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好人

bookmark

楚漢之際,策士蒯徹勸韓信據齊地,其原話是“參分天下,鼎足而居”。

傳承了老前輩的優良作風,如今同樣沉迷縱橫之道,欲阻止第五倫取天下的方望,又欲達成此形勢。

不過別說是天下,武德二年(公元26年)仲夏,隨着赤眉覆滅,連小小的南陽郡,都已經成“鼎足之勢”了。

魏平南將軍岑彭駐紮在南陽郡首府宛城,對他而言,這座城市有太多回憶與遺憾,岑彭曾作爲新朝將領扼守此地,堅持了半年,最終在外無救援的情況下,嚴尤自殺,岑彭被劉伯升俘虜。

如今岑彭收復了宛城,但與赤眉殘黨的交戰中,城郭燃起了大火,殘敵肅清後,城市幾乎被焚燬,三軍只能移到周邊的豪族莊園居住,這些地方不知換了多少主人,赤眉在南陽執行徹底的打土豪政策,導致昔日遍佈宛城的豪強一朝消失,倒是給岑彭省了許多事。

但宛葉之地的殘破,也使得魏軍無法就地徵糧,每走一步都得靠後方補給,故而岑彭沒有急着進軍,目前只控制了半個南陽郡。

這一日,岑彭正與屬下們站在地圖前,商議兵略。

“成家公孫述覬覦南陽許久,春天時赤眉大潰,公孫便遣偏將軍賈復,出鄖(yún)關,沿武當山北麓行,佔據武當縣,又攻克筑陽縣,與我隔漢水相望。”

“次伯,你與賈復相識否?”

岑彭喚了侍候在旁的一位官吏,卻是陰麗華的兄長陰識,他本是綠漢劉玄的臣子,屬於劉秀兄弟一黨,但在赤眉殺入南陽時,卻選擇北降魏國,投靠了岑彭。

如今一年多過去,陰識因熟悉南陽情形,被岑彭引爲親信,並向皇帝推薦,讓陰識作爲南陽代理郡丞,好招攬南陽豪傑投奔。

陰識應諾:“當初同在劉伯升麾下時,見過一面。”

“聽說這賈復年紀頗小,便通曉《尚書》,新末時繼父職成爲縣吏,前往河東運鹽南返,途中遇到盜賊,同僚皆遁逃,唯獨賈復橫刀留下與賊人纏鬥,一日後竟安然而歸,只說以一敵十,手刃三人,其餘盜賊都逃了,遂得到全縣讚譽。”

“賈復見新莽亂政昏聵,而綠林起於南方,遂聚衆數百響應,自稱將軍,聚集在武當山。後被伯升招攬,又隨舂陵族人劉嘉西入漢中,後來聽聞伯升戰死,心灰意冷,遂與劉嘉一同降了公孫述,成爲蜀將。”

岑彭雖然也是南陽人,但對賈復是隻聞其名,投降劉伯升時,人家也早去西邊了,故未得見:“素聞此人善戰,當真如此?”

陰識道:“伯升說過,賈君文,有折衝千里之威!綠林能輕取漢中,多是他的功勞。”

岑彭只對左右笑道:“難怪自關中有傳言,說連陛下的愛將吳漢,都差點在隴西吃了賈復的虧,蜀軍偏師能從容退走,皆賈復之功也。”

他又感慨:“去年剛在隴地打完仗,又被調到南方,真不知該贊公孫述能用人,還是笑蜀中無將?”

言罷,岑彭又指着南陽南部道:“公孫述去年曾派遣舟師東進,卻被楚黎王秦豐所敗,楚雖小國,卻仍能倔強於荊州,只是忙於提防成家,反被劉秀部將取了荊南長沙。”

但楚國也還以顏色,拿下了江夏郡,如今橫跨長江,坐擁楚地核心區域,也沒錯過赤眉崩潰的風口。

“楚國部將鄧奉,本南陽大姓,如今率部佔據新野以南十縣。”

聽到這,陰識就面露愧色,他也是新野人,岑彭令他去南邊傳檄還鄉的豪強投魏,但就算背靠強盛的魏國,陰識的號召依然沒有鄧奉大,響應者寥寥。

“鄧奉先在南陽名望太大,甚至超過了劉秀兄弟,赤眉入宛之際,人人皆走,唯獨鄧奉執意堅守新野,救下了大多南陽氏族。”陰識忘不了當初衆人在新野分道揚鑣的情形,曾經撐起綠漢政權的南陽豪強,一分爲三,各奔東西。

“鄧奉確實是良將。”岑彭聽說過,鄧奉幾年前在風陵渡對岸“大敗”竇融的故事,雖然魏將喜歡據此來嘲笑竇融不善戰,但也證明鄧奉絕非凡俗。

“但如此良材,就甘心投效於區區楚國?”在岑彭看來,天下形勢已經頗爲明朗,魏佔據半壁山河,吳、蜀次之,至於齊王張步、楚黎王等,不過是夾縫裡生存的小勢力,裝得下鄧奉這尊大將麼?

陰識聽明白了岑彭之意,說道:“鄧奉過去不忠於劉玄,如今想必也不忠於楚黎王,他,只忠於南陽!”

“愛鄉土的好壯士。”

岑彭慨然:“也是巧了,魏皇陛下欲以南陽人治南陽,我奉命鎮守宛城,不也是南陽人麼?次伯與鄧奉、賈復皆有故,還望能去信通洽,勿要斷了昔日情分。”

陰識頓時瞭然,岑彭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將軍,用兵剛柔並濟。

但賈復也就罷了,至於鄧奉,此人可是向陰家求過親的,還在劉秀之先,陰識覺得,他與陰家各爲其主似乎更好些……

別看陰識在岑彭面前頗爲謙遜,甚至有些膽怯,但他對自己家族的未來卻期許得很高,陰氏在新末大亂中失去了太多,使得陰識性情大變,認定只有足夠豐厚的回饋,才能對得起父母宗族的犧牲。

岑彭的目光,落在了地圖上東南方:“駐紮在冥厄三塞的漢軍,仍無西進之勢?”

這是頗爲奇怪的事,冥厄三塞作爲吳漢的西境,也聚集了一大批避赤眉之亂的南陽豪強,按理說,這羣人見赤眉被魏軍打崩,應該歡天喜地還鄉報復纔對,爲何如此剋制?

“怕不是得了劉秀勒令,漢軍不得有一兵一卒越過桐柏山。”

據岑彭所知,漢軍的機動兵力不多,且一分爲二,一半隨劉秀在淮北,另一半隨馮異、鄧禹在荊南。若漢軍忍耐不住,再分兵來爭南陽,就會讓其他戰線更加空虛,反而給了中原魏軍機會。

岑彭對這種態度讚不絕口起來,他作爲長期在外的遊子,很清楚這種感受,南陽人重鄉情,滿目瘡痍的故土、先祖墳冢就在眼前,卻能壓制不動,說明劉秀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

不愧是被魏皇欣賞看中的男人啊!

岑彭記得,當初新朝還沒滅亡時,第五倫遠在魏郡,卻曾幾度來信,希望岑彭設法將劉秀弄到北方卻,只可惜岑彭不及行動,劉秀就跑了。

他又想道:“陛下的對手是劉秀、公孫述,我的對手,則是賈復、鄧奉。”

“我須得上奏皇帝,說明此事,賈復、鄧奉,非得許以二千石、雜號將軍方能招攬,若能成功,不但能不戰而屈人之兵,還可讓魏再獲大將!”

魏國將軍們派系鬥爭已有端倪,唯獨岑彭,全無嫉賢妒能之心,入南陽後,一口氣向第五倫舉薦了大量人才,在爲人處世上,他確實是個好人。

第五倫自也不會虧待這位重點栽培的愛將,讓老實人吃虧,君臣都念茲在茲,岑彭的奏疏才送走沒多久,來自長安的詔令卻先到了!

“先時,奉陛下詔,除驃騎、車騎、衛、前後左右將軍之外,加四徵、四鎮將軍,亦爲重號,四平則爲雜號。”

“詔曰:平林將軍岑彭,自武德元年以來,受任方隅,西御蜀寇於子午,南平赤眉入宛葉,撫寧疆場,有綏御之績,獻俘授馘,勳效顯著。其以彭爲鎮南將軍,都督南陽、汝南諸軍事。南方之事,全付將軍!”

詔令下達,岑彭的親信屬下皆大喜過望,岑彭投效第五倫算晚的,而且往往作爲留守之將,沒趕上什麼大仗,最突出的勝利,還是子午道大捷。

而被第五倫當尖刀使的吳漢,已經是後將軍,跑岑彭前面去了。

如今,岑彭終於熬夠了資歷、軍功,隨着改制,一舉從雜號進入重號將軍,雖然仍是末位,但這也意味着,他有資格開幕,手下人的未來也光明瞭不少。

唯獨陰識,在歡喜之餘,聽出了點不一樣的東西。

“爲何將軍號是鎮南,而非徵南?”

“恐怕不止是激勵岑將軍日後再立大功,還有深意吧……”

一字之差,其意甚明,陰識猜測出了第五倫的用意:

南方,不是未來魏軍主攻方向,南陽汝南一線,暫時沒有大仗可打!

……

“桃子要一個個吃,先東後西,明年要集中力量,解決青州,至於荊州?岑彭守好宛城,慢慢恢復生產,南邊且留着給公孫述和劉秀去爭罷!也省得他們早早聯手,來個連吳抗魏,以兩弱敵一強。”

長安未央宮中,第五倫在對幾位九卿、將軍做未來的戰略說明,又道:

“若馮敬通真能說服公孫述殺方望,非但能去敵一謀主,還能讓隗囂心懷忐忑,今日公孫述能翻臉殺方望,明日,會不會殺他呢?雖然奪了涼州,但隗囂本就不欲爭天下,我與他甚至還有點舊交情,何必非要你死我活呢?”

第五倫也是不要臉,佔盡了便宜,當然這麼說了。

而等今日訓政結束,老太師張湛也會同奉常王隆,以及監察機構丞相司直黃長、御史中丞宣秉,四人神情嚴肅地入內,向第五倫稟報了來自各地彙總後的奏呈。

“陛下,公投結果,出來了!”

這次的假民主,第五倫只選了有條件組織老百姓投瓦的幾處地方,除了魏軍和赤眉俘虜外,還有長安、洛陽、右扶風武功縣、魏郡元城縣幾處,其中武功、元城分別是王莽封地、祖地,相當於第五倫放水,以堵天下之口——若連這兩處的民衆都希望王莽死,那真是老天都救不活。

從三月到五月,一共近百萬人蔘與了投瓦——紙面上的數字,真實的“選票”,恐怕一半都不到,有個三分之一就不錯了。

當然,報上來時,卻是足人足數。

結果是,也只有赤眉軍中一部分念着他是“田翁”時的好處,其餘人都希望王莽去死,於是投瓦時扔向左邊的數量,高達九成五!

作爲監察機構,丞相司直黃長信誓旦旦地保證,投瓦過程公平公正公開,絕無一點官吏、軍隊逼迫百姓投王莽死的情況。

倒是正人君子的御史中丞宣秉表示,一些地方存在民衆隨大流,亦或是人數不足,湊不齊半數,里正、宗族便代投,事後隨便多報幾百上千姓名的情況……

但這些瑕疵,卻被奉常王隆認爲是“無傷大雅”。

第五倫倒是無所謂,假民主嘛,意思一下,做個樣子就行了。

他看完這些數目後,只仰天而嘆。

“民心如此。”

“天意如此!”

王隆、黃長皆下拜頌揚:“陛下當代天行罰,誅一夫莽!”

二人心中是高興的,如此一來,第五倫綁架了輿論,就徹底解決了處死舊主的麻煩尷尬,完完全全代表天意民心,不必落世人口實。

宣秉默然不言,但也覺得王莽該死。

倒是太師張湛心存不忍,他是前朝舊臣,王莽改制的積極參與者,知道王莽的“初衷”不壞,雖然如今是魏朝元老,但張湛仍對老皇帝,存有一點憐憫。

加上他與第五倫關係不同一般,曾經是舉主,如今又貴爲太師,便咬咬牙,提議道:

“陛下。”

“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詬天侮鬼,淫亂極暴,當時民不聊生,皆言:‘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

“然而縱桀有大惡如此,成湯革命後,卻只是放逐夏桀於南巢,留下了千古美名。”

話到這裡,其意甚明,一時間王隆瞥眼,黃長側目,宣秉也凝神細聽。

而第五倫,已經收斂了神情,看不出喜怒。

做了一輩子老好人的張湛看向第五倫,滿懷期盼地說道:“如今,王莽之惡雖與桀紂等同,但陛下之仁慈,卻遠甚於湯武。”

“公審已罷,王莽禍亂天下確鑿無誤,殺之合乎公理人心。但若陛下效仿前世,特赦王莽,只罷爲庶民,流放遠方,如此既應了天意民心,又彰顯仁德,更讓王莽留其垂垂性命,在餘生數年悔過前罪,在臣看來,這纔是對王莽的最重懲處!”

第15章 雲臺二十八第572章 死地第475章 鉤直餌鹹第355章 舅慈甥孝第199章 害羣之馬第110章 跟我上第369章 我中了!第125章 五殺!第275章 天無二日第442章 先王不足法第126章 南下第509章 斧頭第425章 獨立第470章 周率第306章 高屋建瓴第561章 武安第141章 三窟第20章 別看今日跳得歡第570章 我全都要第566章 圍魏救趙第415章 想桃吃第148章 搭班子第528章 看好了,我只示範一次第303章 摸尾第235章 莫須有第223章 打得贏就打第237章 革命第44章 未曾設想的道路第334章 百姓第297章 第五漢第262章 點擊就送第76章 巨無霸第666章 報答第434章 國野第619章 大可不必第233章 肉食者第516章 野獸第461章 何時縛住蒼龍?第346章 貴賤第426章 就算是五萬頭豬第405章 公孫帝第538章 王莽之死第425章 獨立第255章 疾風第597章 同室操戈第525章 畫圓第45章 諸君!第495章 陽謀第220章 戰神第692章 雙管第554章 荊襄第56章 天鳳六年第581章 騎步第156章 衆籌與分期第119章 莫欺少年窮第529章 細線第433章 學會了哥的運營第366章 朝爲田舍郎第184章 垂死病中驚坐起第449章 中心開花第420章 北道主人第411章 真龍不怕火第243章 好日子第317章 懷哉第569章 手抖第661章 漢中第517章 再見第347章 衝就完事了第345章 突騎第55章 山高水長第536章 好人第329章 無題第400章 東頭一個漢第400章 東頭一個漢第586章 堅定守住,就有辦法第230章 傳統藝能第554章 荊襄第38章 年輕人不講仁德第583章 青州刺史第383章 長城第109章 黃河謠第349章 江東子弟多才俊第424章 君王死社稷!第588章 先帝創業未半第87章 假摔第468章 祁山第267章 我爲王第552章 朝辭白帝彩雲間第126章 南下第285章 王侯將相第409章 幷州兵騎第158章 地皇三年第347章 衝就完事了第53章 初雪第432章 開掛第410章 河北之役第343章 六郡皆良家第366章 朝爲田舍郎第429章 新年快樂第104章 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