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暴力

bookmark

第五倫走入王莽所居的宮室中時,看到老頭子正坐在蒲席上打瞌睡,頭往下垂,呼吸輕輕拂動白鬚,這輕微的動作,讓人不至於以爲他死了,而手邊則是一摞摞以《過新》爲名,抨擊莽朝的文章。

奉命在此的侍郎朱弟稟報:“陛下,王翁最初見到這些文章,勃然大怒,揉成一團扔了,但後來又撿了回來,時而痛罵考生文筆不精,胡言亂語,時而又緘默不言,半響無對……”

第五倫頷首,示意隨從們安靜,又讓朱弟退下,他自坐在王莽對面,今日是夏至日,天氣頗爲悶熱,天上聚集着大團烏雲,長安已旱多日,人們就期盼這久違的雨水降臨。

直到一聲悶雷在天邊響起,纔將王莽驚醒,一睜眼看到對面坐着第五倫,頓時嚇了一跳,理了理鬍鬚,又看到被風吹得滿屋子都是的紙張,氣氛有些尷尬。

“無妨,這些只是副本。”

第五倫笑道:“王翁,這幾日,諸生的文章看得如何?”

王莽在此形同被囚禁,女兒王嬿也只來過一次,百無聊賴之際,這些文章,是他了解外面情況的唯一渠道,可每每忍不住一觀,又氣得徹夜難眠。

參加文官考試的諸生年紀不算大,多是白身,對如何做官治民感觸不深,對新朝的抨擊,或站在自身立場,闡述那些年所遭苦楚離亂,亦或是用書生的視角來加以指責。

所以面對第五倫的詢問,王莽只一副嗤之以鼻的模樣:“一羣黃口孺子,懂什麼?”

但連王莽也不得不承認,單個的文章或許偏頗,將它們統籌起來,卻是一份控訴新朝惡政的文集。從貨幣到五均六筦、乃至於王莽對外擴張宣戰、縱容黃河氾濫而不治、朝政軍務所用非人等事,基本都被士子們加以總結。更有人直指均田、廢奴。

“我最喜歡這篇。”

第五倫彈着一份道:“直接指向復古,認爲王翁凡事都要從典籍裡搜尋例證,乃是按圖索驥,將所謂三代之名號制度,套用於今世,最後使得國策懸浮,不合實際。”

王莽緘默不語,換了還做皇帝時,他是萬萬聽不進去這話的,可今日經過大起大落,又在民間走了一遭,他知道文中所言無誤,心裡認同了,只是口頭不肯接受,不願讓第五倫如願罷了。

豈料第五倫卻道:“這些文章,將能想到的地方都說盡了,但都只看到了表象,不見根本,最重要的緣由,卻無人看透,或者說,無人敢道明。”

“那便是,王翁取代漢室,代得不夠乾淨!”

王莽愕然,卻聽第五倫道:“自唐虞夏商周秦漢至今,除卻秦一統天下較爲特殊外,但凡改朝換代,無非兩種。”

“一是所謂禪讓,僅存於堯舜禹,在那之後,間或有諸侯嘗試,但都無果而終,唯獨王翁身體力行,竟還僥倖成功了。”

“其次是革命,始於商湯,湯武革命,暴力推翻前朝。”

王莽已經被第五倫所說的話吸引住了,這是從未有人提及的角度:“王翁效法古人,以禪讓取代漢家,倒是少了太多流血,但麻煩之處在於,接受前朝皇位天命的同時,也將過去的官吏、朝廷、軍隊、天下弊病一併繼承。”

第五倫一項項與他細數:“土地兼併、奴婢買賣自不必言,結果是編戶齊民越來越少,收得賦稅田租也越來越低,朝廷缺財,卻又驕奢淫逸慣了,遂無錢糧維護河堤,以至於天下諸事日益敗壞。王翁當政後,第一件事就是開財源,只是走了歪路,使得財政更加敗壞。”

“冗官亦是大問題,漢兩百年來,留下列侯數百,朝野官吏越來越多。據少府宋弘說,漢宣以來,百姓賦斂,一歲得四十餘萬萬錢,吏俸用其半,可到了漢平帝時,天下人口大增,可賦斂卻不增反減,因爲人口控制在豪強手中,官俸卻快超過賦斂了。新室削減吏俸,甚至數年不發,便源於此。”

“而漢末時,兵卒亦已爛透,漢成帝時,潁川鐵官舉事,最初只有一百八十人,竟能奪取武庫兵器,誅殺官府長吏,前後經歷九郡,官軍不能制,朝廷驚懼,借用地方豪強族兵方纔平息。到了新朝,雖然換了旗號,但將吏、兵卒不換,軍中空餉糜爛依舊,用彼輩出徵西域、匈奴,焉能不敗?”

“總之,朝野與地方關係盤根錯節,國政難以推行,容易下達的,皆是給郡縣改名等不傷及豪強利益之事,到頭來,改制越改越亂。”

第五倫攤手道:“這天下,就像一棟爛透的高樓,王翁全盤繼承,就算在外頭抹上新漆,然實質上仍是舊邦,難挽傾覆。又像一個已病入膏肓之人,身體無處不是大病,就算是名醫,也難令其痊癒,更何況……”

接下來的話就不好聽了,第五倫笑道:“王翁本是一個眼高手低的庸醫,沒有本事,只有一片‘好心’。汝看得出病症何在,開的藥卻大多錯了。”

“就算偶有藥方對味的,可上面的藥材卻世間難尋,甚至被底下官吏將黃芪換成何首烏,強餵給州郡百姓,非但無益,反而有劇毒!天下膏肓病體受此折磨,自然更加惡化,離死不遠了。”

第五倫道:“故而,對老邁蹣跚的漢家,禪讓絕不可取,只有效法湯武革命!將腐朽樓廈推倒,才能重建乾坤!”

“既然王翁不革漢家的命。”

“那就只能由我,來革新室之命了!”

第五倫說到快意處,也不管王莽已臉色鐵青,竟以掌爲刀,對着空氣劈斬起來。

“藉口大魏草創,前朝的官,有罪的殺掉抄家,無罪但無能的也撤掉,不瞞王翁,新朝時長安城領俸祿的大小官吏近萬人,如今被我裁至只有千餘。若還是以五銖錢計,支出俸祿減少何止十萬萬!”

漢、新的關係、人脈,與大魏有何干系?裁撤的人,該當兵當兵,該做民做民,第五倫以工代賑修復關中水利,急需勞動力。

“兵卒亦然,豬突豨勇雖脫胎於新軍,但卻由我改造過,昔日種種弊病雖仍有殘餘,但畢竟開創沒幾年,將帥皆起於行伍,不敢說天下強軍,但對付新軍、綠林、赤眉足矣。”

最關鍵的是土地,第五倫尋找各種藉口,利用改朝換代的亂世,收繳了一大批豪強田土,擴大了財源,王莽西入長安時已在渭水兩岸見到。

言罷,第五倫嗟嘆:“可惜,沒人能如此寫。”

“不然,縱其他考試皆交了白卷,就憑此文,也足以定個甲榜第一!”

卻又看向王莽:“王翁,我這文章答卷,寫得如何?”

王莽下意識地還是罵:“小兒曹,狂……狂悖。”

但心裡卻不得不承認,第五倫看得真是明明白白,自己沒看錯他,卻又用錯了他——第五倫連禪讓都不屑,更別說救亡了。

王莽也問出了自己的問題:“第五倫,汝究竟是在何時,生出了效仿湯武革命之心?”

是奉命入朝,得到他夢寐以求的兵權時。

是入主魏郡,成爲封疆大吏時。

亦或是初次參軍,開赴塞外時?

不,可能更早。

王莽恍然:“莫非是揚子云逝世時,汝便已心存恨意?決意覆滅新室了?”

第五倫與王莽對視,搖搖頭:“不。”

“我決意推翻新室,是在十年前,那時我拒絕入太學,三辭三讓,除了藉此邀名養望外,便是看出,新室不可救藥!”

“十年前,天鳳四年?”

這意味着,從一開始,第五倫在自己面前皆是裝模作樣,面帶笑意,滿口忠誠,實則早存傾覆之心。

又一陣炸雷響起,閃電映照着王莽臉上的震驚,他只長唏噓,指着面前之人,不知是贊是罵:“第五伯魚,汝真乃奸梟之傑也。”

第五倫權當這是誇獎了:“王翁也領悟到禪讓之弊了罷?這纔有後來投身赤眉之舉,果然,還是湯武革命好啊,推翻一切再重建,才更有成效!”

說話間,外頭積蓄已久的大雨終於落下,砸得瓦片啪嗒作響。

第五倫站起身,站在殿門口,張開雙臂擁抱外面的疾風暴雨,擁抱他用鮮血和背叛換來的新局面。

“如今,非但衆士子過新之論如出一轍,皆言新朝活該滅亡。”

“連天下百姓,也紛紛投瓦於左,希望我代表天意民心,誅殺一夫!”

第五倫從廊邊走回來,喚來朱弟,令他向王莽展示了公投的結果:“古人有句話,叫衆心成城,衆口鑠金。”

“意思是輿情強大,連真金都能熔化。”

“更何況是王翁呢?”

王莽默默看着那一份份代表各投瓦點民意的“萬民書”,上面的許多名字,似乎在他禪讓前,四十八萬份勸進書裡也出現過,民心確實像海水,翻來覆去。

若沒有與第五倫今日對話,王莽還能強辯一句“三人成虎罷了”。

但眼下,王莽只將手中紙牘一扔,閉目道:

“人固有一死,予壽不超過七十三,今年已七十二,多一年少一年,又有何區別?”

但過去,他是想要“殉道”,而現在,卻變成“一死以謝天下”了。王莽心裡承認,自己太多錯誤,不論初衷如何,結果卻是天下大亂,百姓死亡上百萬,上千萬人爲代價。

“但也有人不願王翁死,竟以商湯放逐夏桀之事來勸我。”

第五倫與王莽說起張湛替他求情之事,王莽只感慨,張湛確實是個老好人。

“我則賜了張子孝一篇《仲虺之誥》。”

聽聞此言,王莽一愣後,頓時就明白了,只冷笑:“第五孺子,近年經術學得不錯。”

那篇仲虺之誥,乃是在成湯放逐夏桀後,覺得以臣放君心有慚愧,怕落後世口實,於是仲虺就說了一番話。表示成湯伐桀,來自規正夏禹之制,來自天命,來自百姓心願,合情合理,一舉爲成湯解決了事業合法性的問題,也爲“湯武革命”這種改朝換代模式,定下了理論:順天應人,即可誅伐!

六百年後,周武王既是以此爲憑,推翻了商朝,砍了帝辛的腦袋。

“但張湛還是不明白。”第五倫對這位張太師頗爲失望,果然作爲裝裱還行,做大事,還是算了。

“他以爲,我之所以遲遲不殺王翁,是想像漢新禪讓那般,雅緻而從容不迫,做出文質彬彬、溫良恭儉讓的模樣來。”

“張湛錯了。”

第五倫憑欄望雨:“在我看來,商湯革夏命,遠不如周武革商命,革鼎之事,順天應民足矣,大不需請客吃飯、不需做文章、不必繪畫繡花。”

“需要的只有一件事。”

第五倫看着驟雨砸到地面:“暴烈!與推翻的前朝,要割得乾淨!將一些冗官朽木皆斬去,如此方能輕身上路,重起爐竈,燒出一個新局面。”

尤其是,當第五倫決定,要繼承王翁部分夙願,在均田、廢奴、制幣、官營鹽鐵山海等事上,重新撿起來時。

就得更加決絕,切割得,更加乾淨!

“令士人、百姓參與,確實是爲了展現順天應人,但同時,也是知輿情、表決心。”

“九州淪亡至此,雖非王翁一人之過,但天下人已將這些年的苦楚,集中到了王翁一個人的身上。”

“這是自然,記住一個人,當然要比細細剖析內裡緣由要容易。”

“王翁若能善終,則世人恨意之結難解,甚至會恨屋及烏,將留了王翁性命的我也恨上了。”

“只有王翁死去,才能消解衆人憤恨,讓新室之弊,成爲過去,讓世事翻篇。”

“故倫今日來此,只爲一事。”

背對着瓢潑大雨,第五倫朝王莽拱手,那語氣,彷彿只是請他去遠方做客。

“請王翁,赴死!”

第72章 批判的武器(求首訂!)第117章 打雁第367章 小鎮做題家第427章 瓦玉第101章 開局一張嘴第363章 反了個寂寞第102章 滅國第150章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第59章 爾來三萬六千歲第97章 大意了第336章 千萬人之心第664章 刺馬第437章 五頭鮑第301章 退婚第490章 禹跡第149章 槍桿筆桿第563章 惡手第684章 雌雄第493章 預判第72章 批判的武器(求首訂!)第16章 死狗第612章 每與倫反第409章 幷州兵騎第303章 摸尾第216章 天命!第687章 流星第380章 軍糧第305章 橫跳第363章 反了個寂寞第253章 隕石第408章 怒髮衝冠第677章 後翼棄兵第97章 大意了第196章 攘外安內第41章 伯樂一顧第254章 大預言術第6章 什麼決定腦袋第306章 高屋建瓴第398章 平林第582章 猛如虎第347章 衝就完事了第133章 蜂蠆之毒第390章 再造共和第532章 氣得渾身發抖第652章 漢奸第226章 自撰一良方第367章 小鎮做題家第205章 冰凍三尺第304章 五等第633章 從實力的地位出發第619章 大可不必第504章 飛天第459章 體面第473章 如飛蛾之赴火第18章 公元一世紀什麼最重要?第136章 彩禮能少點不第179章 爲何而戰第641章 他跑我就追第303章 摸尾第126章 南下第47章 兄友弟恭第316章 柱天第200章 奇變偶不變第207章 紅白黃第248章 讓我很爲難啊第484章 防不勝防啊第222章 左隊後隊第410章 河北之役第638章 精銳第667章 蜀中無大將第447章 六盤山上高峰第134章 卿本佳人第361章 採風第541章 倫秀(下)第三卷完第37章 你信麼第490章 禹跡第438章 涼州大馬第99章 訓練有素的醫生第194章 凜凜人如在第684章 雌雄第288章 西望王師第428章 譬如朝露第628章 喪家之犬第447章 六盤山上高峰第560章 鷹梟第386章 亡國第674章 虎牙第348章 關門大吉第575章 繩結第391章 推心置腹第52章 左手畫圓第131章 如玉第308章 只有新軍在捱揍第179章 爲何而戰第272章 周公吐哺第367章 小鎮做題家第43章 酒酣胸膽尚開張第194章 凜凜人如在第668章 賈復第135章 你這個朋友我交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