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仁義招降竇融
面對西方四大割據勢力,按照劉秀的行事風格,肯定是先採用招降的辦法。果然,劉秀一炮打響,割據河西走廊的竇融,深明大義,首先依附了劉秀政權。
《後漢書》記載,劉秀在平定中原、滅掉赤眉軍之後,立即派人出使河西,聯絡竇融。幾乎與此同時,竇融的東鄰、割據天水一帶的隗囂,也派出了辯士,去遊說竇融。隗囂的辯士路近,先到了河西。
辯士對竇融說:“劉玄當了皇帝,但很快就敗亡了,這表明劉姓是不能再興的。現在豪傑競爭,勝負未決,依附他人,必受控制,自己的權力就會丟失,如果依附錯了人,那就更危險了。所以,應該各據地盤,誰也不要依附。我們如果稱霸一方,上可以像六國那樣,成爲一國之王;下可以像趙侘那樣,做個南海尉。”
竇融具有政治遠見,識大體,明大義,並不贊同辯士鼓吹分裂國土的那套說詞,他認爲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割據稱霸,是沒有出路的。當時,劉秀佔據中原和關中,公孫述佔據巴蜀,他兩人的勢力最強,而且都稱皇帝,應該依屬誰好呢?
竇融召集各郡太守和豪傑商議,多數人都同意依屬劉秀。他們認爲,劉秀是漢朝宗室,名正言順,而且已經佔據了天下三分之二,別人是不可及的。更重要的是,劉秀推行仁義,號令嚴明,深得人心。竇融心裡早就看好了劉秀,認定劉秀必能成就統一大業。於是,竇融派長史劉鈞去洛陽,向劉秀呈上書信,獻上馬匹。
劉鈞在路上,恰巧遇上劉秀派出的使者,使者便帶着劉鈞,又返回了洛陽。劉秀見竇融主動歸附,大爲高興,十分客氣地接待了劉鈞。劉秀親筆給竇融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書信,對他高度讚揚,授其爲涼州牧,並賜黃金二百斤。竇融也很高興,又派弟弟竇友,去洛陽面陳心跡。從此以後,竇融忠心耿耿地爲漢朝效力。
竇融治理河西,政績十分明顯。他注重發展經濟,農業、林業、畜牧業、商業、運輸業都達到較高水平;他政治寬和,上下相親,與五郡太守的關係都很密切;他重視改善民族關係,各族民衆紛紛歸順;他加強邊防,有效抵禦了匈奴、羌胡的侵擾。
竇融佩服劉秀統一全國的宏圖大志,決心爲之效力。他給東鄰隗囂寫了一封信,勸說隗囂不要割據自立。但隗囂不明大義,不識時務,只想稱霸一方,對劉秀政權的態度反覆無常。竇融知道,劉秀與隗囂之間,早晚必有一戰,他打算協助劉秀,便大力擴充騎兵和步兵,不斷加強軍事力量,形成了“兵馬精強”的局面。
公元32年,劉秀親率大軍,西征隗囂,竇融和五郡太守帶領數萬兵馬相助,兩軍在高平會師。劉秀大擺宴席,向百官引見竇融等人,待之以特殊禮節,竇融等人深受感動。宴會之後,他們聯合進軍,打敗了隗囂。劉秀因竇融功高,下詔以安豐、陽泉、蓼、安風四縣,封竇融爲安豐侯,其弟竇友爲顯親侯,幾個郡的太守都封侯,其他有功人員,均有賞賜。衆人皆大歡喜。
劉秀封賞完畢,率軍東歸,讓竇融他們回去,繼續鎮守原來的地方。竇融覺得自己久鎮河西,根基深厚,怕皇帝疑心,幾次要求辭職,換別人去鎮守河西。劉秀不準,表現出對竇融極大的信任。
公元36年,劉秀平定巴蜀、完全統一天下之後,竇融受詔,帶五郡太守進京奏事,受到劉秀隆重接待,成爲京城一大盛事。《後漢書》說:“賞賜恩寵,傾動京師。”
不久,竇融入朝升任大司空,名列三公,位極人臣。竇融素來謹慎,他見自己受寵至極,便多次要求辭讓爵位,劉秀始終不許,一直對他信任有加。
劉秀還封賞竇融的兄弟和子孫,竇氏一家,有着一公、二侯、三公主、四兩千石的特殊恩寵,在衆多功臣中,沒有人能與他相比。竇融的後代子孫中,還出了很多名人,如竇固、竇憲、竇武、竇太后等等。
公元62年,竇融壽終正寢,享年七十八歲。
漢明帝即位以後,思念開國功臣,命人繪了二十八位將領的畫像,掛於南宮雲臺,供人瞻仰懷念,被稱爲“雲臺二十八將”,後來,又加上竇融等四人,成了三十二人。
竇融因爲識大體、明大義,所以功成名就,福延子孫;而隗囂與他正好相反,因爲目光短淺,不識時務,致使身死名裂,禍及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