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軍師,末將奉令接應魏延將軍,果如軍師所料,敵軍設伏。我軍趁機突擊,大勝。只待敵軍後方增援,這才撒回。特此向軍師交令!”
就在關羽費心籌措步軍兵力之時,魏延等人也回到了劍閣向諸葛亮交令。只不過,這凌操彙報之時,當然避重就輕,撿好地說了。
諸葛亮也不挑剔,反正現在的吳軍也需要一場勝利來旅作士氣,當然要好好的宣傳了。故此,諸葛亮滿臉帶小的說道:“好好好。記凌將軍大功一件。”
隨後,朱恆也邁步而出,挺胸說道:“回軍師,末將奉令隱伏山野,阻擊敵軍追兵。果不出軍師所料。魏將軍與凌將軍退回之時,果有敵軍大軍追擊。末將遵從將領,攔腰殺出,大敗敵軍追兵,斬首無數。特向軍師交令!”理所當然,這朱恆在彙報的時候,也是撿好得說。
諸葛亮更是滿臉帶笑得說道:“好好好。朱將軍殺敵有功。記大功一件。”
可出去的三個人裡面,倆人說完,輪到魏延,就有些磨硯了。人家都是奉命出征,魏延這算什麼?
可不管怎麼說,魏延還是得說。魏延咬牙上前說道:“末將無能,不聽軍師勸阻,以致損兵折將,幸得軍師派兵救回。末將知錯!”
“嘟!魏延!先前山人說汝出兵,必遭折損。汝卻不聽,還要執意出兵!出兵之時,汝之所言,音尤在耳。如今汝損兵折將,汝可知罪?!”本來諸葛亮的臉色一直都好好的,可魏延說完之後。諸葛亮當即變臉,厲聲喝問道。
諸葛亮的喝問,當時讓魏延心裡一哆嗦。如不能勝,提頭來見。
那可是魏延自己說的。魏延此時想來當然心驚。
尤其是一開始交令的並不是魏延,而是凌操、朱恆,而且這兩人也都在交令之後受到諸葛亮地誇獎。而輪到魏延這裡,卻如此厲聲喝問,這反差也就更大了。
魏延想起凌操對自己的勸慰。強打精神。跪伏於地向諸葛亮再次請罪道:“軍師,末將知罪。末將無能,自誇海口,以致損兵。還要勞煩軍師派兵相救。末將再在罪該萬死,還請軍師開天恩。大人大量,恕罪於我。”
“汝即知罪。想來死也不怨。山人也就不多怪罪於你。左右!將魏延推出去斬了。以正軍紀!”諸葛亮說話那叫利索。跟本就不理會魏延的乞求,直接就把魏延給判了。
魏延的心裡立馬忽悠一下子。這算完了。沒想到先前用於劉磐的幫語,如今反倒用在了自己身上。
而這時也就看出魏延在吳軍當中的人緣實在不怎麼地來了。滿營的衆將,竟沒有一個上來給魏延求情的。都那麼看着。顯然衆將還理所當然地認爲魏延乃是罪有應得,是其當日讒言劉磐地報應。
可不管衆人是怎麼想的。兩旁站立的那些刀斧手是不管那些的。
諸葛亮即以發話,當即就有刀斧手過來把魏延給綁上了,架起來就往外推。
好在這屋裡面地魯肅,早就和諸葛亮有過溝通。而且魯肅也不可能眼睜睜的就這麼看着孫權看好地魏延喪生。魯肅急忙邁步而出。高聲喊道:“刀下留人!”
刀下留人,這可是講情之前必喊得一句秸。否則這邊把人情好不容易講下來了。那邊手快,早把人給殺了。那這個人情講的還有什麼意思?
而這個年代行刑地規矩,不管是誰,只要喊了刀下留人,這執行的兵丁就得停那麼一會兒,給那個喊話之人一個講情的機會,等人情講不下來再殺。這也算是這個年代比較人性的一個方面。何況此時喊話的又是魯肅,那可是如今劍閣這個地方,除了諸葛亮之外最高的軍事長官了。那許許多多的江南精銳,可都是魯肅帶到前線的。當然就更得給上幾分情面。
魯肅喊完刀下留人,穩住了行刑的刀斧手,這才向諸葛亮進言道:
“軍師,魏延雖然魯莽,以致損兵折將。可此戰對我軍也不無小補。
敵軍感我軍決死之心,已經不敢再行進逼。而且,軍師三番設計,也極大的損傷敵軍兵力,大振我軍軍威。而如今戰場之上,正是用人之機,萬望軍師體恤,不計小過,留其一條牲命。讓其戴罪立功。”
諸葛亮要殺魏延,本來就不過是要立威,要嚇唬魏延。魏延可和劉磐不同,劉磐乃是要爲了漢中丟失,十餘萬的將士喪命的重大責任頂罪。而這魏延卻是諸葛亮轉移手下衆將的出氣筒。故此,這劉磐殺得,可這魏延卻殺不得。
可誰知道魏延的人品實在是太成功了,滿營衆將竟沒有一個給魏延講情的,弄得諸葛亮也差點收不了手。這要不是魯肅早就知道諸葛亮降服魏延的意圖,站出來幫忙說話,諸葛亮還真就不好辦了。
諸葛亮當即借坡下驢吩咐道:“來呀,把魏延給我推回來。”
魏延給推回來之後,那真是猶如在鬼門關上轉了一圈又回來了。那種死裡逃生的感覺,那聽激動啊。魏延跪在地上,向諸葛亮拜謝道:
“謝軍師不殺之恩。”
諸葛亮猛地一拍帥案喝道:“魏延!非是山人不斬於你。實在是魯將軍爲你講情。而你之罪過,也在山人的計算之中,也有可恕之處。
故此饒之!還不謝過魯將軍。”
魏延又急忙向魯肅拜謝道:“謝魯將軍講請之恩。”
魯肅一笑置之。而諸葛亮又說道:“魏延,雖有魯將軍講情。汝死罪可免,但你活罪難逃。重責你四十軍棍,你服是不服?”
事到如此田地,魏延哪敢說什麼不服。當即連聲說道:“服。
服。末將心服口服。謝過軍師。”
四十軍棍下去。魏延是真不敢再和諸葛亮叫板了。而其他將領,有了魏延這個前車之鑑,也是對諸葛亮言聽計從。沒有再敢乍翅兒的了。
而諸葛亮也藉機大肆宣傳幽州軍已經在自己巧妙的安排下。受到重創,已經停步不併了。只要各部軍馬都打點起精神來。長久保持劍閣無礙,就能大量消耗幽州軍的軍糧儲備。到時候戰備幽州軍,那也是不在話下。
別說,諸葛亮這一套,還真是極大激勵了哪些不明真相的吳軍士兵。整個劍閣的守軍,那都是軍心大振。
可這些能唬得了別人,可諸葛亮。魯肅。龐統三人,那可都是跟明鏡一樣。敗退回來地吳軍,雖然各自了解的都不全面,可統計出來。
那就足夠諸葛亮、魯肅、龐統等人瞭解當時的真相了。
就諸葛亮那種連環計策。在幽州軍沒有防備的時候,以多打少。
竟然都不能立刻把幽州軍的前鋒營給消滅。竟然讓對方,逐漸有扭轉戰況的趨勢。這實在不得不說吳軍精銳的戰鬥能力,和人家幽州軍的戰鬥能力,實在是沒得比,差地太遠了。
而幽州軍快速救援地能力,也說明了幽州軍各營之間的聯繫是多麼的快捷,反應、應變能力是多麼的迅速。這一點,也要遠遠地強於吳諸葛亮和魯肅、龐統三人各自暗中估算一下,均覺得吳軍和幽州軍要是在野外對戰起來。最少也要五比一的兵力對比,那才能跟幽州軍抗衡一下。
想到這裡,諸葛亮和魯肅、龐統,那都是無奈地搖頭,五比一,按這種算法,哪怕幽州軍就是隻有二十萬,那吳軍也得需要一百萬的軍兵。那還不把吳軍地家底全搭上了。何況人家幽州軍絕對不止二十萬的軍馬,傳聞當中,幽州軍馬那可是好幾百萬的。單單只是曹操那邊,就不止一次看見幽州動員五十萬以上的兵馬實力了。最誇張的一次,據傳看見了兩百多萬的幽州兵馬。想來這幽州軍,怎麼也不可能只有二十萬的兵力。
諸葛亮、魯肅、龐統都止不住重新構想起吳軍的崛起計劃來。實在是太受打擊了。
魯肅向諸葛亮建言道:“孔明,幽州軍勢大難敵,實在是出乎你我的意料之外啊。你我如今,實在是任重而道遠。依我看,咱們要儘快和幽州和談。爾後快速發展我軍實力,纔有可能與幽州軍一搏。”
而龐統最先考慮到的卻不是什麼孫權的利益,而是周瑜和魯肅的發展。對龐統來說,孫權實在算不上什麼,只有周瑜和魯肅,纔是他所看重的。故此,龐統則建言道:“孔明師兄,幽州軍雖然勢大難敵,可我軍有劍閣之險,只要後勤無礙,敵軍也是不可奈何。不如以此地之險,力拒幽州兵馬。那幽州軍長途而來,其消耗,必然遠多於我軍。積少而成多,只要長期以往,幽州軍的實力損耗,將不可計量。而我軍拒守劍閣以裡,可夾心發展。實力必然大增。到時候,有周都督一手訓練精兵,軍事實力的增長,自然不在話下。那時節,我軍甚至可以跨長江而擊曹操。進而再一步的擴展我軍實力。進而一統天下。”
龐統得口才雖然不錯,可奈何諸葛亮的政治敏感性實在是遠勝於龐統,龐統得那點小心眼,諸葛亮一聽就聽出來了。雖然諸葛亮對周瑜並沒有什麼偏見。可諸葛亮卻是孫權請出來的,諸葛亮自然要爲孫權考慮。何況,連曹操以抗拒劉明,那乃是諸葛亮軍策的根本。當然更不容別人推翻了。雖然龐統得那種據劍閣之險,拖垮幽州軍力的建議,讓諸葛亮有小小的共鳴。可天性謹慎的諸葛亮,更希望在蜀中穩定之後,吳軍在蜀中積累了一定的仁德之後,再如此作。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毫無根基的鋌而走險。
故此,諸葛亮輕揮羽扇,淡然表態道:“我軍統領蜀中不久,百姓未得恩惠,幽州大軍壓境,極易激起不穩,若有民變,內憂而外患齊至。我軍雖有劍閣之險,依然危亦!而拒幽州尚且無力,冒然進攻曹操,兩處共同開戰。其變數更多。無異自取滅亡。實不可取。倒是子敬之言甚秒。遣使議和,成則騰出我軍施惠蜀中,安定蜀中,整合軍馬的時機。不成,也極大的打擊了幽州持士的忠誠,更可能依此說的馬超歸降,爲我軍平添一大助力。到那時,我軍在依託劍閣之險,邊戰,邊穩定發展,那也爲時不晚。”
魯肅當即贊成,而龐統也無話可說。而這個出使幽州軍的人選,卻還是有了一番爭議。
按着諸葛亮的意思,諸葛亮很是想親身上幽州軍那面走一趟的。兩軍交戰,不斬來使。而且幽州軍又以仁義之名傳世,諸葛亮到不怕幽州軍會對自己有什麼不利。反倒期待通過此去,能夠在幽州軍中發現一些軍情,或是策反幾個幽州軍的官員。
然而,諸葛亮的這個想法,卻遭到了魯肅的極大反對,且不說諸葛亮是在幽州那裡掛了號的。傳聞中號稱劉明剋星的傢伙,就這麼一去,還不得讓人家幽州軍一刀給宰了。再說了,諸葛亮如今統領三軍,那身份遠比一個馬超要重要的多,諸葛亮過去了,馬超換不換,有嘛價值?
何況帥不離位,如今這裡那麼多人了,哪能讓諸葛亮親自出馬。
而除去諸葛亮,魯肅認爲自己去幽州軍那裡議和最合適。不論是官位,代表等等,都合適。
但是,諸葛亮卻認爲魯肅太老實了。應對曹操那種老奸巨滑的,只要利益得當,那絕對是對症下藥。可應對幽州軍那不可知的對手,卻恐怕缺少了機變。尤其是上次那個斥責自己的女人黃月英,據其自稱,那也是幽州軍的軍師,諸葛亮就更是深知老實忠厚的魯肅,絕對不可能應對得了一個機變女子的盤問。非吃虧不可。
故此,魯肅前往,那也是萬萬不行的。
而剩下的龐統,遠遠不能得到諸葛亮的信任。這一下,誰去幽州軍那裡議和,就成了一個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