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唯手熟爾

第437章 唯手熟爾

萩城,在冷兵器時代,是座很難攻取的山城。

這裡有一條名爲阿武川的河流,在距離入海大約七八里的地方,像是尿分叉一樣分開了,形成了一片長寬皆在五七裡的三角洲。

三角洲突入海里的部分,是一座山,名爲月山。

萩城就建在月山上,三面環海,一面與城下町三角洲相連。如果守城一方有強勢的水軍,或者只是在冷兵器時代,此地真可謂易守難攻。

然而,此時此刻,集結在此的大順軍艦隊也沒發現幾艘能戰的水軍戰船,三面環海意味着三面都能炮擊,不免覺得當初修這城的人,腦子有問題。

不是萩城修的不好,而是時代變了。

海軍先朝着萩城亂轟了一氣,大亂了萩城的平靜,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先行登陸的陸戰隊卻沒有在城下町登陸,而是在阿武川河的南岸登陸,一個連隊的士兵迅速衝上了附近的山丘,繼續向東衝擊,將東側的一座山丘也佔了。

後續部隊還在海上飄着,靠着小艇一次性運送二百餘人慢慢登陸。艦隊的炮擊擾亂之下,先期登陸的部隊很順利地佔據了沒有防守的阿武川南岸。

阿武川南岸靠海的山丘上,沒有防禦、堡壘,也沒有炮臺。

吳芳瑞帶着參謀,簇擁着主將李欗,登上山頂,觀察了地形之後,將指揮所就建在了山頂上。

爲了方便指揮,他將自己腳下的這座山,命名爲萩城山甲、東側的山爲萩城山乙,依次排開命名。

他所在的萩城山甲,距離阿武川河只有百步距離。越過阿武川河,通過一段兩面臨海的、長寬三四百米的空地,就是萩城堡壘,以及後面孤零零入海的月山。

萩城山甲向東,是一片二三百米寬的平原,再往東就是萩城山乙。

萩城山乙,距離阿武川河更近,山下只有一條僅能通行兩人的小路,緊靠着河邊。

山乙再往東,是一片長寬四五里的平原,可稱之爲大平原。

按照計劃,負責圍城的部隊,只有兩三千人,太多的兵力在這種地方也無法展開。

野戰的主力部隊,則集結在距離吳芳瑞所在的山丘南面數裡的、一座名叫三見的村落。

將當地的百姓全部驅離後,防守各處道路,海軍在海上巡航,徹底封鎖消息,使得倭人難以知道到底登陸了多少部隊。

吳芳瑞所在的萩城山甲,可以縱覽全局。

北可以將萩城的動靜看的一清二楚、南可以掌控隱藏在三見村的主力。

李欗也把帥帳安在此處,遠眺周圍的地形,忍不住嘀咕道:“此地甚差。多山而少平原。就算長州藩主力回援,也恐小心翼翼,難以伏擊。”

吳芳瑞則指着秋成山乙以東的那片大平原道:“殿下所慮極是。我若爲長州藩藩主,必要先派前鋒,斥候四出,以免回援途中被伏擊。”

“我軍所爲者,是打援,而不是阻援。若是周邊地形皆是如此,半途伏擊就大可不必了。戰場擺在那片平原就好,那是倭人回援的必經之路。”

“擺開陣勢打就是了,樞密院的意思,是叫我們打給九州島諸藩看,讓他們知道我們的野戰很強。當秉持且貫徹。”

“而且若在此地打,倭人若敗退,則可沿着山谷小路堵截追擊。”

李欗想了一下,點頭道:“是的。要麼,不來回援。但只要回援了,已經近在咫尺,他就只能孤擲一注了。要不然,乾脆不回來就是了。吳將軍以爲,若是不考慮打援之事,多久可以攻破此城?”

吳芳瑞看了一圈,笑着伸出了一根手指,想了想又曲下去半根。

“半天。”

“殿下請看。這萩城縮在突出大海的海岬上。四周測深,並無礁石,三面都能炮轟。這便是我說的,有海軍,此死地也。”

“比如威海,形成海灣,軍港在內。海灣兩側均有炮臺,劉公島上也有炮臺,此纔是真正適合做軍港、建堡壘的地方。”

“萩城恰好反了,孤零零深入海中,並無犄角掩護。百年前,真雄關也;百年後,真愚笨也。”

順着吳芳瑞的目光看去,李欗點點頭,確實和劉鈺選的威海完全相反。

吳芳瑞又道:“其城依山而修,雖有錯落,卻無防炮坡。海軍可以炮擊三面,所以無處躲藏。牆壁皆爲石垣,若如鷹娑伯修威海炮臺,皆爲厚土覆蓋條石,皆因炮彈碎石傷人。”

他又指着萩城的護城河道:“入萩城的路只有一條,固然方便死守,卻也斷絕了出擊的可能。只需一個連隊、兩門大炮,就可以堵住萩城外出的通路。所以,我若爲防守的倭將,看到我軍軍艦出現在海上、殿下已經登此山而升帥旗,就應該下令所有武士都撤入城中的。”

“可惜,他們連這點腦子都沒有。可能是隻打過刀劍矛盾的仗,沒打過這麼多火炮火槍的仗。”

“但我估計,可能倭人各藩大戰的時候,這長州藩的毛利氏,應該有一支水軍。”

“他要沒有水軍,除非腦子壞掉了,才把主城放在這。”

“但若是沒有腦子,又怎麼可能在亂世中存活至今?所以,按常理來猜,這萩城的毛利氏,當初一定有一支水軍,而且水軍還很強,所以才選了這裡修城。”

毛利氏戰國時代的時候,是否有水軍,吳芳瑞並不清楚。

可他看這地形,猜測應該會有,要麼就是當初選擇這裡做本城的,腦子有問題。

當年選此做主城的,腦子是否有問題,吳芳瑞不確定。但他可以確定,現在負責守衛這裡的,腦子絕對有問題。

現在這局勢都這麼明顯了,居然還有大批的武士在城外列陣。

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撤入山城,在後面海岬的山上,分散防炮,又有城牆阻隔,三面是海,也跑不脫。

開戰的時候,一波波地頂在山城前線,或許還能堅持一陣。

可現在,倭人的佈陣,讓吳芳瑞看的有些迷糊,心想這羣人是多久沒打仗了?

山城的城堡入口橋,距離吳芳瑞所在的山丘,只有六七百米。

吳芳瑞到河邊,還有一百三四米,一百米寬的阿武川河,過了阿武川河到山城入口還有三四百米。

這三四百米的空地,極爲平坦。東北邊是海、正西邊也是海、正南邊就是吳芳瑞所在的山丘和大順登陸部隊的炮兵陣地。

也不知道倭人哪個人才布的陣,一千多武士在這片能被三面炮擊的地方列陣,與阿武川河南岸登陸的大順軍對峙。

萩城再往東的城下町,還有約莫一千五百餘人,扎陣在秋成山甲、和秋成山乙那片小平原的對面,隔着一條阿武川河。

看這樣子是想趁着大順在西邊攻擊的時候,從這裡渡河威脅大順軍的側翼。

李欗聽吳芳瑞解釋了一番,明白過來這樣的防禦在吳芳瑞眼裡,確實處處都是漏洞。遂問道:“若吳將軍防守,可有破解之法?”

吳芳瑞直接搖頭,想了一下道:“其實在發現我軍軍艦的時候,還是有機會的。應該當機立斷,將兵分成三部分。”

“一部分守城、一部分佔據殿下此時所佔的這座山丘;一部分佔據萩城山乙。互爲犄角。”

“如此,我軍只能在北邊的城下町登陸。然而,登陸之後,若直接攻打萩城,側翼就會受到威脅。秋成山甲乙兩座山的倭人,就可以渡河出擊。”

“所以,那樣的話,我軍就只能先把這兩座山丘啃下來,才能圍攻萩城。”

“但這些倭人見了我們,炮擊之下先慌了手腳。至關重要的甲乙二山,竟無一兵一卒防守。萩城已是一座孤城,四面皆可炮擊,如何守?”

李欗順着思路想了想,恍然大悟道:“是了。若是之前就分兵,互爲犄角,我軍實際上只佔據了北側。若不管這兩座山上的倭人,直接攻城,則這兩座山上的倭人就可以襲我側翼。”

“所以,一定要先攻下這兩座山,然後才能攻城。若互爲犄角,一座山一座山地啃,至少要啃個四五天,才能完成對萩城的包圍。而起,若乙山被攻下,可退至甲山,甲山被攻破,還可退入萩城。”

“倭人難道不學兵法?”

吳芳瑞笑道:“文恬武嬉,百年承平,忘了怎麼打仗了而已。我們這些參謀,以前在威海的時候,就是對着各種地圖,琢磨各種佈陣、行軍的可能。無他,唯手熟爾。”

李欗拊掌大笑道:“好一個唯手熟爾。那現在怎麼辦?”

他既知道自己的水平,也不對參謀長的部署指手畫腳,乖乖聽話,自己最後下命令就是。

“殿下可下令,讓艦隊先不炮擊萩城,而是暫停。艦隊一分爲二,一部在西、一部在東北,對萩城前準備列陣的千餘武士形成交叉炮擊,但先停炮不發。”

“我軍現在才上岸了千人。倭人多半會想着將我們趕下去。我估計他們會先發動一次進攻,否則沒必要列這樣的陣。”

“待倭人進攻,萩城山乙上,已有我軍兩個連隊,三門輕炮。據險而守,不會有失。”

“一旦倭人進攻,艦隊交叉開炮,已登陸的主力就在這裡,先把正面的倭人擊潰,迫使其退入萩城。艦隊封鎖萩城出路。我軍主力東轉,圍殲渡河至甲、乙二山之間、意圖襲擾我軍側翼的倭人。”

“若倭人攻,則經此一戰,必然乖乖地縮入萩城固守。”

“若倭人不攻,我軍就按部就班地登陸,工兵搭建簡易的碼頭就是。反正他們一無海軍、二無炮臺威脅,慢慢來就是。”

“他既出城列陣,便有攻與不攻兩種可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各有應對。攻是死、守也是死。”

“他錯過了一開始就分兵三處互爲犄角的機會,再也沒有機會了。”

(本章完)

第1268章 攻防心理(三)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621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二)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440章 嘉靖年間的古董第1352章 英國的總崩潰(一)第233章 壟斷權第225章 暫設的機構第84章 請別死第1010章 另一種表達第929章 覺醒(一)第1464章 最後的鬧劇(十一)第942章 南美貿易區第1362章 國富論(五)第216章 軍改構想第1303章 死與復仇(二四)第95章 任俠士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3章 出事了第1072章 惡龍殘影(七)第1463章 最後的鬧劇(十)第93章 破題第1018章 全都裝傻(中)第1229章 開戰(八)第1055章 小麻煩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1000章 扶植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817章 大事成矣(四)第498章 天朝邊界論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361章 不擔責任的表演第1047章 大改第501章 宗法殖民體系第1421章 事已畢(中)第1104章 工業革命(十七)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802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上)第1376章 凡爾賽和約(三)第508章 求仁得仁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1166章 備戰(五)第605章 懷念過去(上)第1081章 爭功(六)第1258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四)第1137章 “溫柔”的殖民者(上)第1493章 終章 九三年(十一)第544章 皇權最可信的刀第1404章 遷徙路(七)第641章 前科第1424章 言方興(下)第1458章 最終的鬧劇(五)第1435章 分歧(一)第956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二)第90章 十年功,百年功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129章 拓展天下觀第545章 難題第1047章 大改第439章 回援第788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五)第87章 混亂 曙光第1217章 輪臺之思(四)第671章 伐韓?伐蜀?(中)第1408章 土豆和向心力(上)第784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一)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1272章 攻防心理(七)第590章 借頭一用,以平民怨第293章 第三種可能第1332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三)第664章 分贓大會(一)第147章 聽說過沒見過的熟人第257章 暗示中荷矛盾第962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八)第561章 啓蒙工具人(上)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1371章 裡病外治(七)第1009章 親不親第519章 城裡城外(下)第1438章 分歧(四)第783章 作死第713章 活路第1317章 人多聲音才大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532章 巴達維亞“蘇丹”的理解能力第1115章 上國心態(九)第1437章 分歧(三)第672章 伐韓?伐蜀?(下)第939章 自覺(一)第476章 日本之馬爾薩斯第1267章 攻防心理(二)第1282章 死與復仇(三)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452章 有福了第967章 轉正第138章 良家子第1001章 缺陷第642章 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