第十四章 朱溫的崛起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戰前夜第六十三章 三個刺兒頭一臺戲(一)第二百零三章 烽煙四起第二百零五章 二李之徵第二百零三章 烽煙四起第一百八十一章 千年老二孔謙第一百五十五章 鎮州之亂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一百八十四章 名將李存審第一百八十三章 風雨飄搖第一百四十七章 猛人朱瑾第六十章 楊行密手下的悍將們第一百零八章 朱友珪的局第四十三章 亂戰魏博第九十三章 南漢帝國發家史(一)第一百八十章 羅貫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一樣的太監——張承業第十九章 馬楚政權的興起第一百八十四章 名將李存審第一百四十一章 楊劉爭奪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德勝渡第十一章 江湖大哥李克用第四十五章 巨能作的李罕之第一百五十六章 一團亂麻第二十一章 (又)有人稱帝了第一百一十四章 王建的江湖第二百一十三章 鬧心的魏博第五十八章 征戰魯東第一百二十章 徐溫父子第六十章 楊行密手下的悍將們第一百五十章 嚴可求的算計第二百一十一章 馮道第二十五章 王氏三龍(二)第三十五章 痞子王建(二)第二百零五章 二李之徵第一百二十七章 鎖城術第一百七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三章 北伐第一百二十七章 鎖城術第三十四章 痞子王建(一)第一百零五章 棗強第五十七章 奇人王茂章第六十九章 後梁與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