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君王死社稷!

bookmark

下曲陽城在滹沱河以南,又有一條漢代開鑿,名爲“大白渠”的溝渠作爲護城河環繞,僅南面有出口,在平原上也算易守難攻之地,加上一度作爲新莽時和成郡的首府,城池夠大,所以被劉子輿看中,趕走邳彤後,將此處當成了北漢的新都城。

而邳彤經營和成數年囤積的糧草,就成了支持銅馬大軍熬過這個冬天的唯一糧食來源。

劉子輿帶頭降食省糧,這位皇帝與窮奢極欲的劉玄相反,頗爲簡樸,一天只吃一頓,可隨着臘月將盡,倉中糧秣漸漸見底。

雪上加霜的是,下曲陽與東路漳水前線的補給線,還遭到了一支騎兵的襲擊,導致劉子輿與孫登、劉植部斷了聯絡。

但劉子輿也顧不上擔心部下了,那支切斷北漢大動脈的騎兵,很快就向西突進,將戰火燒到了下曲陽近郊!

劉子輿即便不登上城樓,依然能看到城外里閭被點燃,絮絮灰煙升上晦暗的天空。

這支騎兵帶着幽燕之地的蠻橫和寒意,和一向自詡軍紀良好的魏軍主力不同,一路燒殺搶掠無所不用其極,但畢竟遠道而來,對下曲陽傷害性不大,造成的驚恐卻極大。

城內人心惶惶,都在議論:“聽說是來自北方的幽州突騎,魏王已盡得燕地乎?廣陽王敗績了麼?何以燕騎能跨越千里兵臨城下?”

隨着漁陽騎兵利用其機動優勢,將下曲陽外圍鄉里燒了一遍,煙霧繚繞好似大軍圍城,城內的衆人開始慌亂,連忠心的杜威都跑來勸劉子輿:“陛下,下曲陽危矣,還是前往真定城或南線大營爲妥!”

劉子輿雖然不擅長軍爭,膽子卻依舊很大,尤其擅長人心算計,看出敵人的小心思,搖頭拒絕了這個提議:“敵騎燒下曲陽東、北、西三面近郊,卻唯獨留着南邊不燒,此乃圍三缺一之計。彼輩是騎兵,沒有攻城器械,城內尚有士卒數千,足以守備,他見朕在城內奈何不得,這才以恐嚇城中,好將朕騙得出奔,朕一旦離開城池庇護,必爲其所擒!”

他猜得一點沒錯,吳漢就存了這樣的念頭,就等劉子輿傻乎乎出城,成就他的蓋世之功!

劉子輿這假皇帝竟能頂住壓力,城內卻有人被嚇壞了,很快,劉子輿接到舉咎,說北漢的大司農密謀造反,要綁了皇帝獻給魏王。

陰謀雖然被戳穿,但一場屠戮後,下曲陽的朝廷也清洗了一小半,剩下的人雖忠心耿耿,但也力請劉子輿速調真定王或東山荒禿來下曲陽勤王。

劉子輿卻認爲,一旦下令,那過去幾個月的仗就全白打了。

“若是真定王不支援常山井陘關,景丹旬月可破關而入。”

“而一旦南線大軍後撤,必是被魏軍追擊,全線崩潰。”

撤退可比進攻難多了,即便銅馬發揮他們化整爲零的能耐迅速撤離,想將人全都聚集起來,亦是難於上青天。

“慌什麼!”劉子輿強自鎮定,斥責了惶恐的羣臣。

“昔日高皇帝被項羽射中當胸,卻仍談笑自若,言虜箭中趾矣。相比於楚漢之際,滎陽之困,今日又算得上什麼?”

他一揮手,勇氣頗足:“只要敵騎的箭還沒射到朕腳邊,情勢就不算危急。”

“令南線發兵二三萬歸來,驅走突騎即可。”勤王之師多了影響前線戰況,少了則是給突騎送人頭,劉子輿的決定頗爲正確,再給他幾年時間,說不定也學着會打仗了。

然而漁陽突騎已封鎖了下曲陽通往外界的通道,任何使者都會被射殺,劉子輿一封詔令都送不出去,救與不救,派多少人回來救,已經不由皇帝說了算。

於是便有了南線的渤海王東山荒禿聽聞下曲陽告急,情急之下,竟然全線撤退的事出現——不撤也沒辦法,糧食已盡,銅馬在前線撐不下去了。

亦如劉子輿所料,東山荒禿手下將近十萬主力,趕了兩百里路撤到下曲陽附近,已經只剩下五萬,其他要麼是見戰爭不利各自逃走,亦或是在撤退路上被緊隨其後的魏軍耿純部銜尾追擊,冷不丁咬一口肉。

不過東山荒禿的歸來,確實解除了下曲陽之圍,使得漁陽突騎知難而退,吳漢順手擊滅了幾支銅馬散兵後,帶着遺憾跑到滹沱河以北,等待下一次進攻的機會。

屋漏偏逢連夜雨,東線的戰場也決出了勝負,靠着吳漢截斷銅馬補給線,孫登、劉植部士氣趨於崩潰,與他們周旋許久的馬援果斷髮動進攻,孫登敗走,帶着殘部逃散,不知所蹤。而劉植則忍痛放棄了祖輩生活的族邑,收攏殘兵近萬撤到下曲陽。

如此一來,劉子輿麾下的銅馬諸軍,合計後只剩下七萬餘兵。

魏王倫親征,旗幟即將抵達下曲陽南方百里外的宋子城,其部約四萬餘。

馬援已渡過漳水,向西靠攏,其部兩萬餘。

幽州突騎漁陽、上谷兩師,在下曲陽北、西遊弋,各二三千騎。

事到如今,大決戰的態勢已經很明顯了,魏軍已經從西、北、東、南四面合攏,將北漢劉子輿七萬餘人包圍在下曲陽周邊百里之地。

論數量,魏兵其實與銅馬相當,但愣是打出了包圍聚殲的架勢來,而劉子輿也不清楚敵方數量,總是會高估一些。

常山郡的真定王、上淮況部三萬人,亦被景丹拖住,被上谷突騎截斷與下曲陽的聯繫,對下曲陽之困愛莫能助。

“魏軍的包圍圈頗爲鬆散,眼下唯一的機會,便是趁着其東、南兩部尚未合攏會戰之際,集中兵力,選擇一方,一舉擊破!”

昌成侯劉植丟了祖傳族邑,但他對漢家依然忠心不貳,向劉子輿請命道:”東線馬援兵少些,還請陛下以臣爲前鋒,全軍向東擊之!”

“只要先擊敗了馬援,再調頭與第五倫決戰,或有勝機!”

然而衆人雖同意劉植“先打馬援”的提議,卻不願與魏王決死。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只要破開馬援軍,陛下便能東狩,不必與第五倫糾纏。”

“東狩?”劉植大怒,看着提議逃跑的杜威:“你的意思是,放棄國都?”

“也只能如此了。”杜威不敢看劉植和劉子輿,竟然哭了起來。

北漢羣臣已經達成了共識:下曲陽的丟失是註定的,千不該萬不該,不應和第五倫打消耗戰,被魏王將擅長短期決勝的銅馬拖入自己熟悉的節奏,最終箭盡糧絕。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如今的北漢,也就兵員還勉強夠數,糧食和民衆支持皆無——鉅鹿本地人對外來的銅馬也頗爲畏懼嫌惡,邳彤太守在時多好啊!聽說邳太守投魏,下曲陽人寧可被魏王統治,對他們來說,皇帝姓劉還是姓五、姓六,有什麼區別?

若是能還河北安定,姓七都行!

東山荒禿也同意劉植的提議:“沒錯,一路向東,殺回信都、清河,與城頭子路匯合,而後東投渤海!這纔是最好的路。”

東山荒禿就是渤海人,銅馬中半數亦是來自那兒,同樣是深受河患的黃泛區,冀州待不下去,回去就是了。

“渤海雖然在水災後荒涼了些,但起碼地盤廣大,再不濟,往後還能往青州跑。”

銅馬軍的流寇本性開始發作,渠帥們你一言我一語,都覺得這是好主意。於他們而言,不就是換個地方,重頭再來麼?青州現在還沒有較大的勢力,銅馬雖然打不過魏軍,去進攻那齊王張步,鳩佔鵲巢,還不是輕而易舉?

劉子輿心裡雖不樂意,但他也清楚,大難臨頭,自己這個皇帝若不依着銅馬的意思辦,他們指不定就會拋下自己,亦或是強行劫持而走,如此,威信勢必大跌,都不必第五倫打過來,自己就散了。

“就依諸卿之策。”

劉子輿讓衆人下去,只留下劉植,交心說話時嘆息起來:“羣臣皆懼魏,唯獨昌成侯驍勇無畏啊,詩云,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果然沒有說錯!方纔唯卿所言甚合朕意。”

劉子輿站起身來,吐訴自己真實的想法:“巡狩,最初不過是史家爲天子諱言,將周王出奔或赴諸侯之會,說成狩於河陽,但也是百年少有之事。”

“到了近年,皇帝們卻是動輒巡狩,王莽南狩漢中,授首宛城。”

“劉玄斬了王莽頭,還派使者來炫耀,要朕歸附,然而他也一樣,在赤眉打上門時,也拋下國都落荒而逃。南渡後,聽說只能偏王於荊南卑溼之地,西迫於公孫,北逼於楚黎,東邊更被其昔日臣子吳王秀所壓,當真可憐。”

對劉玄,劉子輿是頗看不起的,只覺得此人根本不配作爲漢家天子,對不起他身上的漢高血脈!

你一個真劉,還不如我一假劉有能耐、有膽量、有骨氣!

若是劉子輿也學着此人,倉皇出奔,不是成了自己最鄙夷的人麼?

劉子輿道:“昌成侯可知,外頭常有傳言,說朕不是孝成皇帝的子孫,是假劉、假皇帝!”

劉植當然聽過,他的族人們爲了說服劉植棄漢投魏,也沒少宣揚此事。但劉植卻對劉子輿信之不疑,爲何?

當然是因爲,他從這位皇帝身上,看到了少有的天子恢弘氣度!

就如今日!

劉子輿確實比劉玄勤奮一百倍,任何做皇帝需要的知識,他都能現學現賣,幾年下來,哪怕是生僻的典故,也能信手拈來了。

“趙地的大儒荀子有言,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

“然而古人又云,三人成虎,關於朕的身世,說朕是邯鄲卜者云云,竟也有不少人信之。”

“想要讓天下知道,朕是真劉,是真天子,只有一個辦法!”

劉子輿看向劉植,說出了他真正的計劃。

“《禮記·曲禮》有云,士死制,大夫死衆,國君死社稷!”

“自第五倫入寇冀州以來,無數銅馬兵卒信朕愛朕,前赴後繼而死,他們是士,爲朕的宏圖漢制而死。”

“還有諸劉子弟,皆是大夫,其中有人苟且偷生,數典忘祖,投降第五倫。但也不乏爲了大漢存亡,率領民衆保衛家國而死者,不計其數,朕相信,昌成侯便是這樣的賢大夫!朕封你爲‘廣川王’,恢復汝祖宗之國!”

“陛下。”劉植凝噎下拜,他不在乎這封地,他願意爲劉子輿而戰的原因,是因爲在其身上,看到了孝武、孝宣皇帝的影子啊!

氣氛忽然有點悲壯,劉子輿道:“士、大夫尚且如此,身爲國君,朕豈能獨自逃走?”

“朕意已決,集中兵力,向東擊破馬援,在那之後,朕不會如喪家之犬般倉皇逃走,而是要調頭,與第五倫決一死戰!”

說到動情處,劉子輿也流下了真情實意的淚水,戲演到現在,他早就分不清真假。

他是王郎,是冒牌的劉氏子孫,但胸中這份對大漢熾熱的愛,假得了麼?

“朕要在河北戰到最後一士一大夫,一皇帝!”

“哪怕敗了、輸了,我劉子輿,也要作爲漢家最後一位真天子,殉我炎漢社稷!”

……

PS:明天的更新還是18:00和23:00。

第521章 假民主第149章 槍桿筆桿第655章 對手第178章 馬已經服第499章 強渡第649章 兄弟第555章 欲窮千里目第255章 疾風第345章 突騎第545章 你把握不住第693章 齊卸甲第611章 攜民渡淮第411章 真龍不怕火第297章 第五漢第424章 君王死社稷!第431章 不作安安餓殍第79章 遇事不決第336章 千萬人之心第24章 不舉者有罪第379章 嘗新第277章 鼎之輕重第678章 次元第142章 反賊何苦難爲反賊第501章 優勢在我第256章 天變第211章 改變第124章 四殺第75章 地皇元年第474章 老當益壯第277章 鼎之輕重第375章 樂土第615章 神化第497章 中心第1章 傳火第192章 反動勢力第70章 你是要做一輩子的懦夫第189章 亂殺第264章 臣等正欲死戰第54章 暮鼓第348章 關門大吉第647章 我真的在拉扯了第116章 不愧是你!第204章 患難見真情第588章 先帝創業未半第681章 百川第59章 爾來三萬六千歲第405章 公孫帝第509章 斧頭第405章 公孫帝第328章 不似人君第203章 地皇四年第232章 微操第209章 你馬第9章 孝悌救不了大新第692章 雙管第586章 堅定守住,就有辦法第40章 炭治郎第670章 赴會第668章 賈復第456章 謀刺第87章 假摔第455章 孤膽第536章 好人第554章 荊襄第162章 赤眉第263章 家書第74章 公孫述第551章 戰爭使者第248章 讓我很爲難啊第622章 吾愛吾師第339章蔚爲萬夫雄第544章 韭菜成精了第597章 同室操戈第392章 銜環第490章 禹跡第116章 不愧是你!第665章 定軍山第26章 流氓有文化第291章 四分五裂第327章 離譜第440章 猛獸第363章 反了個寂寞第112章 爭個屁第410章 河北之役第206章 保衛家鄉第697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第563章 惡手第118章 地皇二年第104章 封王第50章 你爲什麼這麼熟練第187章 難民第223章 打得贏就打第578章 牢不可破的聯盟第650章 氣勢不能輸第419章 西線無戰事第493章 預判第106章 吞胡第28章 季布一諾第249章 運輸大隊長第596章 強弩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