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曹魏的五子良將,蜀漢的五虎上將,作爲三國之一的東吳,卻沒有依樣畫葫,整出五個"良將"、"虎將",僅以讓人看不懂的"大都督"命名,且只弄了四個,連五個都沒滿上,這是爲何?本文就以這個問題爲由頭,作番深入淺出的詮釋。
承蒙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原本極有可能像其他朝代一樣的三國曆史,一躍成爲歷朝歷代人們津津樂道的首選話題。在上承東漢、下起西晉的時間裡,衆多有着鮮明個性的英雄豪傑,硬是將一段本屬"兄弟閻於牆"的歷史,演化成一部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民間教科書。
三國鼎立格局形成初期,曹魏率先代漢稱國;蜀漢緊隨其後,“承漢立國"。惟獨東吳,一直在魏國、蜀國的輪番擠壓下,心猶不甘地在夾縫中求存。直至到了公元229年,東吳霸主孫權,終於在武昌宣佈建國,時稱吳國。爲了力壓小他一輩的魏國皇帝曹睿、蜀國皇帝劉禪,孫權自稱吳大帝。
不過孫權在用"大帝"名號睥睨曹睿、劉禪的同時,卻忽略了一個細節一一沒有弄上五個將領,抗衡曹魏的五子良將、蜀漢的五虎上將。其實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在於東吳將領周瑜、魯肅、呂蒙三人已經作古。新任大都督陸遜,雖然有着夷陵之戰中一戰成名的榮耀,但基於沒有可與陸遜並肩的武將,故爾東吳也就湊不齊"五將"這個數了。
東吳雖無"五將",但四大都督的名聲,卻是十分厲害。雖然不敢說流芳百世,但耳熟能詳則是肯定,惟因如此,後人將四大都督冠以"江東柱石"。出於敘述需要,請允許我按照時間順序,將四大都督作一排列: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他們的主要功績,爲周瑜火燒赤壁、魯肅孫劉聯盟、呂蒙白衣渡江、陸遜火燒連營。承蒙這四個大都督的有效銜接,東吳的基石之穩固,竟然強於蜀國,即使是孫權過世之後,他的後人及族人爲了爭權奪利,將政壇弄得千瘡百孔、烏煙瘴氣,吳國也仍有着"瘦死的駱駝比馬壯"的頑強,一直堅持到公元280年,才被西晉招降,成爲三國曆史中最後滅亡之國。這與四大都督打下的基礎密不可分。那麼問題來了,四大都督的功勳,又該如何分出強弱呢?
先說周瑜。不知因何原因,羅貫中對周瑜罩以氣量狹小之說。竊以爲,如果羅貫中想用此舉襯托諸葛亮的大度,其實只要將周瑜的氣量寫得寬廣,更能體現諸葛亮的偉大。雖然《三國演義》對周瑜的描寫帶有污名化,但這無法否定周瑜的功勞,光是蘇軾那句“遙想公瑾當年,羽扇綸巾",就足以讓人浮想連翩。細溯周瑜一生,自少年始,即與孫策一統江東,草創東吳基業。論謀略,陳壽的《三國志》評價特高:"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衆人之表,實奇才也。"論能力,孫策在彌留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論貢獻,孫權曾給予周瑜以"要不是……就沒有……"的感慨:"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由此看來,三國前期能與諸葛亮試論高低的人,非周瑜莫屬。將周瑜歸入托孤重臣、東吳開創元勳之一,實不爲過。
魯肅其人,明面上雖然沒有周瑜、呂蒙以及陸遜三人的軍事成就,但魯肅卻有着周瑜、呂蒙、陸遜望塵莫及的優點,這就是他擁有極爲高超的運籌能力和戰略眼光。
三國迷皆知諸葛亮不出茅廬時,便知三分天下。當劉備第三次造訪時,他提出了蜀漢日後發展的藍圖《隆中對》。對於三分天下一說,魯肅在其所著的《榻上策》中,也有過極爲精妙的構思。公元208年,曹魏大軍劍指東吳,魯肅一邊勸導孫權聯盟劉備抗禦,一邊身體力行,奔走呼號。
魯肅被任大都督後,軍權滿滿的他,沒有發起過什麼奇襲戰、攻堅戰,惟一值得後人津津樂道的"單刀赴會",又被羅貫中移花接木,整到關羽頭上,以至時下許多三國迷,對他的功績不甚了了。這裡有必要強調一下:魯肅不僅爲東吳規劃了日後的發展方向,而且還爲東吳留存了戰術上重視敵人的精神食糧,將其設定爲可與諸葛亮比肩的戰略家,最爲恰當。
提起呂蒙,三國迷的腦海裡,必定會出現類似電影《智取威虎山》中,那些身披白色披風穿行在林海雪原上的剿匪勇士。其實藉助白衣蒙彌敵方的做法,當爲呂蒙首創,正是因爲呂蒙用了此招,方纔兵不血刃襲取了荊州,並導致關公最後敗死麥城,所以民間對他的評價,不見得那麼好。拋開這類有色眼鏡,用客觀公正的眼光審視呂蒙,可以發現,這個人的軍事才情,可圈可點。
呂蒙其實不是繼魯肅之後的大都督人選。魯肅因病死後,孫權將大都督一職授予嚴畯,但爲人低調的嚴畯,堅決推辭,甚至到了流淚懇請孫權另選他人的地步。無奈之下,孫權選擇呂蒙。
呂蒙出身低微,其家境之貧,在暢行門閥制的三國時期,照理不可能官至大都督,但機遇造化人,嚴畯的謙遜,成就了呂蒙。《三國志》記載,呂蒙重病之時,孫權十分掛念他的病情,只要聽到呂蒙吃口變好,孫權就高興,反之則難受。從中可見孫權對呂蒙奪取荊州的至高認可。
陸遜曾經是協助呂蒙攻取荊州的助手,只是因爲呂蒙的光環過強,遮掩了他所發揮的作用。陸遜是個書生,故有儒將之稱。劉備舉蜀國之軍力攻伐東吳時,陸遜審時度勢,採取"拖"的戰術,從而導致劉備移兵夷陵地帶避暑休整。陸遜就用一把火,將劉備燒了個狼狽不堪,兵敗鬱死。
對於陸遜,孫權有過兩種評價,一是至高褒揚;二是至低貶斥。好在陸遜之子陸抗爭氣,孫權疑於陸遜的二十條,後來皆被陸抗一一釋之。
行文至此,是該排定四大都督除時間先後之外的另類順序了,結果爲兩個字: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