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章 事物的兩面性(上)

第1021章 事物的兩面性(上)

殺,是整件事情裡最簡單的一件事,毫無技術含量。

夏至剛過,蘇北各官員的奏摺和秘密奏摺就都已經到了皇帝的面前,還有那份牽扯了八百多條人命的《淮安劣紳錄》。

皇帝只隨便翻了翻那冊《淮安劣紳錄》,周圍又沒有大臣,他連假裝憤怒一下的情緒都沒做。

只掃了兩眼,便把這冊牽扯了八百多條人命,而且還不是一般的人命、而是鄉紳人命的文冊扔到了一邊。

花了大約半分鐘看了看這本大約20萬字的劣紳錄,花了三十分鐘看了看一同遞上來的大約1萬字的預計抄沒官田畝冊。

然後,在今天就寢之前,皇帝就一直在看劉鈺一併奉上來的《奏請鹽區墾荒疏》。

這份奏疏,一共兩份。

一份是可以拿到外面、拿到朝堂的。

另一份,是內部版本,是不能拿到朝堂上去看的。

這些年,劉鈺已經很少再上這種正兒八經的奏疏了,皇帝只讀了幾頁,便找到了那種久違的“正經”的感覺。

藉着明亮的天保府那邊獻上來的、純粹是手工搓出來只能作爲貢品的煤油燈,閱讀着這本圖文並茂的正經的《奏請鹽區墾荒疏》。

臣鈺言:

江北范公堤,唐宋以前,悉爲滄海。

自宋而後,黃河奪淮,泥沙淤墊,海岸東遷。范公堤者,宋時海岸線也。

滄海桑田之地,北自灌河陳家港起,南至南通州呂四港,西以范公堤爲界,東至於海,合攏面積四萬五千平方里,約合畝數一千六百五十四萬畝。

詳見圖甲。

淤積之初,土皆鹽滷,寸草不生,但利於鹽,遂有淮南鹽業之利。

然隨雨水沖刷、黃淮水淡,海氣日退、鹽滷日素。

是以,淮南爲鹽場,僅從自然條件來說,不如淮北遠甚。

自然之外,另有傳統。

因前朝制度,本朝承之,兩淮多以煮鹽之法。所爲者何,以臣之見,初期是前朝洪武年間休養生息、人口稀少之不得已之策;然至以後,曬鹽之法日興,卻因鹽戶煮鹽比曬鹽方便控制,是以因襲之。

若煮鹽之法不變,選鹽不不能墾、選墾則不能鹽。

墾荒之前,要先由陛下聖裁淮南日後的定位是產鹽,還是產糧,然後才能定墾荒之法。

是以,臣先論淮南興鹽之弊。

其共有三。

其一:淮南取滷之法,太舊。

煮鹽之前,需要先提滷。

然而提滷,又不是直接取海水,因爲煮鹽要用柴、草,海邊缺乏,運輸不易,是以只能就近選擇柴草多處。且因黃淮長江入海,淮南海水寡淡,非比別處。

淮南取滷,所用之法,爲宋之“攤灰淋滷法”,是要在土地上取滷的。

其法如下:

選擇天晴的時候,挖掘一處鹽鹼地。然後夯實地基,晴天暴曬,通過水氣升騰,使得下面的鹽分上升到夯實的地表。

然後,取草木灰,均勻地攤撒在地標,利用草木灰,吸附其中的鹽分。

待吸附的差不多了,往裡面灌水。

再投入石蓮子,依靠浮力,確定含鹽量是否夠高、是否值得煮。

若值得煮,則將這些含鹽的草灰水,才能算是鹽滷。

陛下恕臣之粗鄙,若在那些能夠曬鹽的地方,單單此淋滷之法,便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平白增加了許多成本。

而此淋滷法,又需大量的草灰。

草灰,是草燒出來的。

所以,又需要大量的草地。

割草、曬草、燒灰、攤灰、引滷,皆費。

此其一弊也。

其二:淮南煮鹽之法,太舊。

長蘆、營口、福建、臺灣等地,皆用曬鹽之法。

蓋因非鹽稅重地,朝廷監管無力,是以開花結果。非前朝不想管,實無力管也。

而淮南地,因爲朝廷要控制鹽稅,鹽政官員有都是不學無術、因循守舊之輩,是以根本不知如何管曬鹽法、也不知如何在曬鹽法的基礎上收稅,因此一直不準用曬鹽法。

而這就導致,淮南要把好容易用草木灰提出來的滷變成鹽,還得經過一道煮的工序。

煮……既然范公堤以東都是宋後才衝出來的,又怎麼可能有淺層的煤礦呢?

是以,既要煮鹽,又沒有煤,必要用草木。

煮鹽,這又需要大量的草場、林場。

且不提能長樹長草的地方,基本上就可以墾荒,只說淋滷、煮鹽兩道工序,皆需要大量的草木,這使得淮南鹽的成本極高。

此其弊二也。

其三:淮南鹽,生產成本高、運輸成本也高。

自前朝起,川鹽侵楚、閩粵入江西,便是難解決之事,本朝尤甚。

何以?

自淮南去漢口,一路皆爲逆水行舟,如何比得上夔州鹽順水而下?

淮南尚用煮鹽法,福建等地皆已用曬鹽法,生產成本,如何能比?

運輸成本也高、生產成本也高,如此一來,官鹽價格就算沒有那些鹽商之弊,損公肥私之舉,又如何爭得過閩鹽、川鹽?

官鹽日貴,而私鹽日多,本朝人口增加一倍有餘,兩淮鹽稅卻不加增,皆在此也。

陛下亦知英圭黎茶稅之事,於此同理。

由此三弊,臣以爲,淮南當廢鹽興墾。

廢淮南鹽之事,又可細分爲三個方向。

總體而言,要有別處的官鹽,補足淮南鹽的市場。

川鹽開發,所補者,湘楚也。

一者,本朝因鑄錢、運鉛之故,長江航路已經熟悉,雖然現在沉沒率有百分之十,但陛下聖明,當知這百分之十的沉沒的運銅船,其實至少一大半都是假裝沉沒然後把銅私賣了的。

二者,西北戰爭結束,陝西商賈財力豐厚,正可開發川鹽,而使川南爲鎮統西南之橋頭堡。

臣所保者,三年之內,川鹽必可補足湘楚所需。

這是第一個方向。

第二個方向,便是淮北,尤其是海州鹽業。

淮南、淮北之別,於鹽一事,淮北無論是降水量還是氣候條件,都比淮南適合用曬鹽法。

曬鹽法的好處,臣已多次言及,此不細說。

此番鹽政改革,以淮北爲始,而其終者,在於淮南。

第三個方向,便是閩、粵之言,此事可與第二個方向同說。

即:以淮北、閩粵之鹽,補足除了湘楚之外的淮南鹽市場。

兩淮江南各地,陛下聖明仁德、雄闊天下,遂廢運河之弊、興海運之利,海運既興,江南市場也不必擔心海州的鹽運不過去,完全可以補足淮南鹽空缺的市場。

此事不可徐徐圖之,當應在五年之內解決。

即:五年之內,由川鹽、淮北鹽、閩粵鹽,在保證產量充足、民衆不缺、官鹽銷售比之前更多的前提下,全面取代淮南鹽的市場。

川鹽之事不提。

淮北鹽政,臣以爲也不應只以“改引爲票”爲目的,而是應以全面取代淮南鹽業爲目的,改引爲票,只是手段,不應是目的。

此事,當可分爲三步走。

第一步,改引爲票,此不必多言。

第二步,籌辦淮北鹽業總公司。

在海州,利用海州地區的海滷濃烈、日照充足之優勢,臣可保票,三年之內,淮北鹽產量即可完全保證淮南鹽退場、長蘆走私鹽退場後的百姓之所需。

以五年爲期。

首年,也就是今年。

改淮北鹽票法,在漢口等地,狙擊淮南鹽商的反撲,摧毀他們的資本。

同時,吸納投資,開辦淮北鹽業總公司,利用氣候優勢,在海州普及曬鹽法,提升鹽產量。

明年,也就是惟新二年。

藉助長蘆走私鹽被打擊造成的官鹽銷量大增的事實,打壓朝中反對鹽改者的聲音。

同時如果淮南鹽商在漢口與朝廷的官鹽打擂臺,則明年其財力必然衰弱,無力抵抗。

藉此,要求湘楚鹽市場,歸於淮北。

淮北鹽場大力發展,補足湘楚鹽市場的空缺。

之後數年,或三、或五。

川南鹽產量已經足夠供應湘楚市場,則將淮北市場的鹽退出湘楚,用於取代剩餘的淮南鹽市場。

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官運商銷、化梟爲商。

如在漢口,承辦官鹽銷售的,都是湘楚商人。

因爲是官運,所以他們不需要考慮到底是川鹽還是淮南鹽亦或者是淮北鹽。

對銷售端並無影響。

銷售端無影響,則對百姓就無影響。

這樣,朝廷即可計劃性地控制淮北、川南的鹽產量,在川南鹽可以供給湘楚市場所需的時候,就將淮北鹽撤出。

而淮北鹽的產量,因爲湘楚市場之所需,也已經發展起來,足夠全面取代淮南的鹽市場。

如此,三五年之後,朝廷即可全面廢止淮南鹽。

又因爲官運商銷的特點,使得百姓、商賈,都無法感覺到鹽業改革的動盪。

其中關鍵點,就在於湘楚這個市場,作爲緩衝和蓄水池。

惟新二年,湘楚市場,是爲了提振淮北曬鹽總公司的鹽產量,保證資本有利可圖,擴大生產。

惟新三五年,湘楚市場依舊是個緩衝,將已經發展起來的川鹽引入,在淮北曬鹽的產量已經藉由此緩衝市場提振的情況下,全面入侵淮南鹽的最後市場。

而淮南鹽,無論成本還是質量,都不能和淮北鹽相比,且經過之前對鹽商資本的狙擊,其已無力,必敗。

若陛下定此鹽政大改之策,墾荒之業,則可大興。

賢哲言:辯證地去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好事可以變壞事,壞事也可以變好事。

我們必須學會全面地看問題,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

在一定的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老子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即此理也。

爲人者,當全面地看事物,找出其中的規律並加以利用,將壞事變成好事。

是以,臣又言:淮南興鹽之弊,即爲興墾之利。

同爲淮南,鹽則弊、墾則利,此即事物的兩面性。

一百二十八歲生日快樂!

(本章完)

第813章 大順不再是個背景板了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373章 強盜邏輯第566章 領海和內海第635章 集齊七美德的劉鈺第146章 我把我寫給你看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917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一)第1295章 死與復仇(十六)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704章 海戰(二)第1499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七)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1252章 復辟的代價(中)第1193章 皇帝第477章 四凶第194章 卸力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215章 海軍部第111章 廷議菜市場第1217章 輪臺之思(四)第755章 表演戰(五)第734章 咱們(上)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946章 旗手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434章 噁心的戰術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11章 生活和信仰第781章 談定第238章 敲定第695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上)第943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上)第496章 高規格的宴會第242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中)第708章 海戰(六)第1177章 啓蒙躍進年(下)第177章 機遇期第1027章 割裂(五)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1099章 工業革命(十二)第1119章 最終困境第714章 歸義軍(上)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539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上)第906章 南洋大開發(一)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1390章 凡爾賽和約(十七)第55章 說服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416章 和談無膽 戰勝無望第423章 勸說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275章 明知故問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930章 覺醒(二)第286章 等天災 等人亂第557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三)第145章 臨行瑣事第1162章 備戰(一)第1494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二)第22章 被賣了幫着數錢第94章 八股策論實學和沒錢第740章 巴達維亞新政(一)第1420章 事已畢(上)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1110章 上國心態(四)第739章 恩不能久第832章 中荷友誼(上)第915章 南洋大開發(十)第969章 舊怨第771章 難以觸摸第1288章 死與復仇(九)第521章 離開體系只是普通人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第348章 怕疼第948章 歐洲貿易區(中)第1084章 破立之困(一)第449章 提條件,不談判第1391章 凡爾賽和約(十八)第967章 轉正第1509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七)第283章 想幹實事的官僚也有不少第750章 臥榻之側(下)第997章 量身定製第948章 歐洲貿易區(中)第1089章 工業革命(二)第981章 決勝千里之外(四)第95章 任俠士第328章 問罪第846章 雙贏(上)第355章 對罵第789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六)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849章 威望(下)第988章 拍馬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