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爲何傳弟不傳子
在封建社會裡,皇位的繼承順序,一般是父死子繼,只有在沒有兒子或者兒子不能繼承的情況下,纔可以兄終弟及。不過,五代時期比較混亂,有些例外。
趙匡胤晚年的時候,有兩個成年的兒子,而且都比較優秀,可最終由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所以,趙光義落下了弒兄篡位的嫌疑。事實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宋史》對這個問題有着詳細記載,根源出在趙匡胤母親杜太后的身上。
杜太后出身名門,知書達理,治家嚴謹,生了五個兒子,老大和老五不幸夭折,只剩下趙匡胤、趙光義、趙廷美兄弟三人。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五天之內完成了改朝換代。有人跑去告訴杜太后:“你兒子做了皇帝”。杜太后面色平靜,一點也不感到意外,說:“我兒一向胸懷大志,果然如此。”
趙匡胤稱帝以後,尊母親爲皇太后,衆臣都向杜太后祝賀,可杜太后一點喜悅之色也沒有,反而滿臉憂鬱。衆人不解,杜太后面色凝重地說:“皇帝位於萬民之上,如果治國有方,則皇位可尊;如果失去控制,就會大禍臨頭,即使當一百姓也不可能。所以,我十分憂慮。”
杜太后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在五代時期,皇帝頻繁輪換,當的時間都不長,而且下場都很悲慘。當母親的爲兒子擔憂,是很正常的。
趙匡胤聽說以後,跪在母親面前發誓:“兒子一定聽從母親的教導,好好治理國家,決不讓母親擔憂。”趙匡胤對母親是很孝順的。
趙匡胤稱帝一年之後,杜太后有病。趙匡胤衣不解帶,日夜在病牀前侍侯,趙普也經常陪同服侍。杜太后病情越來越重,眼看不久於人世。她當時已經六十歲,屬於高齡了。趙匡胤時常悲哀哭泣。
有一天,杜太后忽然問趙匡胤:“你知道你爲什麼能當上皇帝嗎?”趙匡胤悲泣不能答。杜太后再問,趙匡胤哭着說:“這完全依賴父母積德所致。”
杜太后十分嚴肅地說:“不對!你所以能當上皇帝,是因爲周世宗傳位於一個小孩子。試想,周氏如果有一個年長德高的人主宰天下,你能當上皇帝嗎?”趙匡胤叩頭稱是,說:“母親說得對,確實如此。”
杜太后又說:“立長者爲君,這是國家的福氣,所以,你百年之後,要傳位給你的弟弟。”趙匡胤叩頭悲泣說:“兒一定謹遵母命。”
杜太后又對一旁的趙普說:“你也一起記住我的話,不可違背。”然後,命趙普拿來紙筆,把她的話記下來。趙普在紙尾還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寫上“臣普書”。趙匡胤將太后懿旨藏在金匣裡,令專人保管。這就是宋朝有名的“金匱之盟”。
《宋史》不僅在《杜太后傳》中詳細記載了這個事情,在《趙廷美傳》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不過,杜太后只是說讓趙匡胤傳位於弟弟,並沒有說以後的事情。而有些史書則說,杜太后規定了“三傳約”,即趙匡胤傳位於趙光義,趙光義傳位於趙廷美,趙廷美再傳位於趙匡胤兒子趙德昭。
當時,趙匡胤三十五歲,趙光義二十三歲,趙廷美十五歲,趙德昭十一歲,年齡梯次倒是挺合適的。
杜太后之所以提出兄終弟及,與時代背景有關。在五代混亂時期,父死子繼制度並不嚴格,有些兄弟甚至養子、侄子也繼承了皇位。南楚國君馬殷甚至還立下規定,只准兄終弟及,不得父死子繼。所以,杜太后從國家大局考慮,希望皇位由年長之人繼承,這是符合當時社會情況的。
趙匡胤是個大孝之人,母親遺命,他不會不遵守。從日後若干年的實際行動來看,趙匡胤確實謹遵母命,沒有培養扶持兒子,而是倚重信任弟弟。
趙匡胤有四個兒子,只存活了趙德昭和趙德芳二人,趙德昭成了事實上的長子。趙德昭幼年聰明好學,習文練武,長大後爲人忠厚,性情沉穩,喜怒不形於色。趙匡胤先後任命他爲貴州防禦使、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趙德昭乾得很出色。
可是,趙匡胤卻始終不封趙德昭爲王,更別說立他爲皇太子了。一般情況下,皇帝的兒子早早就被封王,有的尚在襁褓之中,就成了王爺,而趙匡胤直到臨死,也沒有封兒子爲王。趙匡胤大概也覺得愧對兒子,只好不斷地增加趙德昭的食邑戶數。
趙德昭連王都不是,自然不會繼承皇位了。趙德昭忠孝,沒有野心,並不在意。叔叔趙光義繼位之後,趙德昭沒有任何異議,而且跟隨叔叔到處征戰。後來,趙德昭察覺趙光義有懷疑他當皇帝的想法,難以表白,憂鬱自殺,以明心志,終年二十九歲。
趙匡胤的另一個兒子趙德芳,也十分優秀,但同樣沒有被封王,而且官職不高,只當了一個貴州防禦使。後來,趙德芳病逝,年僅二十二歲。
趙匡胤沒有培養兒子,卻大力扶持弟弟。趙匡胤稱帝以後,命趙光義統領禁軍,後來又任命他爲泰節軍節度使、大內都部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直升任中書令,主理朝政,而且被封爲晉王,位列宰相之上。
不僅如此,趙匡胤還讓趙光義擔任開封府尹,控制京師,這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令人矚目的職務。在五代時期,凡是擔任開封府尹的親王,一般都會繼承皇位。周世宗柴榮,就是由開封府尹當上皇帝的。朝野上下,都認爲將來要由趙光義繼承皇位。所以,當趙光義即位時,朝廷內外都很平靜,沒有任何異議。
趙匡胤把朝廷和京城大權,都交給了趙光義,他自己經常在外領兵作戰,而由趙光義鎮守後方。趙光義才能出衆,把朝廷和京師治理得很好。與此同時,趙光義的威望與日俱增,勢力日漸龐大。
《宋史》在《党進傳》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党進是有名的武將,爲人耿直,性格粗魯。他曾經擔任過巡察京師的官職,在巡察的時候,只要看見有人飼養寵物,就一定要把寵物放走,還怒罵養寵物的人,說:“有錢不供養父母,卻餵養這東西,真是欠揍。”
有一天,党進見有人用肉餵養老鷹,還大搖大擺地在鬧市行走。党進大怒,厲聲呵斥,要把老鷹放走。養鷹人說:“這是晉王的鷹”。党進立刻變了臉色,和顏悅色地說:“這麼好的鷹,你要小心餵養”。這事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趙光義的權勢有多大。
有人認爲,趙光義依靠龐大勢力,脅迫哥哥讓他繼位。這完全不可能,趙匡胤是個什麼人物,能受別人脅迫嗎?趙匡胤的威望、能力和對權力的掌控上,都高於趙光義,趙光義權勢再大,也大不過趙匡胤。趙光義曾經給一個禁軍將領送禮,禁軍將領卻拒絕接受,並且說:“我只知道有皇帝,不知道有晉王”。可見,趙匡胤是牢牢控制着局勢的。
有學者認爲,趙匡胤在晚年的時候,看到兒子日益長大,而且十分優秀,心中有所動搖,是把皇位傳給弟弟,還是傳給兒子?他有些猶豫不決。客觀來講,趙匡胤有這個矛盾心理,也是人之常情,畢竟在骨肉感情方面,兒子要比弟弟親。
趙匡胤曾經提出,想把都城遷到洛陽,甚至遷到長安,理由是開封無險可守,容易遭受攻擊。有人認爲,趙匡胤實際上是想削弱趙光義勢力,因爲趙光義的勢力主要在開封。因此,趙光義與趙匡胤產生了矛盾,也成了趙光義“弒兄”的動機。可是,這種說法只是猜測,並無證據,也十分牽強。
特別是,趙匡胤是一個強勢皇帝,皇位牢固,大權在握,幾乎沒有辦不成的事,他如果想把皇位傳給兒子,名正言順,詔令一下,誰敢不從?哪裡需要用遷都這樣麻煩的事?趙匡胤遷都沒有成功,後來金國果然輕鬆攻佔開封,滅了北宋。
趙匡胤不把皇位傳給兒子,是因爲他始終遵從母命,信守“金匱之盟”。“金匱之盟”當時極其秘密,只有趙匡胤、趙普兩人知道,連趙光義都不清楚,在趙光義登基六年之後,趙普才把它公佈出來。因此,圍繞“金匱之盟”是真是假,至今仍有許多爭議。宋朝由於印刷業發達,野史筆記衆多,在很多問題上,都存在着爭議。
“金匱之盟”不管是真是假,趙匡胤倚重信任弟弟,封他爲王,但卻始終不封兒子爲王,使兒子們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格和條件,這是真的。
趙匡胤始終信守“金匱之盟”,除了他的孝道之外,更重要的是,趙匡胤十分贊同母親的觀點,就是立年長之君,是國家的福氣。當時,他的兒子雖然已經成人,但在資歷、經驗、威望和掌控全局能力等方面,遠遠趕不上趙光義,由趙光義主宰天下,對大宋王朝明顯是有利的。所以,趙匡胤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沒有召見兒子,而是召來弟弟,託付後事,就完全順理成章了。
由此可見,趙匡胤不把皇位傳給兒子,正體現了他以江山社稷爲重的博大胸懷和偉大人格,是值得敬佩和讚頌的。
趙匡胤的兒子們沒有繼承帝位,而弟弟趙光義卻當上了皇帝,這似乎有點不正常,因此,有人認爲,趙光義得位不正,屬於篡位。事情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