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倫

bookmark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就是孝。“夫”是語氣助詞,沒有意思。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麼?就是一個字“孝”。“孝”能順天下,使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我們現在夢寐以求的和諧世界,一個“孝”字就能做到,因爲孝是德本,是道德的根本;孝是天性,人本來就有孝德,這就叫性德。孝是從人的本性裡流露出來的。本性就是道,流露出來的就叫德,所以“孝”就是本性自然的流露,不用人教的基本道德。譬如,一個小嬰兒,他對母親的依戀,完全沒有絲毫的障礙,跟母親心連心,不會離開母親一步,母親對孩子亦如是。父子有親,父母跟兒女的親情是自然天性,所以行孝就是順着天性而行,因此稱爲德之本,根本在此。如果把這個德之本保持一生,對父母的親愛永遠保持,而且能夠發揚光大,以孝心對待所有的人,這就是聖人了。聖人,不是天生的,也沒有人天生不可能成爲聖人。每個人都能成聖人,只要我們孝的天性保持一生不變,並把孝心擴展到對一切人、事、物,就成聖人了。“教之所由生也”,聖賢的教育,就從這裡生髮開來。

邢昺《正義》:“案《禮記·祭義》”,《禮記》中有一篇叫“祭義”,“稱曾子云:‘衆之本教曰孝’。”“本教”就是根本的教育,教大衆什麼?孝道,所謂教之所由生也。

“尚書》:‘敬敷五教’”,《尚書》提到的“五教”,就是五個方面的教育。具體是:“解者謂教父以義,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舉此,則其餘順人之教皆可知也。”五種教育,教父親要做到義,義就是義務。父親的義務是什麼?養育孩子,教育孩子,“子不教,父之過”。母親就是要慈祥、慈愛,對孩子關懷,母愛本身是最深厚的仁愛教育。所以父母要承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盡到這個本分。兄弟之間,兄友弟恭,要互相關懷,兄長照顧小弟,小弟恭敬兄長。一個家庭如果沒有父親,兄長就要負起父親的責任,長兄如父。“教子以孝”,就是做兒女的,本分是什麼?孝順父母。孝順涵蓋面很廣,不僅是對父母孝,對兄弟行悌道也是“孝”,所謂“兄弟睦,孝在中”。《尚書》講的五教就是教給我們在家庭裡面,要盡到自己的本分:做父親的,像個父親;做母親的,像個母親;做兄弟的,像個兄弟;做兒女的,像個兒女。通過這樣的人倫關係,我們推演開去,“舉此,則其餘順人之教皆可知也”,從家庭的夫婦、父子、兄弟推廣到社會上的君臣、朋友的人倫關係,這五倫關係的教育即是倫理道德教育,其根本就在於教孝,所以稱爲“教之所由生也”。

這是孔老夫子跟曾子,以發問的形式展開教學,講到孝是道德的根本,是一切聖賢教育的源泉,所有的教育都從這裡生髮。

我們談到人倫方面的五種教育。人倫,即我們講的倫理,古人講的五倫關係的教育,五倫就是道。爲什麼稱爲道?因爲道是自然的法則,不是人爲創造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種關係,人生下來就要面對。它不是某個法律規章制度規定的,是自然的法則,所以稱爲道。父子有親的親就是德,父子的關係本來就是一種親愛的關係,父子之間的親情隨順着道,這叫德。

君臣之義,君是領導,對於下屬要仁慈,這是義;下屬對領導要忠,這也是義。夫婦之間,互相的關懷,分擔起家庭的責任,一般男的主外,女的主內。先生擔負起家庭的經濟來源,做經濟支柱;太太擔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這叫有別,別是分工不同,即分別做不同的工作。分工合作,夫婦目標相同就是傳承家道,培養好的後代。

古時候雖然是男主外、女主內,但是男女絕對是平等的,分工合作就是真正的平等;現代人,在男女本來平等的關係上面,又加上男女平等的口號,非得讓女子也要出來工作。結果女子既要在外面掙錢,又要教養孩子,雙重的任務、重擔之下,女子教導孩子的這種天職就被削弱了。現在的孩子,如果從小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長大了不孝順的就會很多。對父母不孝順,出去工作怎麼可能對領導盡忠,怎麼可能對國家對人民真心誠意的盡義務?大都是自私自利,爭名奪利。因此,社會失去了過去的那種純樸。

現在我們要提倡構建和諧社會,就要重視家庭倫理的教育,夫婦有別就很重要。太太的使命——教養兒女,一定是比先生的使命更偉大。爲什麼?因爲先生掙錢少一點,最多是家裡生活貧困一點,還能夠維持下去;假如說太太沒有教好兒女,家道就此斷絕了,兒女長大成爲社會的負擔,不僅是家庭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所以女子的使命比男子更偉大,怎麼能說重男輕女?

中國古代可以說是重女輕男。女子的使命比男子更是崇高,更是偉大。爲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女子是承擔起養育後代的重要責任。後,不是生出來就叫後代,正是要教養他們,讓他們能夠傳承家風、傳承家道,讓祖宗的基業得以保全,得以發揚光大,才叫有後。如果養一個敗家子,祖先幾代人辛辛苦苦積累的家業,就會在他手上敗光,這能夠叫有後嗎?所以五倫關係中,夫婦這一倫是核心。

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都是德。德,一定是隨順道。所以古人的教育都圍繞着倫理道德。從哪裡開始?從教孝開始。

第113章 衆之本教 敬養慎行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245章 千經萬論 孝爲行門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235章 喪親哀慼 真情無僞第74章 金融詐騙 導致滅亡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第84章 再三述及 謹慎言行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192章 廣至德第14章 持戒有定 學業早成第112章 一事可稱 行成名立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23章 修德行孝 做人根本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228章 喪親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194章 行孝於內 化自流外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146章 悖德悖禮 招感災殃第203章 敬事愛物 行成名立第176章 三罪致亂 殺身之禍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211章 諫而盡誠 正氣浩然第184章 政和樂安 政乖怨怒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154章 孝順親心 是謂有敬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143章 美國案例 凶德報應第144章 悖道得志 君子不貴第12章 十一齡童 淺解《孝經》第103章 謹身守節 不辱其親第43章 孝無始末 終身奉行第182章 海口監獄 教化顯著第9章 慈孝存心 行而有德第139章 父嚴遠子 問一得三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136章 詳解配天 深體聖意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198章 廣揚名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實孝親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146章 悖德悖禮 招感災殃第25章 成書宗旨 時代背景第196章 師志己志 不疲不厭第224章 進而事君 當思忠節第206章 怡色柔聲 敬勞不怨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11章 幼承母教 孝道紮根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116章 三才(2)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復禮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184章 政和樂安 政乖怨怒第216章 禮敬自然 順應天地第117章 深廣解析 發明義理第27章 諸學總彙 六藝之根第112章 一事可稱 行成名立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31章 先王大舜 孝道圓滿第9章 慈孝存心 行而有德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24章 曾子請益 夫子述作第28章 開宗明義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45章 九旬資教 愛心永存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復禮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177章 聖人法則 垂訓後世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76章 卿大夫第232章 服飾華麗 內心不安第37章 身德並重 揚名顯親第127章 先禮後財 天下息爭第112章 一事可稱 行成名立第231章 痛惜哀傷 言語無文第12章 十一齡童 淺解《孝經》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6章 和諧之道 以孝貫通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113章 衆之本教 敬養慎行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