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昺的《註疏》中有一段話解釋《孔傳》(即《孔安國傳》,孔安國是註解《古文孝經》的一位西漢大儒):“孔傳以人爲天下衆人,言君愛敬己親,則能推己及物。謂有天下者,愛敬天下之人;有一國者,愛敬一國之人也。不惡者,爲君常思安人。爲其興利除害,則上下無怨,是爲至德也。不慢者,則《曲禮》曰‘毋不敬’。《書》曰:‘爲人上者,奈何不敬?’君能不慢於人,修己以安百姓,則千萬人悅,是爲要道也。”這段話講到,天子章的“不敢惡於人”、“不敢慢於人”,這個“人”就是天下衆人,即我們現代人說的“以人爲本”。“以人爲本”,當然我們自己要做到“愛敬己親,則能推己及物”,孝心養成以後,用對父母的愛敬之心對待衆人、對待一切人事物。“推己及物”,“物”不僅是講人,如果說“推己及人”,那只是講人,物包含的範圍比人的範圍廣,不僅是人,而且包括動物、植物、礦物、地球、宇宙都要以這顆愛敬之心對待,這就是夫子追求的仁道,這就是大孝之道。有了這顆心,不管身份地位如何,就在自己的本分上行孝道。
“有天下者,愛敬天下之人”。“有天下者”指國家領導人,古代的皇帝,現在的總統、主席,他們可稱“有天下”,即他是天下人的領導,就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用“愛敬其親”的心來愛敬天下之人。
“有一國者”,“一國”周朝封諸侯,一個諸侯,有一片封地,稱諸侯國。諸侯章講,“有一國者”的諸侯,能愛敬一國之人,愛敬本國所有的百姓,我們類推,有一家者,就要愛敬一家之人;有企業、公司行號的,要愛敬一企業、一公司行號之人;有一個學校的校長,愛敬學校之人——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做省長的,愛敬一省之人;做市長的,愛敬一市之人;做縣長的,愛敬一縣之人……不管我們在什麼樣的崗位地位上,都要行愛敬之道,愛敬的心沒有分別,這都是本性本善。不同的緣分,不同的條件,不同的境遇,它的表相有不同,但是心是一樣的。
“不惡者”,即“不敢惡於人”。“爲君常思安人”,一個領導,愛敬其親,“不敢惡於人”,不敢厭惡人,當然“常思安人”,常想如何安撫百姓,爲他們“興利除害”,就是替百姓服務,以人爲本,解決百姓的衣食問題,做百姓的衣食父母,幫助百姓過上和樂的生活。“則上下無怨”,全國上下,都能夠和睦無怨,這是“至德”,即至高無上的品德才能做到。
“不慢者”,“不敢慢於人”,《禮記》的《曲禮》開篇即講“毋不敬”,意爲一切都要恭敬,都要禮敬,不能有絲毫的輕慢、怠慢、傲慢。“書”是《尚書》,“爲人上者,奈何不敬”,一個領導,怎麼能夠不敬?是說做領導的人,??人要平等,更要懂得謙卑,這樣才能夠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君能不慢於人,修己以安百姓”,是講領導人不輕慢人,好好修爲自己,斷毛病習氣,存養德行,就能夠安撫百姓。“千萬人悅”,千萬人就是講到全國上下,乃至世界各地,都慶幸有這麼好的領導人,這就是領導人的行孝。
“是爲要道也”,這就是重要的方法和道理,“要道”,就是以孝治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