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0章 “帝”(二)

第1450章 “帝”(二)

小農是大順的地基。

只要地基不塌,柱子斷了可以換、牆石碎了可以塗泥。

而若是地基塌了,整個大廈連同裡面的椅子,都會崩解。

平日裡地基可以踩在腳下,不如柱子上的蟠龍高雅、亦不如房頂屋檐的勾心鬥角、更不如窗櫺需要時時擦拭。

但是,地基一動,地動山搖。

這一點,大順朝廷可謂是一清二楚。因爲,大順李家之前就是從上一個地基的裂縫震盪中爬出來的。

只不過,伴隨着小冰期結束、伴隨着美洲作物傳入、以及北方邊疆的逐漸穩定,這個地基已經越來越不穩了。

故而,皇帝也需要時不時填一下地基、修一下地基、整理一下地基。

這,就需要錢、糧、物資。

包括賑濟、贖買、退田、減勞役、修黃河、修道路方便運糧等等,這都算是“修復不斷破損的地基、多續幾年”的操作。

用老馬的話講:在小農經濟廣泛的農業國、資產階級還是個殘廢不足以統治、工人還未有足夠的力量登上舞臺、手工業者小市民小資產者自己也無甚太強力量、舊貴族實力亦不足的帝國裡——皇帝扮演一切階級的家長似的恩人。但是,他要是不從一個階級取得些什麼,就不能給另一個階級一些什麼。

現在,大順的這些舊的、新的、最新出現的不同的階級,都有自己的訴求。

工商業,希望像強有力的政府下像溫室中的花卉一樣繁榮,他們需求穩定、對外擴張。

以及,如有可能,希望朝廷能夠開放內部市場,而不是逼着他們只能在海外幹。

既然說,皇帝想要皇帝扮演一切階級的家長似的恩人。但同時,是不從一個階級取得些什麼,就不能給另一個階級一些什麼。

那麼,對於工商業的訴求,皇帝肯定是不能全都滿足的。

只能滿足一半。

比如穩定、擴張、保護。

但是,對於另一半,比如開放內部市場,放開內部關口稅,讓更多的商品沿着長江、官道、運河等,衝擊那些內地小農,這個皇帝肯定是不會答應的。

尤其是在太子於湖北的激進工商業政策玩砸了之後,更是如此。

於是,這就不免說,“想要扮演一切階級的家長似的恩人的結果,就是哪個階級都覺得不滿”。

只不過,暫時這種不滿,尤其是新興階層的不滿,還是可以壓住的。

壓的手段,就是之前的對外擴張,拿下了廣袤的殖民地、勢力範圍、和世界市場。

這也就是,大順工商業產值能夠繼續持續增加、而使得這一套東西不至於暫時崩解的原因。

顯然,印度、南洋、非洲貿易、歐洲貿易,以及周邊的朝鮮、日本等,足夠大順保持一套極高速度的工業發展。

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蒸汽機時代,這一大片殖民地和勢力範圍,至少能夠支撐500萬人的非農業的工廠產業人口。

雖然說,這個數量,相對於被皇帝的內外分治手段視之爲外的山東、江蘇、東北等地的至少七八千萬人口而言也不算太多。

但是,這也說明,按照歷史經驗,尤其是英國作爲日不落但還沒打鴉片戰爭前——即不考慮東亞市場——的歷史經驗。

大順距離發展到“必須要更多市場”的地步,還有極大的空間。

這個極大的空間,保證大順每年的工業產值保持一個爆發增長的速度,增長個十幾年、二十年,大抵也是沒啥問題的。

由此,可知這一套東西的兩個限制:貴金屬、產業發展速度,至少都在二十年內問題不大。

那麼,這就是一個理論上可行的方案。

至於說,大順朝廷到底有沒有能力,保證大量的貴金屬可能會在十年之內——包括北美西海岸金銀礦和澳洲金礦,畢竟,舊金山之前,肯定有個新金山,而舊金山之所以舊,因爲新金山是墨爾本——瘋狂涌入國內的前提下,保證物價穩定、貨幣改革成功、熱錢不會往土地上流、大量的貨幣不會飛到內地去囤地開當鋪……

這不是理論問題。

這是能力問題。

能不能做到,那又是另一回事。

不管怎麼說,這是一部險棋。

錢,即便是貴金屬,固然說越多越好,但要是短時間內一下子涌入太多,肯定是要出大問題的。

畢竟,錢流進來了,肯定是要花的。

而金礦、銀礦、對外貿易的順差等等,這麼多的白銀流入,白銀肯定是要相對貶值的。

白銀相對貶值,手裡拿着白銀的這些人,便會琢磨着把白銀花出去。

而這些手裡拿着白銀的人,數量又不多。就算他們真的是奢侈到家裡做飯的柴火都要雕花、天天去喝花酒、日日點花魁,那也不可能在生活消費上花那麼多。

既是生活消費上不能花那麼多,明顯白銀又在貶值,那肯定是要投資的。

而且,不管怎麼講,哪怕說破大天、說的天花爛墜,買地,依舊是此時大順最保險、回報率最高、避險性最好的投資。

這個,是連秦可卿這樣的女流之輩都知道的。

除了買地之外,排於僅次其下的,顯然不是辦工廠、修水利、改良土地。

僅此其下的……陝西商人之前在四川,已經做出了榜樣,開當鋪、放高利貸。

再之下,則是投機、囤積、倒賣、炒作。

這也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上千年間,會玩這一套的多了去了。前朝的鹽政,更是把投機倒把、囤積居奇玩出了新花樣;等到歷史上滿清搞了票法改革後,那更是出現了“募股買票、囤票不賣鹽、賣票賺差價”的操作。

這些東西,壓根不用教。

這,就是資本的流動過於自由的問題。

而且,這和人的好壞、道德什麼的,沒啥關係。純粹就是市場經濟原理、資本自己長腿的問題。

有錢辦實業,爲了創造新時代,那是高尚。

有錢買地開當鋪,那是正常的逐利,誰讓這玩意兒利益最高呢。

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

現實就是這麼個現實。

馬上就要面臨,十年之內,可能涌入大約2000萬兩黃金、兩三億兩白銀的“爆發性的貨幣增加”,這要是操作不好——就大順現在搞得取消人頭稅的改革,使得勞役賦稅和土地綁定的政策下的土地價格——這些熱錢,足夠買下整個山東省的耕地總面積。

事情總得辯證地去看。

短時間內涌入大量的貴金屬,這是大順完成貨幣改革,至少完成銀本位的基礎。

大順自己又沒得金山、也沒有銀山,甚至銅之前都得從日本進口否則銅錢發行都成問題、紙幣之前的教訓太大也不敢直接玩政府信用的寶鈔。

沒有短時間內可能涌入的大量貴金屬,也就沒機會完成銀本位、或者金銀複本位的改革。

這項改革,對於小農,當然是有好處的。

最起碼,火耗問題、銅銀兌換問題、以及投機商操控銀價的問題,都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緩解的。

吸小農血的,又不只是地主、官府,商人靠着手裡的白銀和掌控匯率,吸的也非常開心。

如果能夠完成貨幣改革,理論上大順也算是有了自己的央行。

理論上,大順也有了能制定貨幣政策的資格。

也算是爲大順迎接新時代,讓朝廷多了一隻手,可以多出來一種調控的手段。

至於說會不會調、能不能調、調不調的了,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好在,大順這邊的錢,流入的方向是基本單一的。

除了工業品的出口外,剩下的如茶葉、絲綢等,又基本上都在運輸比較方便、至少可以穩住糧價的地方。畢竟大順其實並不缺糧,南洋、東南亞的商品糧自然也可以算作大順的糧,缺的只是一個高效的物流手段。

但於產茶區、產絲區,基本上還在糧食穩定運輸的圈圈之內。

剩下的,如棉布等對外貿易,又基本上不怎麼參與內部循環。

棉花來自爪哇、印度、蘇北;市場去往南洋、印度、非洲、歐洲,東北、朝鮮、日本。

總的來說,基本上,或許是有可能在不傷及內地小農的情況下,達成沿海兩省的工業高速發展的。

當然,這不是水到渠成的。

因爲,水到渠成的,應該是大順兼併加速、地價飆升、流民起義。

而工商業高速發展,恰恰是逆水行舟,是反水到渠成的。

這就需要封建統治者,擁有極高的手腕。

當然,這也包括對殖民地、勢力範圍的更加殘酷的壓榨。

反正,總得瓦解掉舊的小農經濟、要用上千萬男耕女織的家庭來作爲獻祭,讓工商業發展起來。

不是獻祭自己家的。

就得獻祭別人家的。

小農經濟爲主、工商業又要發展,基本上肯定會出現那種“波拿巴主義”。

而波拿巴主義,又必然容易滑向對外擴張。

鑑於工商業繼續發展,肯定要繼續要市場。

在不考慮大順發生徹底變革、大流血、大動亂、最終觸及所有制的大變動之下。

要麼放開內部市場,讓先發地區“殖民”後發地區。

要麼,對外擴張,按照資本主義的意願,去改造日本、印度、朝鮮、南洋等地。

即便說,“殖民”加了引號,但在這個時代,亦即手工業和工業時代的轉型期,殖民不只是“商品傾銷、瓦解小農經濟”——這是半殖民地。

而真正的殖民地,則是會直接陷入老馬說的“手工業時代的商業霸權,商業霸權帶來的劫奪制”。

半殖民地,主要是傾銷下商品。

殖民地,是要買地、深入到農村去放高利貸、金融投機、把持物價、操控價格、金融劫奪的。

大順現在這個情況,也確實適合走波拿巴主義。

畢竟,中央集權沒有崩,大順有一套完整的、雖然不怎麼強力的、但是零件倒是基本全的國家機器。

波拿巴主義那也不是哪個阿貓阿狗都能玩的,沒有一套齊全的國家機器,肯定是玩不動的。

波拿巴主義在法國,也不是天降猛男就言出法隨的。

也是從路易十四開始的舊制度集權、再到法革、雅各賓土改、拿皇加強集權,一點點積累到了拿三時候,纔可以搞這麼一套。

而鑑於大順的農民,實質上,其處境,像的並不是法革之前的法國農民、反倒是更像是拿三時候的法國農民。

同時,本身小農就是大順王朝的地基,而新時代的發展又促使皇帝不得不發展工商業,這也就使得大順具備了良好的搞這一套的基礎。

皇帝自然不可能以讀經書的形式,知道什麼叫波拿巴。畢竟哪怕拿一,也得再過兩年纔出生。

但是,不知道名字,不代表不會按照這個思路走。

終究,能選的路,真不多。

退又沒法退、靜又不能靜、進又不好進,不這麼選也實在沒路。

好在趁着當年皇帝還壯年、劉鈺也沒老,先打贏了下南洋和印度一戰。大抵,大順這邊就算太子水平太次,估摸着也不至於打出來個色當會戰那樣的水平,一波把大順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都送了。

只要不送,理論上,大順還是可以在保證內地小農暫不崩潰而出現大混亂的前提下,留下個三五百萬人的工業人口。至少,達到1840年英國的工業人口數量和工業產值。

(本章完)

第1360章 國富論(三)第66章 認可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1069章 惡龍殘影(四)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1361章 國富論(四)第957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三)第1104章 工業革命(十七)第919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三)第137章 澤被後世的遺產第838章 賭國運(下)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113章 小人哉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126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一)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889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下)第573章 邦加的大麻煩第1069章 惡龍殘影(四)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1313章 逼着商人賺錢(上)第1269章 攻防心理(四)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536章 爲什麼是錫蘭(下)第1406章 遷徙路(九)第1320章 施加神聖性(下)第5章 落後第211章 撬動的槓桿第14章 江湖第1140章 最後的佈置(一)第1081章 爭功(六)第1328章 有格調的小圈子(下)第579章 廢物第444章 暫苦諸君十年第1440章 分歧(六)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475章 守土官長第989章 拍馬屁(中)第712章 反擊第94章 八股策論實學和沒錢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1285章 死與復仇(六)第980章 決勝千里之外(三)第13章 母多憐幼子第159章 長期合作第681章 隱喻(下)第723章 牆頭草(中)第1274章 攻防心理(九)第959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五)第134章 懂倭語的第245章 垂釣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1242章 三戰定印度(九)第1001章 缺陷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1348章 三角貿易(上)第11章 生活和信仰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1376章 凡爾賽和約(三)第1017章 全都裝傻(上)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874章 從長計議第588章 另一條腿第159章 長期合作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673章 不神聖的神聖同盟第76章 恍然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434章 噁心的戰術第983章 決勝千里之外(六)第1118章 消亡在即第49章 不同的後浪第449章 提條件,不談判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755章 表演戰(五)第1070章 惡龍殘影(五)第539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上)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835章 誠意展示第210章 航海條例第620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一)第610章 天選之子第686章 距離“仁政”差一年第239章 教改第862章 好事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1482章 臨別告誡(八)第470章 試錯第169章 之所以在意海防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596章 好人我來當 壞人你來做第1260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六)第120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1082章 爲利而戰第851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一)第213章 西學東漸來不及了第1015章 虎兕出於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