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矛盾積重難返
忽必烈依靠武力,平定天下,建立了華夷一統的大元朝。他的繼任者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崇尚儒學,推行漢化,保持了元朝數十年的大體穩定,但社會各種矛盾並未得到徹底解決。
公元1323年,蒙古貴族保守派發動政變,刺殺了元英宗,保守勢力上臺,反對漢化,開歷史倒車,改變了元朝發展走向。此後元朝宮廷爭鬥不斷,十年換了五個皇帝,權臣專政,朝政混亂,社會動盪,各種矛盾進一步加劇,到元惠宗時期,已經是積重難返,無可化解了。元朝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社會結構複雜。元朝是金國、宋朝社會的繼續,蒙古人統一了天下,並沒有改變原有的社會結構和階級關係,反而又增加了新的內容。在社會階層中,有蒙古統治集團和貴族,有從西方遷入的色目人,有金宋原有的貴族和豪強,有降元以後形成的新貴族,有蒙古普通牧民,有金宋的平民百姓和各類從業人員,還有許多其他民族的民衆。他們都屬於不同的利益集團,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
元朝社會結構之複雜,利益集團之衆多,超過任何一個王朝。元朝統治者沒有能力協調各種各樣的利益關係,也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
二是不同文化難以融合。元朝地域廣大,但大有大的難處。元朝文化繁多,大體來說,主要有草原遊牧文化、中原農耕文化和江南文化。這些地方的文明程度、思想觀念、道德標準、風俗習慣各不相同,很難形成一致。所以,凡有作爲的元朝皇帝,都積極推廣儒學,希望用儒家思想予以協調統一,但難度很大,不是短時間就能見效的,何況中間還有反覆,更有蒙古貴族保守派的反對和阻撓。
三是民族矛盾尖銳。元朝民族衆多,也超過歷代王朝。各民族之間的差異性很大,發展很不平衡。元朝皇帝在民族政策上存在反差,有的推行漢化,有的反對漢化。總體來看,元朝統治者在民族政策方面存在問題,有着歧視和不平等現象,在元朝後期更爲嚴重,導致民族矛盾尖銳,最後成爲元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是經濟發展緩慢。遊牧民族以畜牧爲主,經濟單一,沒有土地制度,也不習慣農耕。元朝成立之初,對中原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破壞,後來有所恢復和發展,但十分緩慢。元朝經濟發展的趨勢是:前期由破壞、恢復到發展,中後期則由發展到停滯和衰落。因此,元朝的經濟,遠比不上唐宋時期。
經濟發展緩慢,百姓生活沒有保障,如果遇上天災人禍,人們活不下去,就只能起來造反了。任何一個國家或朝代,只要不發展經濟,必定是不會長久的。
五是貧富差距懸殊。元朝的貧富差別,自始至終都是相當大的。元朝的統治者,尤其是後期的皇帝,似乎不知道縮小貧富差別的道理和重要性,他們在佔領全國過程中,佔有了無數的土地,卻都分給了皇親、皇族和功臣們。蒙古貴族佔有的土地十分驚人,有的多達十萬餘頃。一些地主豪強也趁機兼併土地,使得土地都集中到少數人手裡。
貴族和豪強們靠着大量土地,過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而廣大的人民羣衆沒有土地,或者土地很少,他們只能忍受剝削,租地維持生活,許多人流離失所,賣兒賣女,在死亡線上掙扎。所以,一有社會動盪,飢寒交迫的人們必然會奮起抗爭。
六是官僚隊伍腐敗。元朝是歷史上腐敗最嚴重的朝代,元朝統治者很少有搞廉政建設的,蒙古貴族還享有特權,因此,在元朝後期,從朝廷到地方的各級官員,大部分是貪官污吏,他們高高在上,作威作福,欺壓百姓,貪贓枉法,貪污受賄。人民羣衆受着沉重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起來造反纔怪呢?
除此之外,還有統治集團內部爭鬥、中央財政困難、通貨膨脹等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也都長期存在,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這些矛盾和問題,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到了元惠宗時期,已經積重難返,元朝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
上天大概也覺得元朝該滅亡了,不斷降下災禍。從公元1344年以後,中國進入了災害多發期,中原一帶尤爲嚴重。這一時期,旱災、水災、蝗災持續不斷,黃河決口,洪水氾濫,瘟疫流行,民衆大量死亡,人們背井離鄉,到處是餓殍遍野,慘不忍睹。
人們走投無路,只得起來造反,一場規模浩大、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就要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