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天,你不分忠奸,枉爲天,地啊地,你不辯是非,何爲地……”鑼鼓點子鏗鏘有力,戲臺上,那一身華麗元帥服的俊俏小生,抱着另一個白衣散發的男子,面對臺下,一句句唸白,說得是激昂起伏,動人心絃,最高昂處,忽轉唱腔:“恨不當年沙場死,勁節啊,一世英雄,奈何不死於戰場,卻亡於刑場……”語氣一頓一挫,再轉至高至極處:“蒼天啊,恨不當年沙場死……”
一句未竟。戲臺下,轟天的掌聲,叫好聲早已響成一片。
這場《生死別》,已經唱過最高潮,最好的唸白,最好的唱段,最好的身法,剛纔那一番血淚處斬,那一番苦痛掙扎,那一番生死相別,都已經演過,念過,唱過,剩下的,無非就是些交待後事的餘波,不必再屏息閉氣地觀賞了,看官們只管用力拍手,死命叫好,好好地給自己看好的角兒捧場子就是了。
這《生死別》雖是新出來不久的戲,但因爲詞好曲好故事又感人且不落俗套,轉眼間,便已傳遍大江南北,大趙天下。
這齣戲,說起來,講的竟還是本朝的真事。
話說本朝本代,生出一對蓋世的英雄來。風勁節將軍和盧東籬元帥,當得是文武雙全,忠義無雙的奇男子。
他們鎮守邊境,力抗陳國大軍,保得舉國百姓安樂自在。又豈知,從來忠良遭忌,竟有那一干奸臣小人,看不得英雄得志,遂以陰謀手段處處陷害。
也合該是英雄命中有一場劫難,便是英明聖主,竟也無意中受了小人所惑,降旨以貪墨之罪將風勁節直接在軍中處死。
將軍乃忠義及天之士,雖有滿腹冤曲,又怎肯抗旨不遵。在那邊關之內,校場之上,英雄血濺三尺,而三軍呼冤痛哭。
他的至交好友盧元帥,撫屍悲嘯,淚盡而血,自此一病不起,輾轉牀榻之上,再也無力理事。
不想奸人仍不肯停止迫害,再施辣手,半個月後,聖旨再至定遠關,因查主帥盧東籬,亦涉嫌風勁節貪墨一案,下令押回京中受審。
盧元帥何許英雄,豈肯再受刀筆吏之辱,雖掌三萬大軍,到底不肯妄舉義旗,毀了自家忠義名頭。接旨之日,便朗笑三聲,伏劍自盡而亡。
兩位英雄,一雙將星,先後殞命於奸人之手,思之令人嗟嘆。
幸好,公道二字自在人心。
那風將軍死後,蒙天成蒙將軍大義凜然,拼死力保,最後才免了將軍人頭被傳送諸邊示衆之辱,令將軍可以全屍下葬。
而盧元帥身亡後,京中早有義士暗中把元帥的妻兒救護而去。抄家的官員到了盧府,見一軍之帥,不過居寒街陋巷,已感驚奇。再入內查搜,二品大員,家內別無財物,不過簡樸整潔二字罷了。唯有一間房門,上加重鎖,不知其中何物。查抄者破鎖而入,卻見房,整齊羅列着歷次皇帝所賜之物,哪怕一筆一硯,一綢一緞,亦從未動用,只以黃綾覆蓋,認真排列供奉。回頭再問左右四鄰,方知這所謂元帥府中,以前竟只有一叟一婢以應粗使,日常諸務,皆夫人親力爲之。
查抄官員細思元帥所負貪墨之罪,不覺感慨而淚下。
元帥府所抄財物竟不過百餘兩。清冊遞於御前,上亦略有神傷悔愧之意。然滿朝文武,皆懼奸徒兇焰,無一人敢出列呼冤。
只是衣金飾紫之輩紛紛退卻,民間不平之聲卻漸起。話說將軍元帥雙雙殞命後,二人的不少親兵都心灰意懶,紛紛要求去職而去。好在以副帥身份臨時代掌全軍的蒙天成將軍,體恤衆人傷情,對無法勸說之人,不但應允爲他們解除軍職,消去軍籍,甚至人人加厚恩重賞,讓他們榮寵歸去。
隨着這些人四散於大趙各地,有關兩將英雄受冤而死的故事,在全國不脛而走。將軍英雄之行,元帥待士之厚,將軍受死之慘,元帥含冤之痛,諸般細節,無不繪聲繪色,震人心魂。
隨着這些故事的流傳,將軍與元帥的相知相投,二人曾爲國做下的諸多壯舉,更被一一拿來,濃墨重彩地加工,講述,漸漸得,二人就成了世人眼中口中完美的傳奇。
百姓們都很自然地認定,那兩個人是完美無缺的,那兩個人,是這世上所有英雄的道德典範,國家能平安,大家能過安生日子,全仗着那兩個人多年抵禦外敵。
將軍與元帥身死之後,國失長城卻能安保無恙的原因,是因爲陳國適時發生內亂,陳王暴死,二王子於混亂中登基。此時當朝瑞王挺身而出,建議遣使議和。陳國新君也慨然應允,許下互爲兄弟之邦,永不侵擾的諾言,並當即派出龐大的使團,奉上珍貴的禮物和美女寶馬,還贈大趙,以表誠意。子一言此番議和得成,免了多少生靈塗炭之苦,朝中君臣無不歡喜,天下百姓,也俱開懷,瑞王功在社稷,朝中民間,人心皆歸。
奈何太子嫉賢妒能,邀瑞王過府飲宴,以毒酒鳩之。瑞王中毒,回府吐血三升,奄奄一息於病榻,幸得太醫妙手,堪堪救回性命。瑞王仍顧全君臣兄弟之義,隱忍不言,可惜人無傷虎意,虎有害人心。太子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夜派刺客入府行刺。
那刺客夜入王府,見瑞王負傷仍秉燭思慮國事,伏案親寫奏摺。刺客天良萌生,徑奔大理寺擊鼓投案。此事方大白於天下。
至此,太子仁德之名盡廢,各地彈劾摺子不絕,竟又平白掀出無數太子不法之事。以九王爲首,無數官員不斷進言,請廢太子。
瑞王長跪宮前,泣求不可。願以死相釋太子之疑,以全父子兄弟之義。
上不許,未及三日,詔廢太子。東宮官員皆按律治罪,東宮女眷並官員家小,遠徒爲奴。牽連者五萬餘衆。
然,畢竟父子太性,雖爲國事而廢太子,聖主終究身心皆傷,自此一病不起,未及三月,崩於宮中。
年青英主登基,起新人,除亂政,赦天下,免賦稅,舉國百姓誰不高頌聖明。
新君登基半年後,權傾天下的九王爺多年宿疾發作,病勢洶洶,沉疾難起。
而失蹤已久的盧元帥夫人,攜幼子,持血狀,叩於宮門之前,願以孤兒寡婦之性命拼死一搏,以求爲夫翻案,以正清名。
新君深爲感嘆,命有司重查舊案。
此案重翻立時轟傳天下。
當日定遠關諸將,如今已有許多被分調各地,多掌軍權,控機要。此時紛紛聯名上書呼冤。而舊日定遠關兵卒,亦簽下萬人書,以證將軍元帥之清白。
民間百姓,早有不平之聲,此時,多有應和之說,仕林儒門,多少文章,多少詩句,公諸天下,皆言不平,清流議政說事,更爲將軍元帥而抱屈。
且新君作風,雷厲風行,英明難欺。奸黨賊徒,再無半點施展詭計的機會。此事真相,清楚明白,絕無懸疑。
那風勁節當年曾富可敵國,尚能隨意散盡家財,豈有貪墨之理。
那盧東籬,舉家不過百餘兩銀,這貪墨之說,豈能服人。
其後調來定遠關所有文檔,帳目,名冊,一一覈對,貪墨軍餉,更不知從何道來。
冤案即已確鑿無疑,便要徹查那陷害之人了。當年凡彈劾二人的御史言官,皆被審問控罪,最終查出,幕後主使,竟是當朝九王。
適時九王勢力下的鎮江府知府蘇凌奮身出面,將歷年苦心收集的一切關於九王等人貪墨枉法欺君壓民諸般罪行,一一呈交有司。原來此人本是盧元帥之妻兄,爲報至親之仇,忍辱負重,自居虎狼之窩,假做同流合污,暗中把一切違法之事看在眼中,悄悄蒐集證據,到此時機,方公示於天下,叫滿朝官員,舉國百姓,看看九王一黨斑斑罪行。
鐵證如山,九王一黨陷害忠良,欺壓百姓,玷污國法,甚至私謀叛逆,不出十天,有司已訂出二十餘條大罪,條條可誅九族。
民間呼殺九王之聲不絕,軍中呼滅九王之聲不止。朝中也再無一人敢說九王半句好話。適時九王偏偏沉疾不起,無力應對,在新君當機立斷的雷霆手段下,幾十年盤根錯節的勢力,終於冰消雪融。
九王於病榻上吐血而死。王子郡主們,因是皇家血脈,特加恩典,永囚宮禁之內。其餘屬官黨羽,大多財產抄沒,妻兒同罪。
九王權傾天下幾十年,如今一朝大樹倒下,牽連之衆之廣,前後竟有二十餘萬人獲罪。
唯有蘇凌,立下如許大功,且又有爲英雄報仇而忍辱的義行,不但民間一片溢美之聲,新君亦大加讚賞,官升數級,直入中樞,參議朝政。
新君又爲冤死的盧元帥風將軍正式平反,親自素衣白袍,拈香敬拜。爲他們移棺厚葬,大加追封。可惜風將軍並無親眷可承聖恩,只有盧蘇兩家,得沐君恩,新君封了兩家年青一代後輩二十餘人大小官職,兩家長者,亦加了厚恩虛銜。
而君恩浩蕩,又憐盧夫人孤苦,乃賜封當朝一品誥命,年幼的盧公子,亦已有了六品將軍的功名在身,隨着公子長大,升官進爵,多加恩遇,想來都是不會少的。
聖上還唯恐細心周到處不足,又賜一座宏大元帥府,以爲盧夫人安享榮封之所。
天下百姓,何人不稱聖明,蘇盧二家,又有誰能不感佩莫名。
至此,這樁冤案方纔塵埃落地,果然是善惡到頭終有報,英雄義士終得昭雪,奸惡小人,必受天罰。
而民間甚至已經有人開始爲盧元帥,風將軍建碑立廟。而爲這個故事編寫的評書,彈詞,和戲文更是數不勝數。
大家看煩了老戲,有這樣精彩的新鮮戲文演出來,走到哪裡,都是叫好聲不絕,歡呼聲不止。
而看戲過程中,大家嘆過罵過恨過鬧過,到最後,也會心滿意足地爲這天理循環,報應不爽的結局而感到滿足。
他們的皇帝永遠是聖明仁慈的,就算被奸人矇騙那也是一時的。忠臣義士雖然受了委屈遭了難,總會昭雪的。壞人肯定是要原形畢露的,忠臣的老婆兒子就算當了孤兒寡婦,但一輩子的榮華富貴是少不了的,就是忠臣的家人親戚們,也一樣會永沐皇恩的。
啊,這個世界真是美好啊,我們的皇帝真是聖明仁慈啊。我們真是些幸福的老百姓啊。
於是,大家歡笑着,談天說地,磕着瓜子,喝着酒,看着戲臺上,那忠臣義士,生死決別,血濺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