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錦衣衛指揮使

被金人奪佔的土地盡數回到了趙宋的懷抱,不出趙構所料,這般多的州府縣中還着大量空缺的官位。他們倒不全是爲趙宋殉死送命了,如李邈、王稟那般壯烈凜然,不少人是見勢不妙早早掛冠而去。

比如趙桓答應割太原、真定、中山三鎮之後,詔書發出,有王稟、陳遘、李邈這般拒不遵命,對金人頑抗到底的,也有很多人見勢不妙掛印而去的。可現在這些就都成爲空缺了。

尤其是河東路,被粘罕大軍橫掃之後,其處官員十去七八。

這宋儒雖然是儒家走下坡路的開端,是後世犬儒時代的開啓,但趙宋建國百六十年,縱然年年都有小範圍的農民起義,可大義還在(人才層出不窮,不想南宋末年、朱明末年,氣數已盡)。還是有很多的人才忠心耿耿的扶保大宋江山的。與歷史上的南宋末年時候是截然不相同的。

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

這般的大宋朝,豈能不得士大夫之心?

縱然也有不少是如平陽府經略使林積仁、西路總管王襄,以及範訥、趙野這般的無恥之徒,但諸多官員大體上還算對得起趙氏。

而如此的結果就是河東河北三路缺失了很多的官員。

不管是下縣的知縣,還是上州的知州,只短短十天不到,所有的空缺明晰就都擺在了他的面前。如果統計各地無主之地的速度也像這般快速的話,趙構覺得自己根本就不需要用一整年時間去扎勞根基。

隨着對缺失官員的統計,趙構同時還要展開的就是對那些叛國之人的清算,但他沒想到前者剛纔有了結果,汴梁城的趙桓就派來了一個又一個官員。

趙不試、韓公裔等都看着趙構,桌案上還擺着一封封文書,他們來自宗澤、汪伯彥、張所等,現在不是所有人都在真定的。就是兼任了真定知府的河北西路安撫使張所都去到中山府與陳遘議事去了。

這些人的身家性命是已經跟趙構牢牢綁死,可還是普遍建議趙構接受這些人。

因爲燕王府現在根本無力將這些個官位一一補充來。

纔剛剛發家的趙構,夾袋裡根本就沒那麼多人。

但他們也都該清楚,這些個人那就都是趙桓伸向北地的觸手,不說他們與陳遘結合一處後的厲害了,就只說他們到任之後對趙構的命令陰奉陽違的搞事情,那就絕對會大大拖累計劃的進度的。

“諸公多慮也,孤非急性之人。今方纔起事,縱然握有重兵,看似威猛,實短缺之處也是甚多。只那根基就虛浮的很,纔不着急與汴梁撕破臉皮。”

“子扆!”

“臣在。”

趙構喚韓公裔道:“孤命你爲錦衣衛指揮使,依祖宗法,不隸臺察。”這是皇城司的勾當。

老趙家的皇城司,前身爲武德司,位於東京左承天門內。性質堪比朱明的錦衣衛。

雖然在正史中和人民大衆的耳朵裡沒有錦衣衛那麼的人所盡知,大名鼎鼎,沒甚麼名氣,但這絕不是說他們就low逼了。

巔峰時候在趙老大時候,力度空前,大批的精兵猛將被納入武德司,建立起了獨立於殿前司和侍衛兩軍之外的第三軍。曾有言:“雖京師有警,皇城內已有精兵數萬。”可見那時候武德司規模之巨。等到了趙老二時候,更是公開簡拔有材勇者,爲親從官。據記載,親從官標準身高爲(宋尺)五尺九寸一分六釐,約合今185~190公分,與明代錦衣衛之大漢將軍可謂相映成趣。而那時武德司就已經該名叫做了皇城司,趙老二的親從官也有數千人之多。

哪怕是到了眼下時候,皇城司依舊有親從官五指揮(番號:上一指揮、上二指揮、上三指揮、上四指揮、上五指揮)約三千人;親事官六指揮(番號:下一指揮、下二指揮、下三指揮、下四指揮、下五指揮,及外三指揮、黃院子、皁院子)約五千人;入內院子有五百人;快行、長行各有一百。規模依舊很強大,只是這效率比之傳聞中的錦衣衛卻低的多了。畢竟老趙家的真正合夥人是文人士大夫。皇城司的存在先天上就威脅到了士大夫集團的‘安全’。

所以沒當趙宋政局穩定的時候,皇城司就總會變得有些名難副其實。

大boss勾當皇城司公事似乎也變得可有可無,可是皇城司的名頭,在場的一干人,又如何不明白?

韓公裔立刻就感受到幾道目光火辣辣的釘在自己身上,他不用擡頭都知道會是誰。

藍珪、康履、曾擇,左右就是這三個在康王左右隨扈的宦官了。對於他們言,皇城司的勾當可是有着很重大的意義的。神宗年間的大太監石得一就因爲長期擔任勾當皇城司,而權勢震懾朝野。

當時新舊兩黨黨爭激烈,朝局動盪,皇城司的權利自然就也水漲船高。

可大宋皇帝歷來吸取前朝李唐的教訓,限制宦官干政,除了先帝(宋徽宗)把祖宗之法視爲無物外,把個童貫封爲郡王,其他幾位皇帝誰不是在心中有條紅線?

燕王更是個不出世的雄主,纔不會把幾個宦官捧的高高在上呢。

在趙宋一朝,宦官可以干預朝政,也可以評論時事,但這些活動都是在皇帝許可的範圍內進行的。

比如在趙老二上位過程中立下了大功勞的王繼恩,稍後又鎮壓了李順王小波起義,功勞更大。有人建議提拔他爲宣徽使(總領內諸司使及三班內侍名籍,掌其遷補、郊祀、朝會、宴享供帳,檢視內外進奉名物),但被趙二斷然拒絕。因爲宣徽使這個職務很重要。

有宋一朝,宦官屢屢被大用,可他們旦是升至一定官階之後就要面臨一個痛苦的選擇,要麼留在宮廷繼續使用,但不升轉官資;若升官則就必須離開宮廷,改注外朝武官差遣。通常不用年長資深的宦官在內廷供職,這是宋朝限制宦官弄權的重要手段之一。

“儘快籌備起來,散居各地,把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給我盯緊了。我要真憑實據!”

第三百四十六章 風光一時,後悔一世第三百八十七章 孤能動兵了第三十六章 此風不可長,此軍必須滅!第一百三十六章 鄭芝龍想幹啥呢?第六十七章 討滿檄文第五百七十四章 拜占庭來使第三百零九章 戰局不利走爲上第四百七十七章 餘波第二百零四章 韃子不是韃子了,歷史也面目全非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該死的中國人第四百七十章 虛頭巴腦的表面功夫第二百八十一章 鄭芝龍的身後名第三百五十章 趙宋的本錢第三十三章 趁虛再入第一百六十八章 大順文武(求訂閱,10/10)第三十四章 陷阱第三百三十三章 守不住了!第三百零四章 決戰的開始第五百四十七章 鑄炮第五百二十八章 高麗之亂第五百四十五章 捷報傳來第二百八十八章 向南,向南——第一百八十一章 李自成的‘王者’馬甲能保住嗎?第六十二章 率獸食人(求收藏)第五百二十一章 一家人!第五百七十章 淡馬錫第五百八十九章 西遼使團第九十章 無恥第二百四十三章 一年不見……第四百七十五章 父子談第五百四十七章 鑄炮第一百三十九章 意外之驚喜第三百八十九章 決斷第一百一十章 戰爭的準備第三百五十章 趙宋的本錢第三百三十六章 燕京城中第五百一十九章 下下之策第四百五十章 聞戰則喜第二百二十三章 衝冠一怒爲紅顏(求訂閱)第三百四十四章 空頭王爺第一百五十三章 多爾袞第三百二十七章 大家都是旗人第一百零三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五十章 入衛京師!第五十六章 變化(求收藏)第九十六章 殺聲起第四百三十章 首輔賜教第三百六十章 大戰來臨第四百七十五章 父子談第四百四十四章 刀槍取富貴第四章 待皇帝山窮水盡時第二百六十二章 朕要揮師北上,重興大明第八十五章 攻敵必救!第二百九十六章 揭開鄭芝龍的真面目第三百四十章 衣錦還鄉第三百二十四章 一把雙刃劍第六十五章 招降小袁營第二百六十三章 崇禎帝的奮起第四百零七章 士大夫的苦日子真的要來了第五百二十章 不肖子孫第四百二十二章 建康城不健康第四百七十三章 真的殘忍麼?第五百五十三章 趙構說第一百二十五章 斬立決第八十八章 夠無恥,夠光棍第四百四十三章 建功立業,光宗耀祖第二百六十九章 懵逼的洪承疇第五百零七章 嘴強王者第一百三十章 二鬼子:我要活下去第二百零八章 忠心的好奴才(求訂閱)第五百三十章 八刺沙滾第四百三十四章 國債三千萬貫第四百八十章 該嶺南了第五百六十六章 繼續教導第四百四十一章 買命錢與賣命錢第二百八十二章 追繳欠稅第四百二十五章 稅賦分成第三百六十五章 兵敗如山倒第五百八十三章 南洋佛教第三百七十章 趙官家第五十一章 槍林彈雨第五百七十三章 別無選擇!第三十八章 鳴金第三百六十一章 踏陣第五百六十七章 差點遺忘的大殺器第三百九十四章 嶽無敵第五十七章 能人所不能能也,成人所不能成也第三百九十九章 契丹人的政治遺產第三百七十八章 埋下釘子第五百三十章 八刺沙滾第五百六十五章 爲君之道十五走親戚,第三更來不及了第七十三章 丟盡老祖宗的顏面第二百零九章 戰盛京(求訂閱)第五百零四章 東欽察一統第二百九十八章 氣昏崇禎第五百二十七章 他還需要學習第三百二十四章 一把雙刃劍第一百二十二章 火,火,火!第三百八十六章 燕王的雄心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