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

bookmark

真正能夠常常想到爲父母、爲國家、爲人民,他能立志,不僅“保其祿位,守其祭祀”,甚至能夠流芳百世,成聖成賢。

◎書院苦讀斷齏劃粥

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出身貧寒,父親早亡,母親改嫁到朱姓人家。後來范仲淹立志求學,拜別母親時,讓他母親等他十年,拿了功名,衣錦還鄉,接母親出去奉養。

范仲淹到一個破舊的書院苦讀,五年和衣而睡,聞雞起舞,非常的用功。他吃的是稀粥就鹹菜,粥煮好後,冷凝成一體,然後切成幾塊,再撒點切碎的鹹菜在粥上,一餐吃一塊,這就是“斷齏劃粥”。有一次,一位富貴子弟看到范仲淹這樣的清苦,於心不忍,給他送來一桌很好的酒菜,讓他品嚐,補充補充營養。但是過了好些天之後,這個富家子弟去看他,發現那桌酒菜原封未動。就問范仲淹爲什麼沒吃,難道不喜歡這些酒菜?范仲淹很誠懇地告訴他,不是不願意接受饋贈,如果今日吃了美味佳餚,他日就吃不下稀粥鹹菜了。

范仲淹先生以苦爲師,能夠用清苦的生活砥礪自己,是因爲有一顆至孝至忠的心。他爲報答母親,讓母親晚年有一個好歸宿,也是處處想到爲國分憂、爲民服務,忠孝存心,心是真的,安親而不是貪榮,否則見到美味佳餚他肯定動心。

記載裡還有個故事,講他在寺院裡面,有一次在樹底下挖出了一罈白銀,但是范仲淹先生看後,心都不動,還是把它原封埋好,也沒告訴別人。多年後,范仲淹做了宰相,寺院的人來,請宰相照顧修復一下家鄉的破廟。范仲淹先生告知,寺院樹底下就有一罈白銀,足夠寺院之用,大家果然挖出來那壇白銀。范仲淹見到美食不動心,見到了金銀不動心,可見他對榮華富貴,沒有絲毫的貪圖。他能夠這樣刻苦立志,完全是一顆“安親”之心,“安親而後安民”。

范仲淹年輕時,遇到一位算命先生,就向他請教,自己能不能做到宰相。算命先生覺得這個小夥子一開口就想做宰相,口氣真大。范仲淹就話鋒一轉,問能不能做個醫生,算命先生有些不解,剛纔還說想做宰相,怎麼一下降到了醫生?

因爲醫生的職業,在古時候是很清貧的。過去的醫生真是醫德高尚,存心就是救死扶傷,不是貪圖別人供養的醫療費。所以窮人看病,買不起藥,付不起醫療費,醫生都會免費給他醫治,甚至還貼補醫藥費幫他買藥。現在不要醫療費的醫生估計已經不多了。聽我的外公外婆說,在民國時代,哈爾濱老城區的那些醫生給人看病不開口要價,外面放一個錢箱,你看了病之後,自己覺得能付多少,就把錢投到箱子裡,醫生也不看你投多少,到了一個月末,他就把這箱錢收一收,這樣醫德高尚的醫生,當然生活會很清貧。

想做宰相又降到醫生,算命先生就疑惑地問原因,范仲淹說良相、良醫都能救人,不能做良相,我就去做良醫,算命先生感嘆說範公有真宰相之心,將來必定做到宰相。言爲心聲,范仲淹以“安親之心安民”存心,才能夠寫出《岳陽樓記》那樣的千古名句,才能夠示現“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聖賢風範。

◎子路請問何以君子

子路是孔子的學生,在《論語》中問什麼樣的人是“君子”。

孔子回答:“修己以敬。”以敬心好好的修持自己,即古人說的“主敬存誠”。能夠“主敬存誠”,他對自己的生活一定很謹慎,德行方面都不會有缺失。像范仲淹先生,真的是以苦爲師,見富貴財利都不動心,真是大德。

子路聽到“修己以敬”,覺得還不夠,又繼續問,“如斯而已乎”?做到了“主敬存誠”就能稱爲君子了?好像子路覺得“修己以敬”,這個範圍太小了。孔子就回答他:“修己以安人。”自己好好的修就能夠安人,自己“主敬存誠”,就安己了,自己心就安了,心安就身安,自己安了,才能安人。安人第一個是安親,剛纔講的“安親之心”,讓父母親安樂這是齊家;讓家裡人都安樂,然後擴展開來就是治國;讓一國之人都安樂,再擴展就是平天下了。一天下人都安樂,也就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修己”這是基礎,是首要,是關鍵。

子路聽了又三問:“如斯而已乎?”修己安人這就可以了嗎?孔老夫子又講“修己以安百姓”,把人擴展到天下百姓,就是《弟子規》上講的“凡是人,皆須愛”,安百姓就不只是齊家了,還包括治國、平天下。然後夫子接着說“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真正做到了讓天下人安樂,讓世界和諧,哪怕是像堯、舜這些聖王都未必能夠辦得到。堯、舜這些聖人,如何來安百姓?就是靠修己,真正把自己德行修好了,他就能夠做到孔子所說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讓天下人都能安樂,各得其所,這是太平盛世。

◎輕祿重親安親爲忠

范仲淹年輕時就立志救國救民,這是大孝,不僅是事君,而且做到立身。當他把孝道做好以後,孝悌之風在家裡就得以承傳,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所謂“我能孝自無逆子”。

范仲淹的兩個兒子,範純仁、範純佑都是大孝子。特別是範純仁,他德行學問都受到當時人的讚歎,朝廷都請他出來做官,當時範純仁爲了照顧自己年邁的父親,把朝廷的邀請推掉了。他有句話很讓人感動:“豈可重祿食而輕父母?”怎麼可以爲了自己的功名富貴而輕忽了父母?也就是要把孝道擺在第一位,把自己的事業擺在第二位。

父親過世以後,他的兄長範純佑也因病在家,範純仁爲了照顧自己的兄長,仍推辭了朝廷的聘請。他對父母盡孝,對兄長盡到兄弟的情分,孝悌都做的很好、很圓滿。

真正有孝悌之心的人,天必保之,所以他不會失掉祿食和官位,盡孝的人不會障礙自己的事業,範純仁最後還是官拜宰相,成爲一代名臣。正所謂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範家爲我們演出了孝悌、孝忠的家風。所謂“若有安親之心,則爲忠也”,我們能真正像范仲淹、像範純仁以安親存心,自然就能夠盡忠。

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137章 助祭尊父 儀禮完備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203章 敬事愛物 行成名立第115章 三才(1)第45章 九旬資教 愛心永存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236章 節制哀情 不傷不毀第236章 節制哀情 不傷不毀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177章 聖人法則 垂訓後世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212章 感應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216章 禮敬自然 順應天地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92章 岳飛秦檜 果報迥異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140章 親嚴有度 中庸有立第247章 源頭活水 此母此子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18章 明師賢母 志在聖賢第30章 孝親尊師 謙卑受教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48章 遊學海外 懷親念親第202章 孝悌一理 親親仁民第149章 服飾舉止 禮儀有加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69章 諸侯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182章 海口監獄 教化顯著第126章 修德遵義 助我歸真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71章 基金如子 報恩不溢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71章 基金如子 報恩不溢第28章 開宗明義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見他過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220章 修身慎行 不辱祖先第96章 庶人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212章 感應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182章 海口監獄 教化顯著第202章 孝悌一理 親親仁民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21章 三才孝綱 大小不二第206章 怡色柔聲 敬勞不怨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112章 一事可稱 行成名立第136章 詳解配天 深體聖意第29章 曾子大孝 與母感通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206章 怡色柔聲 敬勞不怨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8章 德爲道相 道爲德體第173章 五刑第240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1)第211章 諫而盡誠 正氣浩然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173章 五刑第171章 喪親致哀 祭祀嚴肅第230章 喪親之悲 禮而無容第88章 老實順親 成功捷徑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50章 宇宙一體 愛人如己第182章 海口監獄 教化顯著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244章 實學活用 如法教化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221章 祭祀祖先 鬼神感應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48章 遊學海外 懷親念親第133章 聖治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74章 金融詐騙 導致滅亡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隱微第216章 禮敬自然 順應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