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的文臣們
劉秀靠武力打下了天下,卻要文治天下,以柔治國,這應該是一個正確的抉擇。劉秀通過各種渠道,選拔重用了一大批賢明的文人,這些文臣們崇尚儒學,推行仁政,爲“光武中興”做出了重要貢獻。《後漢書》專門寫有《循吏列傳》,記載了部分文臣的事蹟。
《後漢書》記載,劉秀從登基開始,在尚未統一天下之前,就注意選用文吏。他選用文吏的首要標準,是品德要好,名聲要好。
有一個品德名聲好的文人,名字叫卓茂。卓茂是南陽郡宛縣人,他的父親和祖父,都做過郡太守,卓茂屬於高幹子弟。但卓茂從小就對人恭謙仁愛,人們都喜歡他。長大以後,卓茂去長安求學,鑽研儒學,很有成就,被人們稱爲“通儒”。
有一次,卓茂騎馬外出,有人攔住他,說卓茂騎的馬,是他丟失的。卓茂問:“你的馬丟了多久了?”那人說:“丟了有一個多月了。”卓茂的馬跟着他已有好幾年了,卓茂明知道那人認錯了,但看他很着急的樣子,便坦然地把馬給了他。後來,那人的馬找到了,就把卓茂的馬送還回來,並叩頭表示道歉。人們都稱讚卓茂,說他是有德之人。
後來,卓茂擔任了河南密縣縣令。卓茂以仁義治理密縣,用善行教化百姓,嘴裡從來不說難聽的話,幾年下來,密縣風氣大變,道不拾遺。有一年,河南二十多個縣爆發蝗災,蝗蟲鋪天蓋地而來,唯獨不進密縣境內。卓茂靠仁義治理密縣的名氣,傳遍了天下。
劉秀早就聽說過卓茂的名聲,稱帝以後,馬上派人去請他。卓茂此時已有七十多歲了,閒居在家。劉秀誠心實意地把卓茂請來,授予官職。劉秀向天下頒發詔書說:“卓茂以德治理密縣,名冠天下,理應受到重賞。現封卓茂爲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戶,賜几杖車馬。”
其實,卓茂已是暮年,不能做事了,劉秀只是想借用卓茂的名聲,向天下人宣佈,他需要像卓茂這樣品行優秀的官吏。卓茂被封三年後就死了,劉秀身穿喪服親自給他送葬。
劉秀選用官吏,不僅重視品德,還重視才能。有個叫杜詩的人,年輕時候就因才能出衆而聞名四方。劉秀稱帝后,徵召他爲官吏,一年後升遷爲侍御史。劉秀見他確有才幹,破格提升他爲南陽太守。
杜詩到任後,重視發展經濟。他組織民衆修治陂池,廣開田地,大力發展農耕,使南陽很快富裕起來。杜詩還是東漢著名發明家,他發明創造了水力鼓風機,以水爲動力,通過皮製鼓風囊,將空氣送入冶鐵爐,用力少而效果好。此項技術,比歐州早一千一百多年。
杜詩爲官清廉,省愛民役,他任太守七年,南陽郡“政治清平,教化大行”,百姓們親切地稱他爲“杜母”。杜詩病逝在太守任上,死後,家中一貧如洗,連喪事都辦不起。劉秀下詔,由官府拿錢爲他辦理了喪事,並大力表彰了杜詩。
劉秀重視選用那些關心民生的官吏。漁陽太守張堪,全心全意爲百姓謀福利,組織民衆大力開荒種田,安置流民,使百姓富裕。人們編成歌謠讚頌他說:“桑無附枝,青穗兩岐,張君爲政,樂不可支。”
劉秀還重視選用那些堅持原則、認真負責的官吏。有一次,劉秀外出打獵,回來晚了,城門已關。劉秀車隊到了東門,負責守門的官員叫郅惲,不給開門。不管劉秀的隨從好說歹說,郅惲都堅持說有規定,夜裡不能開城門。劉秀沒辦法,只好下車親自到了城下,郅惲卻說夜裡看不清楚,仍然不開城門。劉秀無奈,只好繞到中門進了城。
劉秀窩了一肚子火,打算第二天責罰郅惲。不料,第二天一早,郅惲的奏書卻先到了。郅惲勸諫劉秀,要以國家大事爲重,不能沉湎於打獵。劉秀知道郅惲是對的,獎賞了他,同時把那個負責中門的官員降了職。後來,劉秀提升郅惲爲長沙太守。郅惲在長沙果然乾得很出色。
劉秀文治天下,以柔治國,實質上是以儒家思想治國。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講誠信,劉秀的官吏們很注重這一點。
幷州牧郭伋,在當地威望很高。有一次他巡察各縣,走到美稷縣的時候,有數百兒童在道旁迎拜,郭伋走時,這些兒童又簇擁着把他送到城外,並依依不捨地問道:“使君何日再來?”
郭伋大體算了一下行程,把回來的日期告訴了他們。可是,當郭伋巡察完畢,再回美稷的時候,卻早到了一天。郭伋不想給兒童們留下不講誠信的印象,就在野外露宿了一夜,第二天才進城。手下人說,對小孩不必這麼認真。郭伋嚴肅地說,兒童心靈純潔,更需要講誠信。
劉秀除了把好官吏選任這個重要關口外,還加強對各級官吏的監督。中央最高的監察機構是御史臺,州牧的監察官叫刺史 ,郡一級的監察官叫督郵,縣級專司監察的官員叫廷椽。這樣,從上到下建立了完備的監察體系,對各級官吏形成了有效監督。
劉秀對官吏的監督是嚴格的,有時對不法官吏,也進行嚴厲制裁。在推進“度田令”過程中,曾經處死了十幾個郡的太守,入獄或免官的多達數百人,連三公之一的司徒歐陽歙也沒有放過。
歐陽歙出身世代儒學之家,八世皆爲博士,教授學生多年,桃李滿天下。劉秀慕其名聲,拜他爲司徒。歐陽歙雖爲大儒,學問淵博,但做官後卻不自愛,在度田中貪污受賄千餘萬錢,被捕入獄。他的學生一千多人,到宮門外求情。劉秀不爲所動,堅持以法處置,歐陽歙最終死在了獄中。
劉秀注意以身作則,爲他的臣子們帶個好頭。劉秀生於民間,熟悉世情,瞭解百性疾苦,稱帝后務求安靜,關注民生,實行寬大之法。劉秀身穿粗陋衣服,耳不聽靡靡之音,手不玩玉器珍寶,不寵愛美女。外國進獻的名馬寶劍,都賜給了將士們。
劉秀多次下詔,要求各級官吏訪貧問苦,關心百姓生活。所以,朝廷內外誰都不敢懈怠,各級官吏都盡心盡責,經濟社會得到迅速發展,實現了“光武中興”。
劉秀在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方面,表現出超人的智慧和謀略,他在處理後宮和家庭關係上,也是十分高明。後宮歷來是是非之地,爭鬥十分殘酷。可在劉秀時期,卻出現了互讓皇后、互讓太子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那麼,劉秀究竟使用了什麼高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