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謙益滿損 受諫養德

bookmark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益友,遠離損友,這需要我們自己有品德。《弟子規》講“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這是告訴我們益友和損友是如何招感來的。如果別人勸諫我們,講我們的過失,我們就會生氣、發怒,“聞過怒”;如果喜歡聽人奉承,聽到別人表揚、讚歎我們,就快樂、高興,“聞譽樂”,就容易招感損友。損友都來了,真正益友就都退卻了,這種人不可與他相交,不能受諫,最後就會導致自己受到損害。

“聞譽恐,聞過欣”,聽到別人讚歎,自己感到很惶恐,因爲德行學問不夠,很害怕擔負不起別人的讚譽,如果名過其實,就會有災害發生,所以會非常的謙虛,只有謙虛纔能有福分,如果自滿必定遭到損害,所謂“謙受益,滿招損”;聽到別人講我們的過失,反而很高興,自己沒有發現,別人幫助、提醒我們改過,要有感恩心,慶幸有朋友直言相勸。真有這樣的態度,所招感的必定是“直諒士,漸相親”,這個“直”是正直,“諒”是寬容,“直諒士”是有包容心的朋友。其實真正有德行的人,不僅正直,而且包容,他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還沒有成聖賢之前,必定會有過失,所以他也必定會包容,但是包容不是縱容,他會提醒、勸諫我們改過,而聽到別人講我們的過失,馬上能改,“過能改”,就“歸於無”,就又恢復我們的本善。這樣“聞過則喜”,自然就會有益友跟我們親近。所以益友、損友實際上都是自己招感的,不能夠抱怨自己怎麼都沒有益友,身邊好像都是損友,實際上是自己沒有具備招感益友的這些品德。

所以不要怕過失被人知道,過失被人知道是好事情,我們內心中的習氣、障礙就容易斷除。子路能夠“聞過則喜”,他必定會有爭友,也就“身不離於令名”。

有直言相勸的人在身邊,確實會對我們進德修業有莫大幫助。

七、君父不義不可不爭

經文:【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如果父母有一個“爭子”,就不會陷於不義。爭子,不是抗逆父母、跟父母爭吵、頂撞的那些兒女,而是看到父母有過失,能夠勸諫父母改過,這種兒女才叫爭子。真正的爭子勸諫父母,也必定懂得“怡吾色,柔吾聲”。

唐玄宗註解:“父失則諫,故免陷於不義。”言父母有過,兒女應當勸諫,避免父母陷於不義。

假如做父母的有不義的行爲,或者是不義的念頭,這個“義”是當宜字來解,不宜就是不應該。不應該做的去做了,不應該想的想了,不應該說的說了,這都叫“不義”。所以“子”,做兒女的,遇到父母有不義的心行就不可以不勸諫,這個“爭”也是勸諫的意思,爲人臣的也不可以不勸諫領導,這都是讓做父母的、做領導的改過。

唐玄宗註解:“不爭則非忠孝。”看到父母有過,不能夠勸諫,一味順從,就陷父母於不義,這是不孝。臣子見領導有過失,不能夠勸諫,是不忠,是陷領導於不義。

八、推而廣之不義當爭

經文:【故當不義,則爭之。】

即看到父母、領導、朋友有過失,應該去勸諫。如果是盲目的遵從,“從父之令”,對於父母不正確的命令還是盲目聽從,“又焉得爲孝乎?”這怎麼能夠稱爲是孝?反問加強語氣,強調這不是真正的孝。

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18章 明師賢母 志在聖賢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倫第172章 賢母慈悲 捐獻獨子第43章 孝無始末 終身奉行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234章 哀痛悲咽 食旨不甘第14章 持戒有定 學業早成第133章 聖治第74章 金融詐騙 導致滅亡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綿延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2)第245章 千經萬論 孝爲行門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88章 老實順親 成功捷徑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7章 宇宙本體 自性爲道第7章 宇宙本體 自性爲道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166章 在醜不爭 和順從衆第98章 海口服刑 學習孝道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60章 地方領導 孝親愛民第153章 人子事親 難得誠敬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隱微第42章 行孝立德 當下顯親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244章 實學活用 如法教化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12章 十一齡童 淺解《孝經》第216章 禮敬自然 順應天地第149章 服飾舉止 禮儀有加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59章 天子庶人 奉親無二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第71章 基金如子 報恩不溢第47章 天子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禮義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103章 謹身守節 不辱其親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247章 源頭活水 此母此子第14章 持戒有定 學業早成第178章 聖賢言動 規矩有法第7章 宇宙本體 自性爲道第96章 庶人第85章 淨意戒心 改變命運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103章 謹身守節 不辱其親第244章 實學活用 如法教化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12章 十一齡童 淺解《孝經》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116章 三才(2)第115章 三才(1)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216章 禮敬自然 順應天地第203章 敬事愛物 行成名立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據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211章 諫而盡誠 正氣浩然第104章 節用愛親 同胞一體第29章 曾子大孝 與母感通第43章 孝無始末 終身奉行第50章 宇宙一體 愛人如己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223章 事君第71章 基金如子 報恩不溢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154章 孝順親心 是謂有敬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護孝第18章 明師賢母 志在聖賢第32章 恭敬老師 尊重道業第88章 老實順親 成功捷徑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128章 孝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