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獨立

bookmark

鉅鹿郡宋子縣雖不如下曲陽繁華,但早在戰國時便是趙國大城,燕國樂師高漸曾逃避秦始皇追捕,在宋子隱藏爲傭,他在此擊築而歌,客無不流涕而去。

而因爲這層淵源,“築”這種樂器,也成了宋子人的最愛,樂風酷似燕地,慷慨悲歌。如今大姓耿純還鄉,光復本縣,宋子人便在城頭執竹尺,擊築歡慶。

耿純擡頭看到這一幕,喜則喜矣,卻讓人將在高處擊築的老人們請下來。

“別忘了高漸離是如何刺殺秦始皇的。”

若是魏王倫入城時被刺客盲狙一築砸碎腦袋,那可就神作了。

自從去魏郡給第五倫做副手後,耿純已經許多年沒回故鄉,眼下帶大軍抵達耿家塢院外時,卻見昔日的高門大戶,只剩下一片丘墟。城外的祖墳也讓銅馬給刨得一乾二淨,陪葬品被盜竊一空,屍骨隨意拋灑,與餓殍及戰死者混雜在一起。

死人倒了大黴,但好在活人沒事,耿家人早在一年多前,便被耿純陸續接走。

“福兮禍兮。”耿純對軍中的族人說道:“魏王剛剛起兵鴻門之際,劉子輿也自立尊號,連我亦能受了北漢御史大夫之印。後來漢魏敵對,北州疑惑,我宗族衆多,生怕汝等生出異心,犯了糊塗,是以舉族遷至魏地,以絕反顧之望。”

“當初汝等不願離開,卻因此逃過一難。”

現下倒是不可能再有人犯嘀咕了,河北形勢已定。

等第二天,第五倫也入得宋子城後,得知了耿家廬冢遭難之事,遂大度地表示:“等滅了劉子輿,餘要給伯山重建耿氏塢院。”

又似是半開玩笑地說道:“若是伯山願意,可更易封地,來做宋子侯,富貴還鄉!”

耿純卻婉拒了魏王的好意:“大王,臣不打算回宋子了。”

若昔日他家窮困如今富貴,那當然要錦衣在故鄉走一走,但耿家過去就相當於宋子縣封君,如今再回來裝給誰看?

耿純對家鄉不眷戀:“樹挪死,人挪活,昔日族中墳冢還在時,族人安土重遷,不肯離開。如今既然被王郎所毀,倒不如乘機遷走,大王需要耿氏去哪,我家就去何處!”

這番政治表態,讓第五倫頗爲舒服,若耿家留下,“河北第一豪強”必是他家。

但耿純先前聽聞第五倫在關中所作爲,知道魏王雖暫時拉攏河北豪姓打擊銅馬,但事後肯定會加以壓制,自家身爲”外戚“,在冀州也頗多姻親,還擱在這阻礙魏王施政,實在不妥。

離開河北,不會影響耿氏富貴,留下來反而會被各路愚蠢的親戚拖累麻煩,還是走爲上策。

南路大軍入駐宋子城後,某位將軍也繞路過來謁見魏王,正是來自漁陽的吳漢。

不過從東路軍趕來聯絡的繡衣都尉張魚,卻早吳漢一步到達宋子。

……

當第五倫問張魚,吳漢如何時,張魚便能搶先給魏王留下印象。

“河間的事,臣與吳漢皆有過錯,臣的錯還更多些,雖是漁陽兵先開釁射箭,部下被迫還擊,但我身爲繡衣都尉,專管敵情,卻連對面究竟是敵是友都沒搞清楚,就任由麾下與之交戰,實在是大過。”

不愧是第五倫帶大的,張魚說話很講究藝術,對容易被認爲是“公報私仇”的河間誤擊友軍事件,哪怕自己稍佔理,也帶過不提,只講了吳漢不肯跟他去拜見東路主帥馬援,而自行其是。

“萬幸,吳漢及漁陽突騎切斷了銅馬東路軍補給,使其內外交困,也算助了馬國尉些許。只是類似的事可一不可再,漁陽突騎雖驍勇,但畢竟是初降的客軍,總得聽大王調遣才行,而吳漢雖有才幹,卻也性情桀驁,不易服人。”

如此一來,好話壞話全說了,暗示吳漢跋扈,第五倫不動聲色,讓張魚下去,召吳漢來見。

吳漢畢竟剛從百里外趕來,風塵僕僕,能明顯看到衣上的冰渣,溼一片幹一片,髒乎乎的,有些地方還在脫甲時扯破了,也顧不上洗沐,一身馬味。

他容貌乍看敦厚,身材不高,與第五倫差不多,二人就算站着也能平視對方。

吳漢稍稍躬身:“臣吳漢,拜見魏王!爲大王賀壽萬歲!”

第五倫親扶起他:“任伯卿常與餘說起,曾在他麾下做亭長的吳子顏,稱你爲奇士,子顏可知餘盼了你多久?”

吳漢道:“請大王先容臣告罪。”

第五倫道:“卿立了大功,何罪之有?”

吳漢再作揖:“前年魏王派人召我過來,當時吳漢行走外地販馬,以至於錯過,後來河北鬧起銅馬,道路斷絕,又聽說大王去了長安,於是沒有南下,此一罪。”

“上個月,沒有大王詔令,漢就自表爲漁陽太守,二罪也。”

“在河間天色大黑,誤擊繡衣都尉,三罪也。”

這哪裡跋扈了?張魚的話,要麼因爲個人好惡有誇大之嫌,要麼就是吳漢看似莽撞,實則心細,會看碟下菜。

但只要對魏王能畢恭畢敬,別說張魚,哪怕吳漢對其他大將鼻孔朝天,都沒問題。

“汝是有過錯。”第五倫似是開玩笑地迴應道:“不過最大的過,在於今日纔來,若是早來兩年,以子顏才幹勇銳,何止於區區二千石?”

“至於河間的誤會,繡衣都尉已與餘解釋過了,張都尉大度,將過錯都攬到了自己頭上,子顏也勿要記在心上,日後可要與他把酒釋怨,相互賠罪纔是。”

第五倫一拍手,讓軍中庖廚上些吃的來,考慮到武人的喜好,都是硬菜:“說完這些‘過’,子顏可要好好與餘講述你的功績,漁陽怎樣舉義,又是如何跨越千里抵達鉅鹿,都要說說!”

然而吳漢卻將殺北漢漁陽太守的功勞歸到蓋延頭上:“蓋延乃是漁陽塞外豪傑,多虧了他伏兵收之,臣才能手擊殺故太守。”

至於漁陽替第五倫傳檄幽州諸郡,眼下已經說得右北平郡派兵南下助陣,進攻廣陽國薊城的事,吳漢則歸功於王樑。

“王樑修書與右北平太守,曉之以理。”

原來王梁書信裡是這樣勸說右北平太守的:“蓋聞上智不處危以僥倖,中智能因危以爲功,下愚安於危以自亡。危亡之至,在人所由,不可不察。”

“如今河北敗亂,四方雲擾,公所聞也。魏王兵強士附,河北歸命,公所見也。劉子輿內背諸姓,外失衆心,公所知也。公今據孤危之城,待滅亡之禍,義無所立,節無所成。不若一同歸魏,轉禍爲禍,免下愚之敗,收中智之功,此計之至者也。”

右北平遂徵突騎千餘,隨蓋延南下擊薊,此事恐怕還會連帶遼西、遼東等郡爭相投魏,無疑是替第五倫“傳檄而定”了。

將一武一文兩個副手,都推薦給魏王后,吳漢最後纔講了自己帶四千騎轉戰千里之事。

吳漢幾場小仗確實打得漂亮,不過第五倫聽張魚說,吳漢一路燒殺搶掠,以戰養戰,如此維持給養。

ωwш▲Tтkд n▲C〇 不過第五倫也沒資格站在道德高地上批判吳漢,一來他沒給吳漢派督軍,二來也沒給人家提供糧食,漁陽騎自帶乾糧入場。

再者,這時代哪有軍紀好的部隊,比爛罷了,魏軍也就那鳥樣,第五倫親自盯着時稍好些,不敢光天化日搶掠,第五倫不看時,各部隊立刻給你秀下限。

就比如,他離開長安幾個月,留守關中的官、兵們,恐怕已經撒歡腐化了罷?去年的腐肯定是白反了。

而河北戰場上,擴軍之後,軍紀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猛然跌落,冒犯里閭、順手牽羊、甚至將百姓說成銅馬打殺,搶走糧食衣物,比比皆是。真要按後世標準嚴肅軍紀,魏軍十萬人裡,起碼要懲罰一半。

第五倫能制止的,只有軍隊公然屠戮罷了,底下的小惡,數都數不清。在人性和時代的慣性面前,第五倫也是螳螂,只能張開臂,能擋點是點,若想往回推一點點,他也需要幾十年時間,需要更多雙臂膀。

兵者兇器,野隼爪利,不但撓獵物,也會啄人,這吳漢是有毛病,只能像熬鷹一樣,慢慢熬唄。

不提這些讓第五倫有心無力的糟心事,二人又議論瞭如今的軍情,吳漢雖然受限於出身,質樸少文采,但仍能用簡單明瞭的語言,點出河北形勢。

“銅馬等賊衆雖多,包圍內七八萬,包圍外,千里之內,各郡散鬥者或有十餘萬。然皆劫掠羣盜,互不統屬,勝不相讓,敗不相救,非有仗節死義者。臣一路南下,皆望風披靡。除了城頭子路外,不足懼也。”

“只要將劉子輿殲滅,連統合羣寇的首腦都沒了,河北流寇將重新變成一盤散沙,可各個擊破。”

聽到這,第五倫基本對吳漢做出了判斷。

“此人勇鷙有智謀。”

勇鷙突出於他敢手刃前郡守,起兵轉戰千里,相比較隔離上谷騎的慢條斯理,漁陽騎表現卓著。

智謀則體現在外表樸厚,實則有點小心機,先告罪再表功,還不忘拉副手一把,看來此人不貪小功。

他貪大功!

第五倫對吳漢比較賞識,暗道:“我麾下勇將,第七彪、鄭統、張宗等,鮮有能及吳漢者。”

這評價頗高,作爲一員勇將已經合格,但能否獨當一面呢?不好妄下判斷,沒帶萬人以上的大部隊作戰前,誰也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

但未來幽州諸郡會拉起來一支騎兵突騎,兵權宜分不宜集,不好再讓耿氏來掌握,吳漢倒是不錯的人選。

於是第五倫給他的犒賞也頗爲豐厚。

河北諸郡,原本皆在劉子輿治下,各爲其主,戰場交兵後,或有改換門庭者,第五倫爲了犒賞公平,以其先後及主動被迫,分爲起義、投誠、投降三種。

吳漢這一類便是起義部隊,將領和軍隊待遇也會最好,因獻地起義之功,一個千戶侯就到手了。

加上幫忙傳檄右北平,千里奔襲,再加數百戶,眼下決戰未打,吳漢還要趕着回部隊,也沒時間搞儀式,第五倫只能口頭許諾,笑問他可有興趣封回老家南陽去?

不過給吳漢安排的軍職,卻是實打實的。

“魏軍依照戰國之制,有軍、師、旅之分,一軍數萬人,由將軍統帥,一師萬餘人,由偏將軍統領。”

這是戰時的部隊編制,驃騎將軍馬援,左丞相、後將軍耿純,前將軍景丹,都帶一軍,數量從兩萬到四萬不等,全看魏王調配,不到萬不得已,第五倫不會越過軍這一級,去給底下的師、旅跨級指揮——打贏了還好,輸了主君還要自己背鍋啊?他就算微操癮犯了,也是管管戰略,給將軍們下令。

但也不能完全兵權下放,第五倫還是會保留一些部隊,不列入軍的正常等級編制序列……

第五倫看出吳漢是個不容易服人聽指揮的,也給他自由發揮,試試成色的機會。

“子顏,汝麾下雖才四千人,但餘給汝萬人編制,也不劃歸驃騎將軍、後將軍麾下,作爲偏將軍,直接隸屬於餘!”

“是爲‘獨立師’!”

當然,派遣一二郎官和繡衣使者跟着獨立師,做魏王的眼睛是少不了的——不算監軍,剛起義的部隊,暫時只觀察不貿然干涉,否則容易被人拿着雞毛當令箭,給你整個大新聞,慢慢收緊整編爲妥。

吳漢對這個結果很滿意,面前的肘子也快吃完了,戰爭不知何時就會打響,準備拜謝告辭回軍中去,第五倫卻又喊住了他。

“將軍的衣裳髒了破了,大軍初來乍到,也找不出像樣的裁縫,餘與子顏身材相差不大,特以錦袍兩套賜之,裹於甲中防箭!”

“只望將軍鮮衣怒馬,爲餘破此殘敵!”

……

“魏王,真英明之主也!”

這是吳漢謝恩離開宋子臣後,回味與魏王見面的感觸。

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臣亦擇君,魏王倫的表現,確實讓吳漢覺得值得效力。

聰明秀出,謂之英,對他的封賞頗爲得當,指點江山起來,英姿勃發。

細查秋毫,謂之明,連他身上衣裳髒破都注意到了,有人情味,令吳漢如沐春風。

但吳漢準備安心打工之餘,對這新老闆也有點小小遺憾。

“只可惜,少了些王霸之氣,不似雄主啊!”

……

PS:第二章在23:00。

第240章 我替你罵了第566章 圍魏救趙第641章 他跑我就追第164章 按下葫蘆浮起瓢第198章 一粒第664章 刺馬第616章 焚書第44章 未曾設想的道路第526章 天命之子第387章 尊王攘夷第47章 兄友弟恭第566章 圍魏救趙第271章 打拳第53章 初雪第147章 要文鬥第233章 肉食者第518章 辯經第406章 隴蜀第546章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219章 百姓無不懷念我大漢第334章 百姓第110章 跟我上第94章 千里馳援第83章 砰!第183章 快把那爐火燒得通紅第208章 換家第200章 奇變偶不變第517章 再見第517章 再見第40章 炭治郎第404章 猛虎出籠第413章 王權沒有永恆第26章 流氓有文化第79章 遇事不決第576章 斷蛇第102章 滅國第185章 納頭便拜第509章 斧頭第47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50章 你爲什麼這麼熟練第628章 喪家之犬第387章 尊王攘夷第163章 散裝大郡第256章 天變第639章 得加錢第173章 路線之爭第281章 不知幾人稱帝第156章 衆籌與分期第550章 我們聯合第165章 只見新人笑第236章 斧鉞!第624章 異端更可恨第230章 傳統藝能第646章 弱水流沙第481章 大公無私第588章 先帝創業未半第387章 尊王攘夷第212章 努力第487章 濁流第63章 士紳的錢如數奉還第263章 家書第689章 祝融第191章 安排上了第594章 我正在城樓觀山景第349章 江東子弟多才俊第130章 過去我沒得選第699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79章 遇事不決第601章 飲馬第56章 天鳳六年第576章 斷蛇第128章 護官符第104章 封王第574章 馬鹿第363章 反了個寂寞第484章 防不勝防啊第273章 棋逢對手第346章 貴賤第258章 飄第134章 卿本佳人第280章 破竹第671章 借荊州第215章 他急了第41章 伯樂一顧第276章 北狩第541章 倫秀(下)第三卷完第32章 馳名雙標第292章 其亡也忽焉第220章 戰神第197章 冀州亂成了一鍋粥第14章 宰天下第580章 午時已到第109章 黃河謠第612章 每與倫反第174章 雙贏第299章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66章 我想了十天十夜第618章 不許秀!第634章 要多想第383章 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