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科技發達,通過科學的技術,可以把春、夏、秋、冬四時的農作物,更換季節來食用。
譬如說桔子、橙子這些是冬天收穫,但是,可以把它留到夏天來吃,北半球生長的農作物,用運輸可以運到南半球,這種食品已經跟天時和地利都不那麼相應了,所以吃起來並不一定健康。
要怎樣吃?吃現前本季節收穫的、新鮮的食品,蔬菜、瓜果、糧食,都是要吃當令的,這樣最健康;不管我們走到哪個地方,最好要吃當地的、當季的食品,這叫做用天之道。我們孝敬父母,也要懂得這些健康的常識,如果不懂得這些基本的常識,可能一片好心,但是會讓父母身體遭到損害,所以“用天之道,分地之利”,我們要懂得如何在當下來落實。
唐玄宗的《御注》還解釋到“分地之利”,所謂“分別五土,視其高下,各盡所宜,此分地利也”。“分”是分別,“地”是土地,“利”就是土地給我們帶來的這些益處、利益,我們要懂得去分別、去取捨,才能夠懂得使用地利,這需要有常識,有所謂的農業科學知識。
這個“五土”,按照《周禮·大司徒》所說,五土,“一曰山林,二曰川澤”,山林好懂。川澤是水、河流、沼澤之類,這是溼地。“三曰丘陵”,這是山,山丘。“四曰墳衍”,“墳”就是指在水邊的高地,有點鼓起來的這種土地,一般墳墓的形狀,也有點像這樣,所以稱爲“墳”;“衍”是指山坡,就是一座山,山頂和山腳之間的那個部分,山腰,這叫“衍”,這也是屬於山地。“五曰原隰”,“原”是平地,“隰”(讀習),是指新開墾的田地。這五種不同的土地,我們要懂得如何來使用。古人的《周禮》對此都有考究,《周禮》是一部大的社會科學寶典,包括了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學習這些知識,就懂得分別利用這些自然的資源,“視其高下,各盡所宜”,按照資源的性質來使用,這就屬於“分地利也”。
這給我們一個啓示:孝敬父母不僅要有一顆真誠的心,還要有知識,還要學習技能,如此才能夠把自己的孝心落實,才能讓父母得到真實的益處,這是一個普通老百姓都必須要掌握的,確實在生活中點點滴滴我們都要去學習。譬如說父母如果有病,我們假如有醫學的常識,就懂得如何幫助父母治療。我們用能力、智慧,滿足父母任何的需要,這些都是行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