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第83章長征

bookmark

作者的話:

寫行軍比較雞肋,擔心寫不好讀者會嫌悶,就算寫好了也要說灑狗血騙字數,所以這裡就幾百字萬水千山了,描寫長征的書汗牛充棟,就不必元吉再疊牀架屋了。

寫這一章前猶豫了很久,就像王侁對陳德三策一樣,主角轉進北方,也有很多選擇,最保險而合乎情理的一種莫過於江南兵敗,主角和辛古蕭九等向北流亡,太原衛氏收留,或者提前化整爲零,兄弟會精英分成小隊在吐渾軍地界聚齊。但還是選擇了一個最能錘鍊精兵的方式,也是凝聚核心層歸屬感的方式,長途行軍。

長征這種方式,大家都是知道是抄襲近代史,考究其可能性,我認爲是可能的。舊中國號稱保存胎兒的酒精瓶,舊中國的農村,千年以來進步甚少,甚至有的方面還在退步,也就是說,軍隊行軍的基本環境相差不大,雖然千年前的人口密度要小很多,但小說裡行軍的規模也要小很多。一般的村莊如果不涸澤而漁(燒殺搶掠)是根本無法補給大軍的,所以長途行軍必然隔一段時間就要攻打市鎮。行軍規模越大,需要攻打越大的市鎮取得補給。所以小說裡刻意把行軍規模控制在八千人以下的精銳,走到後來也就四五千人樣子,這樣就不必被迫攻打堅固的州府與宋軍死磕。

行軍+攻城是極其鍛鍊部隊戰鬥力的,當然損耗也很大。真實的長征大概三十萬人出發,三萬人走到,十不存一。考慮到書中戰鬥強度遠小於它,主角盡全力保證補給順暢,那就減半吧,八千江南子弟出征,四千人抵達太原與見諸史冊的精銳騎兵—吐渾軍合流,也算是亂世中一股強橫的力量。(步騎配合纔是王道,吐渾軍這股實力,作者替主角想了好久了,畢竟騎兵不是一兩天就能練成的,劉繼元冤殺衛儔,吐渾軍便與太原離心,史冊上最後被趙宋所得,這裡作者替主角不客氣的盯上了)

其次是追與走雙方的實力。R軍除了配備熱兵器外,就其後勤補給而言,實在沒有憑藉太多現代化的力量,有的只是現代化的信仰而已,就連知道陝北有一股友軍還有地盤可以接納自己,也是無意中從報紙上看到的,熱兵器給行軍帶來的難度以及對後勤的要求更大,相應的行軍難度也更大。而追兵方面,長征中的追兵是有電話電報飛機偵察的,而宋軍呢,差遠了。

再者,就國內局勢而言,近代史上長征的國內局勢是軍閥割據,但名義上尊奉中央政府。宋初也好不到哪裡去,幾十年後蜀中一帶就會爆發數十萬人的王小波李順之變,這不完全是農民起義的成分,有很大的分離傾向在裡面,江南初定更不用說,真實的歷史上大將胡則不信主上出降,還得在江州守上一兩年,大將盧絳不降,在歷史上還是被誘殺的,不然還得打一陣子。陝西向來是各方拉鋸之地,關中破敗,趙氏自己這時對關中的信心都有些問題,不然也不至於定都於無險可守的汴梁開封(元吉以爲定都汴梁堪稱國史上付出代價最大的戰略決策之一,空前絕後啊!不說關中四塞,去洛陽怎麼就失德了)。吐蕃現在正在打內戰,党項人專心經營銀夏二州,準備宣佈獨立,此外大宋內部一大幫非禁軍派系的實力人物,如折家,此時未必沒有保全勢力的心思,如果主角有心克服自然障礙,選擇宋室統治的薄弱地區行軍的話,完全有翻版長征的可能性。

第四,長途行軍最大的危險是什麼?我認爲不是敵人,也不是自然困難,而是流寇往往沒有明確的目的。封建社會流寇爲患雖然讓政府一直都很頭疼,但真正成了正果的幾乎沒有,就在於流寇沒有明確的目的地,沒有建立地方政權吸取地方養分的能力。封建時代最大的資源都直接來源於土地,沒有地盤就沒有穩定的資源。而一旦流寇們停止下來佔地盤,就失去了流寇最大的優勢—運動性,被迫與官軍死磕,敗多勝少。(現代流寇就不一樣了,因爲土地出產的作用相對小,國際匯款加歪門邪道,就夠萬千人馬吃個一年半載不成問題,不信請看阿國與巴國北部之潰瘍,端的讓正規軍頭痛。說笑,偏題了)

所以宋代官軍的戰鬥力和能力只需保證能夠打敗敢於死磕的流寇,就基本能搞定大局,維持正常統治秩序,不能阻止其流竄反而是正常的。哪支官軍太強橫了,擁有跨區域長途奔襲追殺的能力的話,皇上是睡不着覺的,這樣的軍隊只適合讓太監帶隊,呵呵神策軍和後期大宋西軍的最高長官都是沒卵蛋的,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石達開怎麼敗亡的,天下思定,你再強橫的實力,沒有歇腳之地,只能被活活累死。明末官軍鎮壓流寇的“十面張網”之策,純軍事上說確是正道。所以說陝北R軍對CP的貢獻,怎麼往高了說都不爲過(大概相當於金融危機時fed給大銀行的幾千億注資,要不然整個體系破產拉倒,到現在一年多點,美國大銀行都吵着要把錢還回去了,因爲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拿人手軟,天天給媒體和議員罵他們,還不能給高管高工資),閒話跑題了。

最後,祆教的幫助大概可以抵得上和R軍在長征路上地方D的支持了,其實除了情報方面,這種支持對大規模軍隊運動來說作用很小,不過有總比沒有好,有的人把這個看得很重。

三十六章 發財二十六章 唏噓三十三章 兄弟八十七章 邊軍第六章 冬至三十七章 盲戰十四章 誓師第六章 陪審五十八章 寶刀八十七章 邊軍第六章 冬至四十二章 對決二十章 道理外篇:上三軍之承影袍澤 教戎軍宋代積弱積貧,主要是內政的問題三十二 運籌五十章 食肉三十四章 拓跋四十二章 主母晉陽古城的興衰十一章 商賈二十九章 中堅九十五章 結義第十章 誅心四十三章 安西四十一章 朔鎮七十章 倉惶晉陽古城的興衰八十章 死決七十九章 黑雲宋代茶政第十九章 蜀變四十三章 慶功二十五章 退將二十三章 辱使宋代茶政四十一章 沙場三十三章 進軍第三章 重逢第三章 相府三十七章 狹路第十八章 奇冤十八章 震怒七十八章 焚城四十六章 笑談四十章 生意四十二章 主母晉陽古城的興衰九十六章 絕地四十七章 約定第九章 四絕二十七章 騎羊二十二章 國賊四十一章 沙場二十七章 故人十七章 君臣際四十章 逗撓二十六章 勢爭第六章 善若水第一章 大國第十四章 藏富六十四章 海議草原絲綢之路第二章 選擇四十章 生意十七章 決死第八章 察奸三十一章 胡漢二十七章 謗書七十七章 殺降十六章 譁變古代中國瓷器如何賺全世界的錢七十九章 黑雲三十八章 遭遇三十四章 聲勢三十五章 血統三十章 大風三十九章 虛實十四章 誓師十五章 異族第十六章 雄心第二章 北風惡第四章 吐渾軍十九章 雷霆古代中國瓷器如何賺全世界的錢二十五章 奪位第十九章 肘腋一 家國天下第八章 追思六十八章 搶城二十三章 辱使二十章 綢繆五十一章 棄城三十章 承影二十五章 意氣李煜的收藏十六章 譁變四十三章 擁立第七章 風折草三十二章 上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