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

“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詩·小雅·伐木】

壺關之外的冀州軍已經後軍變前軍,有條不紊的撤退了,此時尚且紮營不動的,只剩下最靠近壺關的張郃所部。

張郃低頭打量着坐騎,嘴裡哼唱着一首河間老家傳頌的歌謠,口中吐出的氣息在清冷的空氣中凝成一股白霧。作爲袁紹便於指揮、分權而在麾下新設的三個都督之一,郭圖並沒有將身爲寧國中郎將的張郃放在眼裡,他騎在馬上,看似與張郃並轡,實則在不經意間超過了對方半個馬頭。

郭圖得意的撫着脣髭,眼看着在煙雨中靜默矗立的關城,輕聲說道:“憑他這些天表現的能耐,應該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張郃目光深沉的看了那座關城許久,緩緩吐出一句話:“很難講。”

“很難講?”郭圖擡了擡眉,看向張郃,有些訝然於對方不卑不亢的回答方式,似乎並沒有將自己這個後軍都督當做上官:“你以爲張遼不會出關突襲?”

“我軍分批撤走,每軍皆有都督、中郎將指揮調配,看似散亂,實則進退有序,毫無阻滯。”張郃神情淡漠的說道:“張遼兵少,又有守城之責,斷然不會眼見我軍退兵齊整,還來犯險。”

郭圖心裡有些不樂意,因爲他請命斷後就是想最後佈置一番,看有沒有機會借退兵的時候將張遼詐出來,若是能借此奪得壺關,當不失爲大功一件。如今被張郃一口斷言,郭圖很不自在,感覺在對方面前落下顏面:“你與張遼曾經相識?”

“不曾。”張郃拱手道:“因爲這次在戰場上見過幾面,故而對其作風有些熟悉。”

“哼,見過幾面,就敢擅發妄言了?”郭圖冷笑着說道,然後撥馬便走:“先命本部兵馬丟下旗幟雜物,做出倉皇而退的假狀,以詐他出城。彼年輕氣盛,見大功在前,有機可乘,豈能不出來襲我?”

張郃沒有理他,任憑郭圖傳令下去以證明自己的能力與計謀,他依然站在轅門處,看着雄偉的關城在斜風細雨中若隱若現。或許這是他最後一次在壺關城下,下一次與張遼見面,不知要到什麼時候去了。

其實郭圖說錯了一句話,並不是非得長期相處相識才能說透對方心性,這世上有一種人,儘管以往沒有任何契交,但只要接觸幾次,便知道對方是什麼樣的性格。

他與張遼,是一類人。

當郭圖期待許久也不見壺關有什麼動靜的時候,張郃意料之中的勾起了嘴角,無聲之中像是得意於自己準確的猜測。

郭圖有些沒面子,遷咎似得瞪了張郃一眼,而後與張郃帶着剩下的人馬撤退了。

此時的城頭上,張遼也正望着張郃等軍遠去,看着敵軍散而不亂的隊形,張遼如釋重負的吁了口氣,鬆開了一直緊握的拳頭。

“幸而將軍沒有下令追擊,不然可就麻煩了。”常林有些慚愧的說道。

張遼輕笑一聲,轉過身來,說道:“張燕等一干黑山軍尚未平定,還是留點力氣吧。”

“聽說國家準備招降張燕他們?”常林問道。

張遼點了點頭,忽然想起張燕的兒子張方現在還軟禁在壺關:“張燕好歹也是孝靈皇帝欽封的平難中郎將,在黑山軍聲望很高,黑山蛾賊如今雖然破敗四散,若是能招降張燕,由他出面,也能爲朝廷收徠數萬戶百姓。讓這些黎庶比照白波蛾賊投降後的規制,留在上黨、太原等地屯田,總比盤踞山上做賊的要好。”

“常公,你這一趟過來,上黨可還安好?”

常林這次奉駱俊之命,特意與糧草輜重前來壺關,並詳述上黨的情況:“駱公與諸家部曲退守屯留,如今河東賊亂業已弭平,境內已無顯患,只剩下些許盜賊,不足爲慮。”

說罷,常林又忍不住嘆道:“只是可惜了那幾家豪強,世代簪纓,斷絕於亂賊之手。”

上黨本就殘破疲敝,經此一戰後,更是田野荒蕪,僅有的幾家豪強,除了跟隨駱俊退守屯留以外,剩下的要麼參與範先叛亂,在河東被南軍一概剿滅;要麼就是來不及撤離,甚至還妄想憑藉聲名來保持中立,讓範先卻步,沒想到被缺少軍資的範先派兵劫奪。其中上黨陳氏、馮氏兩家豪強對常林有恩,此次也都家破人亡,死於兵亂。

“是啊。”張遼對這些豪強的興亡沒什麼感觸,不冷不熱的迴應道:“駱府君治民很有一手,此事過後,上黨徹底安定下來,百姓黎庶也將真正恢復生息。”

常林憂鬱的點了點頭,雖然他的立場已經有所轉變,不再把治理豪強等於治理黎庶當做準則,但此時上黨消亡了那麼多豪強,往日受豪強廕庇的流民、佃戶一時都無所依歸,數萬人亟待安置。這讓他有些懷念那些豪強還在的時候,若是豪強仍在,這些黎庶也不至於流散各地。

如今上黨豪強式微,治理流民,休養生息,也只能靠以駱俊爲首的上黨郡府了。

河東、幷州等地的接連大勝,不僅震驚西北,更是震動了整個天下,逐漸被世人遺忘的北軍六校、羽林、虎賁等禁軍的威名再一次出現在衆人眼前。此戰最讓人矚目的還是年僅十三歲的皇帝以過人的膽魄御駕親征,不僅每戰皆克,還重拳整治了河東大小數十家豪強,真正讓人刮目相看。

在袁紹引兵退回冀州,弘農、上黨等地也跟着平定的時候,爲了慶祝此次大勝,皇帝於初平四年八月初十,率隨駕衆臣以及河東郡大小官員於安邑郊祀上帝,並大赦天下,正式改明年爲建安元年。

皇帝在安邑改元建安,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光武皇帝改元建武,建安、建武兩者之間的相似,以及皇帝當前所做出的的功業,很大程度上迷惑了世人,並讓他們感到鼓舞,他們很多人都認爲皇帝將會是大漢第二個光武皇帝,再度中興漢室。而很少有人會想到皇帝只是打着光武第二的幌子,要做的卻都是孝武、孝宣皇帝的功業。

改元之後,便是對立功將士們的犒賞,這是賞有功。

首先是擊敗範先、程銀等河東叛賊有功的羽林中郎將徐榮拜寧胡將軍、封解侯,食邑八百戶,帶兵駐守雁門馬邑縣;虎賁中郎將蓋順未有加官,只是詔封豐樂亭侯,食邑五百戶;騎都尉徐晃轉拜步兵校尉,封關內侯;其下還有趙雲、侯折等人各有封賞。

而北擊匈奴,犁庭掃穴,立下不遜於南軍的赫赫之功的北軍將士們也各有封賞,先是度遼將軍段煨受封美稷侯,正式屯駐定襄郡曼柏縣,也就是歷來度遼將軍所屯駐的地方,並重建度遼營,與寧胡將軍徐榮一東一西,共同防備鮮卑、烏桓等異族;再是步兵校尉魏桀,此次爲王斌藉此機會將其調離北軍,拜爲豫章太守。

其餘人員或是升任它職、或是封侯,皆量功而賞,皇帝又從抄沒的豪強家財之中拿出三百萬成色較好的五銖錢以及若干金銀,用來賞賜三軍。最後隨着用以記敘功勞的上林苑武廟、烈士碑林以及昭勳館等制度的公佈於世,更是讓三軍將士無不激奮感動。

就在河東等地一片喜慶忙碌的時候,一行車馬帶着使命,極爲低調的離開了安邑,一路往北,朝着太原而去。

以河東爲中心而形成的漩渦,在河東平定之後,其餘波仍在不遠處蕩起了浪花。

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三百零八章 夜傳擊柝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五百四十六章 何彼穠矣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五百二十五章 蟻可測水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一百一十二章 保以尊貴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十三章 勢危而走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鬩牆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五十三章丨尊長之訓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四百六十章 無介於懷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五十四章丨以結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