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優待讀書人
人們普遍認爲,歷史上讀書人地位最高、幸福感最強的,是在宋朝時期。在宋朝,文官地位高於武將,讀書人受到優待,以至於有不少人說,宋朝是一個文明理性的社會。
趙匡胤出身將門,靠武力平定天下,但他知道一個道理,就是可以在馬上得天下,而不能在馬上治天下,於是他想重用文人,以文治國。
其實,以文治國早有先例,最著名的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劉秀依靠諸多武將獲得天下,但建國以後,卻沒有讓武將們參與朝政,而是把他們供養起來,實行以文治國,成效顯著 。趙匡胤是想學劉秀。
趙匡胤與劉秀不同的是,他在內心世界裡,特別猜忌武將,而不懼怕文人,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在五代時期,造反叛亂的、篡位奪權的,都是手握兵權的武將們,而文官沒有這個能力。趙匡胤曾經說過,文官出問題,最多就是貪污受賄,一百個文官,也頂不上一個武將的能量。文官搞不好會亂政,但不容易亡國。
因此,趙匡胤建立宋朝,特別是基本統一天下之後,對武將們充滿了猜忌和提防,想方設法降低他們的地位,限制他們的權力,而對文官比較信任,也比較放縱,因而文官的待遇、地位都高於武將。文官是在讀書人中產生的,讀書人的地位自然也隨之提高。
趙匡胤除了在朝廷提倡讀書,還要在社會上清除五代時期的戾氣,推行教化。爲此,他大力推廣儒學,尤其是要用儒家思想培養人們的忠君意識。趙匡胤下詔,要求各地建孔子廟、塑孔子像,他還親自撰寫對孔子的頌辭。因此,在宋朝時期,是儒學發展的又一高峰。
人們讀書的最大動力,是入仕做官。趙匡胤重視並積極推行科舉考試。唐末以來,由於朝廷腐敗,考場充滿了黑暗,趙匡胤嚴加整頓,革除弊端,有時親自主持殿試,還增加了複試制度,堵塞了漏洞,保證了考試質量,使一批人才涌現出來,爲文治天下奠定了基礎。趙匡胤高興地對左右說:“過去有錢有勢的人壟斷了科舉,現在朕把這一弊病革除了。”由於當時條件所限,趙匡胤科舉錄取的人數不是很多。
宋朝讀書人受到優待,許多人認爲,這與太祖碑誓有着很大關係。太祖就是趙匡胤,他爲後代子孫立了幾條誓言,刻於碑上,藏於太廟,要求世代遵守。
記載太祖碑誓最詳細的史書是陸游寫的《避暑漫抄》。記載說,公元962年,趙匡胤秘密鐫刻一碑,立於太廟寢殿的夾室中,稱爲誓碑。碑高七八尺,寬四尺多,上刻三條誓言。一是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即使犯了謀逆大罪,也只能在獄中賜死,不能公開斬首,也不能連坐家人;二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三是子孫有違此誓者,天必殛之。
這三條誓言,實質上是兩個內容,一是柴氏子孫犯罪以後,給予一定優待;二是優待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這些人都是讀書人。第三條只是發了個毒誓而已。
誓碑用銷金黃幔遮蔽,夾室上鎖,任何人不得觀看,只有在祭祀或者新皇帝登基的時候,皇帝由一名不識字的小太監引領,進入夾室,焚香跪拜,面對誓碑默誦。其他人概不得入內。
誓碑如此神秘,大概趙匡胤認爲,這是皇帝的底牌,不能廣爲人知,以防止讀書人和柴氏子孫放縱,也擔心武將和其他人感到不平。直到金國滅掉北宋,打開太廟之門,誓碑才大白於天下。
《避暑漫談》屬於野史筆記,不一定可信,但是,《宋史》在《曹勳傳》中,也記載了誓碑之事,可信度就比較高了。
曹勳是北宋的官員,隨宋徽宗一起被金人俘虜。宋徽宗告訴曹勳說,他肯定是回不去了,曹勳如果有機會回到宋朝,就轉告新皇帝說,“太祖有誓約藏於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曹勳後來回到南方,將誓碑之事告訴了宋高宗。
也有學者對太祖碑誓提出質疑,認爲不一定是真的。不過,從宋朝三百多年曆史來看,確實比較優待柴氏子孫,尤其是十分優待讀書人。
太祖碑誓是真是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宋朝復興儒學,實行優待讀書人的政策,把文化教育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有學者認爲,古代華夏民族的文化成就,最高時期是在宋朝。外國一些學者也認爲,宋朝文化之繁榮,堪比歐州的文藝復興。這是趙匡胤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做出的傑出貢獻之一。
趙匡胤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爲的皇帝之一,但他死得卻是不明不白。長期以來,人們對趙匡胤的死因衆說紛紜,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