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謙益滿損 受諫養德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益友,遠離損友,這需要我們自己有品德。《弟子規》講“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這是告訴我們益友和損友是如何招感來的。如果別人勸諫我們,講我們的過失,我們就會生氣、發怒,“聞過怒”;如果喜歡聽人奉承,聽到別人表揚、讚歎我們,就快樂、高興,“聞譽樂”,就容易招感損友。損友都來了,真正益友就都退卻了,這種人不可與他相交,不能受諫,最後就會導致自己受到損害。

“聞譽恐,聞過欣”,聽到別人讚歎,自己感到很惶恐,因爲德行學問不夠,很害怕擔負不起別人的讚譽,如果名過其實,就會有災害發生,所以會非常的謙虛,只有謙虛纔能有福分,如果自滿必定遭到損害,所謂“謙受益,滿招損”;聽到別人講我們的過失,反而很高興,自己沒有發現,別人幫助、提醒我們改過,要有感恩心,慶幸有朋友直言相勸。真有這樣的態度,所招感的必定是“直諒士,漸相親”,這個“直”是正直,“諒”是寬容,“直諒士”是有包容心的朋友。其實真正有德行的人,不僅正直,而且包容,他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還沒有成聖賢之前,必定會有過失,所以他也必定會包容,但是包容不是縱容,他會提醒、勸諫我們改過,而聽到別人講我們的過失,馬上能改,“過能改”,就“歸於無”,就又恢復我們的本善。這樣“聞過則喜”,自然就會有益友跟我們親近。所以益友、損友實際上都是自己招感的,不能夠抱怨自己怎麼都沒有益友,身邊好像都是損友,實際上是自己沒有具備招感益友的這些品德。

所以不要怕過失被人知道,過失被人知道是好事情,我們內心中的習氣、障礙就容易斷除。子路能夠“聞過則喜”,他必定會有爭友,也就“身不離於令名”。

有直言相勸的人在身邊,確實會對我們進德修業有莫大幫助。

七、君父不義不可不爭

經文:【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如果父母有一個“爭子”,就不會陷於不義。爭子,不是抗逆父母、跟父母爭吵、頂撞的那些兒女,而是看到父母有過失,能夠勸諫父母改過,這種兒女才叫爭子。真正的爭子勸諫父母,也必定懂得“怡吾色,柔吾聲”。

唐玄宗註解:“父失則諫,故免陷於不義。”言父母有過,兒女應當勸諫,避免父母陷於不義。

假如做父母的有不義的行爲,或者是不義的念頭,這個“義”是當宜字來解,不宜就是不應該。不應該做的去做了,不應該想的想了,不應該說的說了,這都叫“不義”。所以“子”,做兒女的,遇到父母有不義的心行就不可以不勸諫,這個“爭”也是勸諫的意思,爲人臣的也不可以不勸諫領導,這都是讓做父母的、做領導的改過。

唐玄宗註解:“不爭則非忠孝。”看到父母有過,不能夠勸諫,一味順從,就陷父母於不義,這是不孝。臣子見領導有過失,不能夠勸諫,是不忠,是陷領導於不義。

八、推而廣之不義當爭

經文:【故當不義,則爭之。】

即看到父母、領導、朋友有過失,應該去勸諫。如果是盲目的遵從,“從父之令”,對於父母不正確的命令還是盲目聽從,“又焉得爲孝乎?”這怎麼能夠稱爲是孝?反問加強語氣,強調這不是真正的孝。

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10章 孝有三層 成聖圓滿第54章 漢文嘗藥 孝感天下第232章 服飾華麗 內心不安第84章 再三述及 謹慎言行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119章 隨順性德 效果顯著第96章 庶人第7章 宇宙本體 自性爲道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28章 開宗明義第115章 三才(1)第133章 聖治第32章 恭敬老師 尊重道業第70章 孝德誠信 事業有成第184章 政和樂安 政乖怨怒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164章 居上不驕 謙敬臨下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195章 網絡教化 衆生受益第150章 紀孝行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復禮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44章 孝親愛民 殉職垂範第37章 身德並重 揚名顯親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37章 身德並重 揚名顯親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76章 卿大夫第92章 岳飛秦檜 果報迥異第43章 孝無始末 終身奉行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136章 詳解配天 深體聖意第116章 三才(2)第104章 節用愛親 同胞一體第154章 孝順親心 是謂有敬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復禮第164章 居上不驕 謙敬臨下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236章 節制哀情 不傷不毀第96章 庶人第230章 喪親之悲 禮而無容第217章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第13章 爲報親恩 效法範公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229章 氣竭而息 聲不委曲第206章 怡色柔聲 敬勞不怨第143章 美國案例 凶德報應第27章 諸學總彙 六藝之根第179章 遵循法則 迴歸本善第104章 節用愛親 同胞一體第1章 孝經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156章 老萊斑衣 存心悅親第196章 師志己志 不疲不厭第47章 天子第24章 曾子請益 夫子述作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178章 聖賢言動 規矩有法第140章 親嚴有度 中庸有立第21章 三才孝綱 大小不二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126章 修德遵義 助我歸真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190章 敬兄弟悅 恭行悌道第124章 母親垂範 兒子效法第104章 節用愛親 同胞一體第119章 隨順性德 效果顯著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224章 進而事君 當思忠節第199章 中華文化 家教爲根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96章 庶人第76章 卿大夫第3章 天台體例 五重玄義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185章 禮外治身 樂內治心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116章 三才(2)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47章 天子第164章 居上不驕 謙敬臨下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60章 地方領導 孝親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