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馳名雙標

行出城南東頭第一的覆蠱門,來自南陽的太學生們在門亭休憩喝水,劉秀身旁卻冷不丁響起一個聲音。

“文叔,我就跟在後頭,卻是一字不漏都聽清楚了!”

劉秀轉過身,卻見是一個稚氣未脫、頭戴儒冠的孺子,個才及他肩膀高,滿臉的促狹。

此人名叫鄧禹,字仲華,年僅十三,比劉秀小了整整十歲。

和等了好幾年名額才當上太學生的劉秀不同,鄧禹是出了名的神童,別人家的孩子還在學《論語》《孝經》,他卻已能熟背詩經三百篇。加上鄧氏乃新野大族,財力雄厚,鄧禹年紀小小,竟以南陽官學第一的身份入選。

因劉秀家和新野鄧氏有姻親,二人便結伴而來,十分親附。

劉秀拿他當弟弟,大嘴巴厚脣露出了笑:“你聽到了什麼?”

鄧禹湊近低聲道:“當然是‘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好啊,文叔原來早看上陰氏淑女了。”

陰氏亦是新野縣大族,與鄧氏有親,今年春天的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爲流杯曲水之飲。劉秀受鄧氏邀請去到新野,就遠遠見到了陰氏淑女,觀其舉止有度,又見容貌甚美,便心悅之,算是一見鍾情。

當時鄧禹也在場,敏感的他就覺察劉秀有異,今日再聞其志向,頓時知道劉秀爲何連拒幾次縣中姻緣。

只是陰氏淑女的年紀,與鄧禹一樣,可比劉秀小了整整十歲,還是個孩子啊。

劉秀倒也不慍不羞,只道:“聽到便聽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我每個字都是誠心而發,又非戲言,沒什麼丟人的。”

“陰氏淑女年紀雖小,我便安心等到她十五及笄,再請吾兄替我去提親,到若得到陰氏允許,我便是‘有妻子則慕妻子’了。”

他又嚴肅起來:“仲華,但這話還是勿要傳出去,以免污了淑女名聲,那就是劉秀的罪過,我百死不足償。”

鄧禹知道劉秀是個謹厚之人,一看他認真了,連忙表示絕不會泄露。

不想劉秀卻笑道:“我說的是後半句,前半句,我巴不得你傳回南陽去,好讓吾兄劉伯升知曉。”

提及自己的兄長劉縯,劉秀眼神裡都透着憧憬和崇拜:“我這一生註定比不上伯升的慷慨大節,但若他聽說我想要仕宦爲奮武,應該會欣喜吧。”

“至少,伯升就不會再譏諷,說劉秀沒有志向,只喜耕於稼穡田業,謹修於家事,順悌於族黨,這一生充其量,不過一介鄉里之士!”

……

“什麼,揚雄也住在宣明裡?”

第五倫與景丹抵達了位於北宮牆外的郎署,與王隆匯合。說及昨夜偶遇揚雄之事,王隆便興奮起來。

“伯魚、孫卿,能與揚子云爲鄰,汝等何其幸運!若是可以,我願用北闕甲第的居所,和汝等交換!”

換啊換啊……瞧瞧這說的是人話麼?

第五倫直想翻白眼,北闕甲第,那可是京師二環內的顯貴外戚樓盤,被壽成室、桂宮、北宮夾着,南出就是常安的中心:北闕廣場,簡直是市中心黃金地段。

而宣明裡遠在偏僻的三環一角,這就意味着,他和景丹每天都要起一大早,擠着清晨的人潮,趕好幾裡地過來。王隆則能慢悠悠起牀吃飽朝食,再出門過個馬路,就到郎署了!

不同房產,貴有貴的道理啊。

王隆倒不是有心炫耀,他確實是揚雄的小迷弟,開始唸叨這位大文學家的成就來:“吾等在小學時識字所用的《訓纂篇》,便是出自揚雄之手。而在辭賦上,世人常將他與司馬相如並列,稱‘揚馬’,且看,這可是揚前馬後,而非‘馬揚’。”

而後王隆便大讚揚雄的作品,從早年的《反離騷》《蜀都賦》,一直到入朝後的四篇大賦,頗多溢美之辭。

“揚子云之賦,不但詞藻奇古華贍,且構思深邃,我常常想,那些詞句,絕不是人能想出來的。不行,往後我也要搬到宣明裡去,向他就近討教。”

王隆說着連郎署都不進了,只想快去向揚雄求問辭賦之道,第五倫和景丹連忙攔下這賦癡兒。

這時候,來自全國各地的孝廉郎選也紛紛抵達郎署,足有數百人之多,沒辦法,擴招了嘛。

第五倫看到了同郡的蕭言,蕭言卻嫌棄地離他們遠遠的,只與其他郡的貴戚子弟往來。

景丹告訴第五倫,他們雖被選孝廉入朝爲郎,但卻只是最低級的“外郎”。

“給事省中者爲中郎,給事宮中的稱郎中,給事宮外者爲外郎,品秩最低,連壽成室都進不去。”

那是當然,不知根知底,怎能將幾百號人全放進國家中樞裡?他們目前連執戟宿衛宮室的資格都沒有,距離外放去做縣官也還早,得先在中央熟悉朝廷體制、文書律令,乃至春秋決獄。

最最重要的,是得經過幾個月新朝特有的……政治教育?

負責管他們的官是“左中郎將”,剛開始時露了個面,象徵性地講了幾句空話。

而後便匆匆離開,讓幾個老儒博士來給衆人宣教,以一篇名爲《劇秦美新》的文章,作爲“新郎官”們的第一課。

這確實是奇文,開篇就從玄黃不分、天地相混,講到生民始生、帝王始存,一下子又說到三代盛世。

三代鼎盛之後,難以爲繼,禮崩樂壞,所以纔有孔子《春秋》之作,六經裡描繪了三代的理想社會: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男女別途,路無拾遺,所有人的道德、仁、義、禮、智都臻於完美。

接着,老儒口中王道凌遲的“季世”就來了。

這文章以爲秦屈起西戎,根本不知禮儀爲何物,而將商鞅之法稱之爲邪政。至於殘滅古文,刮語燒書之類的罪過,更是擢髮難數啊!所以才二世而亡。

瞧瞧,秦政何其劇也!

然後就輪到數落漢朝了,這部分內容倒不多,主要指責漢家繼承了很多秦制弊端,哪怕漢武帝獨尊儒術,但對聖人之道還愛得不夠深!這就導致帝典闕而不補,王綱弛而未張,至於漢宣帝搞什麼“霸王道雜”,更是大錯特錯。

總結下來,在醇儒眼中,漢制仍不夠完美,因此天命發生了轉移。

當那文章開始講至“逮至大新受命”時,畫風一下子變了。

天下彷彿靈氣復甦,什麼玄符靈契,黃瑞涌出,一年內出現了足足四十八個祥瑞,湊到一起慶祝王莽代漢。

秦漢修宮室廟宇是折騰,秦皇漢武封禪是不體恤民情,北服匈奴是多事犯釁。同樣的事,新朝改定神祇、欽修百祀、明堂雍臺、修建九廟、四面出兵就是“上儀鹹秩,壯觀極孝,洪業廣德”,文章裡還慫恿王莽去泰山封個禪。

看看,新政何其美也!

第五倫都聽傻了,這文章作者,絕對是古代第一雙標狗啊。

再一想不由哂然,只要把德政仁義改成“民主”二字就易懂多了,古今中外馳名雙標套路果然一樣。

至於文章裡說在新朝統治下,外面“百工伊凝,庶績鹹喜”,恕第五倫眼瞎,他從長陵到常安,一路上就沒看到過,反見一片王朝末象。

最後,兩位老儒總結全文,表示從前,五帝繼承三皇,三王追隨五帝,皆遵循古道。秦朝違背了這個理想,纔會二世而亡,新室則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朝着這個方向努力,所以值得稱美。

“天子之新政,不僅上承天意,也繼承了聖人之道,雖有跳樑小醜阻礙大勢,但終究是要實現三代之治的。”

他們現在絕對不會想到,新朝竟一世而亡,較之秦之劇而更劇,哪裡美了?

第五倫還在那感慨,卻不料下一句竟是要衆人將這文章抄下來,回家好好誦讀。

抄完之後已到下午,第五倫偷瞄景丹,景孫卿臉色也有些怪,只對第五倫搖搖頭,看來他的感觸差不多。這些話也就騙那些讀書讀傻的人,對從基層一路趕上來的景丹而言,就是個笑話。

等總算結束這堂政治課後,第五倫摸着發酸的手腕,出來忍不住問王隆:“這文章文采飛揚,文山可知是誰人所作?”

在第五倫看來,文筆確實華麗鋪陳,但通篇都是阿諛奉承的嘴臉,全然不顧事實,作者一定是王莽的御用文人吧。

王隆倒是不覺有異,自然而然地笑道:“伯魚難道不知?十年前作這《劇秦美新說》的,正是揚雄啊!”

……

今日郎署之行,倒也不是全無收穫,第五倫領到了自己的官袍和印綬,代表中級官吏的銅印黃綬掛在全黑的皁袍上,倒是很有精神。

從今天起,他就是三百石郎官,又稱之爲“下士”。

新朝官吏等級分明,效仿周時制度,從最高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加上附城爲諸侯。中二千石曰卿,二千石曰上大夫,比二千石曰中大夫,千石曰下大夫,六百石曰元士,五百石曰命士,四百石曰中士,三百石曰下士,秩百石曰庶士。

算下來,一共15級,第五倫纔是2級小官,在這座官階金字塔處於底層。

而揚雄,曾經爬到過比二千石的中散大夫,還作爲王莽的御用文人,爲他取代漢朝唱了不少讚歌。

只是,這十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麼,讓這個本該在新朝混得不錯的文人丟了飯碗,如今孑然一身,家徒四壁呢?

帶着疑問,第五倫不由看向他家堂宇,揚雄又來了,正一邊蹭着酒和飯食,一邊與慕名而來的王隆聊辭賦。

王隆剛來拜訪,奉上自己的前作《秋菊賦》,表示要向揚雄學習,也寫一些體國經野,義尚光大的鴻裁雅文出來,流傳後世。

揚雄卻神情複雜地看着這後生,搖頭拒絕:“辭賦者,童子雕蟲篆刻也,壯者不爲,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寫賦了。”

這時僕從第四喜端着飯食上來,嫌棄揚雄不請自來,遂無情戳穿了他:“揚翁,這不對罷,我怎麼經常見有好事者載着酒餚來向你請教遊學時,你從未拒絕呢?”

這話讓揚雄老臉一紅,他這幾年處境艱難,而除了一身學問又身無長物,只能靠“賣知識”來混點酒錢,吃人嘴短嘛。

但那些所謂的遊學弟子,不過是衝着他文名而來,利用完就斷了交情。唯獨來自鉅鹿的太學生侯芭比較實誠,一直對揚雄以師待之,每隔幾天就揹着糧食,來替他清掃院落。

王隆對辭賦太過着迷,怎肯放過這“司馬相如後第一人”,錢他家有的是,遂表示,願意帶着束脩和美酒再來拜訪,希望揚雄能收他做弟子。

聽到“酒”字,揚雄忍不住舔了舔嘴脣,神情變得十分猶豫。

他雖然老來貧賤,卻也不是沒有機會掙錢。當年撰寫《法言》時,蜀中有富人願出十萬錢,就希望在書中留下名字。揚雄斷然拒絕,說富人無義,正如圈中的鹿,欄中的牛,怎麼能隨意記載呢?

可此一時彼一時,肚子裡的酒蟲不饒他啊,揚雄最後只能長嘆息道:“既然君子心意至誠,我便隨便指點一二罷。”

“我其實沒什麼天份。”

算得上漢朝數一數二的辭賦家揚雄謙遜地說道:“但只認準一點,基礎要打牢才行。好好記住這句話,能讀千首賦,則善爲之矣!”

王隆拼命點頭,聽得很認真。

揚雄笑道:“我這些年收集了古今幾乎所有辭賦,從屈子到前朝宣帝時的蜀人王褒,應有盡有。文山,你且去將它們全誦讀十遍,抄錄三遍,再來見我!”

王隆沒察覺不對,只以爲掌握了秘籍,歡天喜地地跟着侯芭去揚雄家了。

第五倫和景丹在旁聽着,差點沒笑出聲來,果真是隨便指點啊,看來,揚雄起碼有五六天清淨了。

揚雄也不回家,還賴在這,眼睛不時看向第五倫,欲言又止。景丹瞭然,立刻起身回屋,他才拄着杖一瘸一拐過來,朝第五倫拱手。

“昨日得了伯魚相救,又在桓君山和我弟子公輔面前,給老朽留了一點顏面。我家貧,除了空空的酒罈就再無他物,實在是無以爲報。”

揚雄擡起頭,態度真誠:“老朽七十有一,此生祿祿,若說還有什麼自得之處的話,那便是學問廣博。”

“伯魚若是像王隆一般,想要學老夫的一門學識,我一定盡心教授,分文不收。”

第五倫卻沒太大熱情:“小子來自陋鄉鄙野,孤陋寡聞,除了辭賦,還真不知大夫都會什麼?莫非是五經?”

揚雄搖頭道:“我少而好學,但不爲章句,訓詁通而已,對五經不太擅長。”

他和桓譚,都不是典型儒生,反感在五經章句裡耗盡一輩子的俗儒,認爲讀了原文理解聖人之言即可,而將時間用在試圖蹚出一條新路上。

揚雄着迷老莊玄學,桓譚則對無神論十分篤信,只是這一路荊棘,殊爲不易。

而揚雄確實是位高產的大才子:“我好古而樂道,欲求文章成名於後世。”

“以爲經莫大於《易》,故作《太玄》。”

“傳莫大於《論語》,作《法言》。”

“史篇莫善於《倉頡》,作《訓纂》。”

“箴(zhēn)莫善於《虞箴》,作《十二州箴》。”

“辭莫麗於相如,作四賦而傳頌甚多。”

“至於其他篇章,則有《蜀王本紀》《趙充國頌》等。”

說了這麼多,揚雄卻絲毫沒提《劇秦美新》,那纔是他流傳最廣的作品吧,都變成朝廷宣傳教材了。

提及自己的得意之作們,老揚雄也恢復了一點自信,笑道:“不知伯魚想學哪一種?”

但第五倫拒絕得很乾脆。

“不,我不想。”

……

PS:求推薦票。

第633章 從實力的地位出發第381章 存歿同節第529章 細線第218章 天下利害第59章 爾來三萬六千歲第318章 打掃乾淨屋子第514章 鐐銬第611章 攜民渡淮第52章 左手畫圓第182章 福報第326章 魏蜀吳第240章 我替你罵了第556章 窺天第451章 看不見的客人第523章 創業未半第602章 不行第631章 竟敢弒主!第377章 百姓無不懷念我大新第201章 碩鼠還是飛蝗第625章 殺去東京第134章 卿本佳人第12章 聽取人生經驗第250章 廣廈第325章 遠交近攻第25章 明明是我先來的第107章 烽火第113章 故事第263章 家書第159章 挑動黃河天下反第77章 豬突豨勇第651章 刻板印象第659章 陰陽不調第357章 陛下何故反?第262章 點擊就送第458章 鋼刀歸鋼刀第422章 北京第609章 借問瘟君何處往第118章 地皇二年第180章 掌聲響起來第562章 委屈第229章 董忠第578章 牢不可破的聯盟第381章 存歿同節第482章 有的人活着第540章 倫秀(上)第397章 樹倒猢猻散第348章 關門大吉第83章 砰!第534章 爾虞我詐第148章 搭班子第686章 舊情第689章 祝融第595章 你不要胡思亂想心不定第149章 槍桿筆桿第231章 兵諫第560章 鷹梟第36章 靈氣復甦?第657章 彼月而食第678章 次元第457章 今日長纓在手!第638章 精銳第666章 報答第575章 繩結第211章 改變第479章 一生第652章 漢奸第516章 野獸第595章 你不要胡思亂想心不定第335章借貸第292章 其亡也忽焉第495章 陽謀第467章 不可沽名學霸王第226章 自撰一良方第82章 竇融第107章 烽火第41章 伯樂一顧第416章 兩面包夾之勢第489章 宣戰!第431章 不作安安餓殍第159章 挑動黃河天下反第73章 今益州疲弊第645章 傳統藝能第252章 國家怎麼成了這個樣子第224章 入關第65章 皇漢第344章 戰於周原第549章 大樹將軍第675章 雲夢第21章 蒂花之秀第397章 樹倒猢猻散第301章 退婚第518章 辯經第418章 遊擊第22章 貧富差距第268章 王司徒第396章 烏托邦第252章 國家怎麼成了這個樣子第607章 武德四年第652章 漢奸第141章 三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