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母起義史稱第一
在中國歷史上,爆發過無數次農民起義,但女性爲首領的,卻不是很多,呂母是第一個農民起義的女領袖。然而,從史籍記載來看,發生在王莽中期的呂母起義,並不是爲了推翻王莽政權,也不是爲生活所迫,而是爲了給兒子報仇。
《後漢書》記載,呂母,是琅琊海曲人。海曲縣故城,在今山東日照市莒縣一帶。呂母家產豐厚,“貲產數百萬”,是當地有名的富戶。呂母叫什麼名字,史籍沒有記載,不得而知。
呂母有個兒子,在縣府當小吏,因犯小罪,被縣宰殺害。王莽時期,把縣令改爲縣宰。呂母兒子叫什麼名字?當的什麼吏?犯了什麼罪?《後漢書》均無記載,但明確說,是“犯小罪。”《續漢書》則說,呂母的兒子叫呂育,當遊繳。遊繳,是秦漢時期的鄉官名,負責巡查盜賊,屬於低級官吏。但是,《續漢書》依然沒有說,呂育犯了什麼罪。後來有人說,呂育是因爲沒有按照縣宰的要求,去懲罰那些交納不起捐稅的窮苦百姓,所以才被官府殺害。這樣說,顯然增強了呂母起義的政治色彩。
兒子被殺,呂母悲痛萬分,對縣宰恨之入骨,發誓要爲兒子報仇。呂母很有智慧,也很有心計,她知道,憑她的力量,是無法與縣宰對抗的。於是,呂母利用家中有錢的優勢,開酒店,買刀劍和衣服。年輕人來買酒,呂母就賒給他們,不收錢;有衣服破舊的,呂母就送給他們衣服穿。呂母還經常拿出錢財,救濟窮人。常言說:“財散人聚”,幾年時間,呂母散盡了家中百萬資產,卻凝聚了足夠的人氣,受到鄉親百姓的讚揚。
呂母家中錢財逐漸散盡,她的生活遇到困難。那些受過恩惠的鄉親們不忍心,紛紛拿出錢財衣物,想償還呂母,賒欠酒錢的年輕人,也準備償還債務。呂母見時機到了,對大家哭訴說:“我多次救助你們,不爲別的,只因縣宰不公,冤殺我兒,我想報仇雪恨。諸位壯士,你們能助我一臂之力嗎?”
這個時候,由於災荒不斷,加上王莽不切實際的改革,社會已經開始動盪。鄉親們同情呂母的遭遇,痛恨官府欺壓百姓,羣情激奮,異口同聲地答應了呂母的請求。
公元14年,呂母聚衆一百多人,舉行起義。由於人數不是太多,呂母就帶領他們,到了海上,繼續招兵買馬,擴大勢力。
呂母義旗一舉,各地爲生活所迫的窮苦百姓,紛紛趕來參加,一兩年時間,呂母的起義隊伍就擴大到數千人。海上是官府統治薄弱的地方,呂母在這裡整頓兵馬,訓練隊伍,把淳樸的農民變成了戰士,呂母則自稱將軍。
過了三年,呂母覺得一切都準備好了,便開始了爲兒子復仇的行動。呂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臺祭天,點兵譴將,宣佈出征。呂母親自率領幾千人的隊伍,浩浩蕩蕩,殺向海曲城。海曲縣城不大,城防不堅,加上呂母報仇心切,起義軍同仇敵愾,經過一場激戰,起義軍攻入縣城,消滅了守軍,活捉了縣宰。
縣宰被五花大綁,押送到呂母面前。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呂母下令斬殺縣宰。縣裡的一些官吏跪在地上,向呂母連連叩頭,爲縣宰請求饒命。呂母兩眼冒火,義正詞嚴,厲聲斥責道:“我的兒子,犯了小罪,本不該處死,但卻被這狠毒的縣宰所殺。殺人償命,天經地義,又何必求情呢?”呂母當即下令,將縣宰問斬,砍下了他的腦袋。
呂母提着縣宰的腦袋,來到兒子墓地,把頭顱扔到墳前,高聲大喊:“兒啊,娘給你報仇雪恨了!”呂母在兒子墓前,酣暢淋漓地大哭了一場,然後,帶着她的隊伍,又重新回到海上。此後,史籍中沒有呂母再與官軍作戰的記載。
呂母在兒子死後的這些年裡,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就是爲兒子報仇,這是她活下去的唯一動力和精神支柱,如今大仇已報,呂母的身體就垮了,不久離開了人世。呂母死後,她的部下,分別加入到赤眉、青犢、銅馬起義當中。
呂母起義,雖然動機是爲兒子報仇,但點燃了王莽末期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火炬,她又是有史以來第一位農民起義的女領袖,因而在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呂母持之一恆爲兒子報仇的經歷,充分展示了偉大的母愛和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得到人們的敬佩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