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抓與放

第780章 抓與放

“15%?”

給的兩刻鐘時間一到,這些商賈們給出了劉鈺回答。

劉鈺面無表情,不驚不喜,依舊是慢斯條理地喝着茶。

這些年在官場上廝混,這喜怒不形於色的本事,和那些大順的職業官僚是沒法比,但多多少少也有了那麼一點本事。

既像是反問、又像是自問的一句話後,周圍便鴉雀無聲,都在等着劉鈺下一步的回覆。

其實劉鈺內心是很高興的。

15%的年息,雖然依舊不敢答應、不能接受。

但是,坐地起價、就地還錢,這還是可以討價還價的嘛。

比他之前內心預估的20%,實在是低了不少,着實可喜。

半晌,這些人見劉鈺也不說話,只要又將林允文推出來。

“鯨侯,我等皆以爲,這下南洋的事,涉及太多。軍、政都非我等商賈所能涉足。”

“是以皆以朝廷爲準。”

“以15%之年息,已算是我等回報朝廷。”

“不管是民間借貸、亦或是國朝法令,三分利亦可接受,這二分利極爲善貸。我等取一分五之利,足見我等真心。”

劉鈺對這番話還是點了點頭。確實,15%的年息,放在大順,真的是絕對的低息了。

朝廷規定的最高利息是30%,大順承明律,但大順或者大明的法律,尤其是關係到貸款這種經濟問題的,在基層其實就是個屁。

就算是兩家都有勢力,也有空子可鑽。

就像是阿拉伯地區,按照教法,是不能放貸的。

但是,我不放貸,我借給你十塊錢,但我只給你七塊錢。你還錢的時候還我十塊、借據上也是十塊,我一分錢利息都沒收你的,這怎麼能算是放貸呢?

類似的辦法,全世界通用。

無非大順這邊,因着有法律;中東那邊,有經書;西歐那邊,有經院哲學可以把利息解釋成風險收益金……

都差毬不多。

中國爲什麼有九出十三歸的說法?

因爲從明朝開始,法律規定的最高利息,就是三。

九出十三歸,就不違法;其實是同樣利率的十出十四歸,理論上就違法。

這就是個標準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根本治不了。

不能拿着《大明律》或者《大順律》,將裡面的東西當成是全部的現實。

既然在現實中做事,劉鈺自是承認,他們給出的15%的年息,確實算是低息了。

點頭之後,劉鈺又問道:“你們說的皆以朝廷爲準,是什麼意思?”

“呃……”

林允文一時間不該怎麼回答,心道這好像也不必說。我們這些商人,難不成真的能決定朝廷往哪用兵?難不成真能決定攻伐那些南洋小國?

朝廷怎麼可能給我們把控軍隊的機會?

南洋、西洋貿易,沒有軍隊,怎麼可能辦得成?

什麼叫以朝廷爲準?那自然就是單純的以朝廷爲準唄。

沉默後,劉鈺道:“要以朝廷爲準,這麼說,對也不對。”

“說對,朝廷的法律、規矩、制度,當然是要遵守的。”

“可說起來,這南洋貿易,朝廷又不是專營官辦。只要守法律、按規矩做事、按制度做事,朝廷也不想伸手太多。”

“軍隊、政權、稅收、土地政策這些東西,你們確實不能觸碰。”

“但是,貨棧、價格、運輸、囤貨……這些東西,朝廷亦不想多管。”

“做生意,沒有隻賺不賠的。”

“軍隊、政權、稅收、土地之類的事,不能單純考慮利益經濟。”

“但做買賣,你們若入了股,自是股東。你們便要擔風險、擔責任。要出決策、定貿易,這怎麼能叫一切以朝廷爲準?”

“我只說,若是將來朝廷賠了錢,你們心裡怨恨不?只覺得朝廷的決策不對,那朝廷就要被你們怨。”

“可若你們自己定的貿易決策,到頭來賠個一塌糊塗……就像是你們自己做買賣,不是因着朝廷關卡稅收賠了錢,而是自己沒搞好,你們怎麼也怨不到朝廷吧?”

“有些責任,朝廷不想擔,也根本不想管。”

這話,說的就有些意思了。

在場的商賈們琢磨了一番,心裡咂摸出一絲滋味來,心道若這麼說,好像還是更類似於對日貿易公司的模式?

若是那樣的話,這可就另有一番說法了。

“依着鯨侯這意思,是說朝廷管軍政大權、貿易的事還是我們管?”

劉鈺笑道:“廢話,難不成你們覺得這是朝廷缺錢問你們借錢,你們只管收利息?”

“說句不好聽的,你們覺得15%的利息,亦算是給足了朝廷體面。可實際上,朝廷真想借錢,在歐羅巴,不說5%,至少百分之七八的利息,還是可以借到錢的。”

“天朝上國之名、地大物博之蘊,加之歐羅巴人多年的鼓吹,信譽足夠,沒人會懷疑朝廷還不上這個錢吧?”

“如今時代變了。至少,上層的時代變了。”

“各省的小農,感覺不到。他們也不可能跑到歐洲去借錢。”

“但朝廷幾次三番出訪歐洲,你們以爲還是隻能問你們借錢、助捐的時代了?”

“就不說朝廷之前在歐羅巴的名聲,只說這下南洋的大利,若在歐羅巴借錢,更是金字招牌。當年英國的南海公司、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隨隨便便就能籌到幾百萬兩,這還只是空架子。”

“朝廷下南洋,可是實實在在的。荷蘭人在南洋取利百年,更是人盡皆知。朝廷真要徹底官辦,哪會問你們借錢?”

這番略帶一絲要挾的話,在場的人多數對此還是相信的。

他們之前就和西洋人多有貿易,就算是西洋人在這邊有商館,可搞貨還是需要大順的本地商人。

他們對西洋國家的一些事,尤其是諸如貸款、募股、分紅之類的事,這些年也詢問了不少。

確實,那邊的利息,尤其是大額的、國家出面借錢的利息,確實不高,比他們覺得給足朝廷顏面的15%低得多。

時代真的變了。

小農確實感覺不到變化,世界還是周身附近三十里內。

但大順官方的很多事,已經不再是侷限在天朝之內了。

包括,借錢。

這話真正的殺傷力,還在於那句“朝廷真要官辦,哪會問你們借錢”。

這話,既是說,朝廷這一次不是問你們借錢的,你們不用給朝廷面子,朝廷也不屑於要這個面子。

也是說,真要是朝廷準備官辦,是真的不缺錢,你們不要覺得缺了你們就辦不成。

要挾之後,劉鈺又道:“朝廷的意思,是說日後這南洋貿易,商歸商、官歸官。”

“何謂商?何謂官?這個想來我也不必說的太清楚,你們自己心裡也該有數。哪些是商、哪些是商不該碰的,你們心裡其實也有譜。”

“便是說,這西洋貿易公司,是雙重結構。”

“有朝廷的督辦,也有你們股東的董事會。涉及到軍政征伐事的,董事會要通過朝廷督辦。”

“朝廷督辦審覈通過後,上報朝廷。”

“朝廷出兵,按照標價,從公司的賬目里扣除。”

“定出規矩。比如說,這士兵作戰的軍餉、賞錢、撫卹等。作戰規模大小、人數、作戰時間、消耗的火藥炮彈等,都寫明賬目。”

“該多少錢,就多少錢。”

“至於說收購定價、建設貨棧、建造多少商船這些,這就是你們董事會的事了。”

“不過,前期的話,朝廷的督辦要管的寬一些。以六年爲限吧。”

“一來你們對西洋局勢尚不十分了解、二來你們對南洋的事所知亦不算太多。朝廷先派一督辦,既爲官方督辦,亦爲朝廷這邊所出股本的董事。前期先把規矩定下來,待數年之後,木已成舟,便將督辦和董事會分開。”

“日後還是要按規矩辦事的。”

“但規矩本身,還是要和你們這些股東商量的。每年的賬目,也會按時公開。”

“我之所以要讓你們出個底線,便是因着前期朝廷督辦,萬事開頭難。到時候,達不到你們的心理預期,怕是要出亂子。”

“等到日後過渡期一過,貿易這邊就是你們自己的問題了。出了事,賠了錢,董事會負責、股東承擔,朝廷乾乾淨淨不擔責任。賺了錢、朝廷也不眼紅,你們只要按規矩繳稅便是。”

大順搞得這一套東西,有些新鮮,有點像是1774和1776年法案之後的英國東印度公司。

政治軍事和商業分開。

政府任命總督,總督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繞開委員會和董事會做決定。而且總督兼任駐軍總司令。

雖然像,但因爲國情的差別,裡子裡完全不一樣。

英國東印度公司,是一個從根本不受政府監管、到逐漸爆發了內部危機不得不求助政府、政府最終往裡面摻沙子最終控制的過程。

大順這邊,則是徹底反過來。大順這邊,完全受政府監管甚至官辦是常態,而劉鈺要做的,恰恰是削弱朝廷對商賈階層的全面控制。

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從創立之初,爲了讓商人階層放心,其口號便是“公司絕對不會僱傭任何一個政客、絕對不會允許政府人員進入公司、也絕對不會允許政府對公司的任何管轄”。

包括在印度打仗的兵,都是公司自己的僱傭兵,而不是英國政府的軍隊。

但給資本無限的權力,結果就是吃人不吐骨頭,徹底玩崩,最終不得不政府監管。

大順這邊,誰也不敢喊類似於的東印度公司成立之初的口號,那除非是活得不耐煩了。

對英國政府來說,做的是“花一百五十年時間,將一個完全不受政府監管的東印度公司、變成一個政府和董事會雙重決策的公司、再到完全廢掉東印度公司”。

而對劉鈺來說,要做的是“花足夠的時間,將大順這邊完全官辦壟斷的形式,‘退化’爲政府和董事會雙重決策的公司”。

這是兩邊不同的國情所決定的。

以英國的國情來說,政府一開始就要政府監管,會把商人都嚇跑。

英國之前管的太少,管的太少的結果,就是資本的短視和窒息操作。

以大順的國情來說,朝廷一開始就只是政府監管,會把商人都吸引來。

大順之前是管的太多,管的太多的結果,就是民間資本的活力根本激發不出力量。

因着國情不同,英國要做的,是“抓”;而大順要做的,是“放”。

朝廷“放”的這個姿態,對商人來說,非常重要。

大順的商人,從未奢望過關係到軍政的南洋問題,他們可以“公司不受政府的任何監管”。

所以這個英國花了130年時間才終於完成、讓董事會相當不滿、讓股東們極爲憤怒的監管政策。

在大順這邊,卻讓潛在股東們興奮不已,感恩戴德,真真感受到了朝廷這邊的誠意。

(本章完)

第112章 絕纓第1072章 惡龍殘影(七)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900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一)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69章 奇怪的要求第183章 變陣第1266章 攻防心理(一)第1151章 多歧路,今安在(六)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882章 不得其時第1397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下)第1468章 最後的鬧劇(十五)第1214章 輪臺之思(一)第153章 鎖國第1114章 上國心態(八)第1387章 凡爾賽和約(十四)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1497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五)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845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七)第741章 巴達維亞新政(二)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572章 藍狗子第545章 難題第121章 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第959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五)第403章 野心早已出現第837章 賭國運(中)第579章 廢物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9章 翻譯問題第1260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六)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槍聲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390章 清華園第1358章 國富論(一)第316章 結善緣第970章 給錢第1256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二)第679章 北方的最後一件事第1077章 爭功(二)第1127章 自身定位(下)第948章 歐洲貿易區(中)第1401章 遷徙路(四)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934章 覺醒(六)第1059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三)第781章 談定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967章 轉正第1108章 上國心態(二)第882章 不得其時第1007章 皇權的超然第1126章 自身定位(中)第1449章 “帝”(一)第763章 荷蘭災難年(三)第29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1448章 三山合一(下)第63章 軍歌第499章 洗頭第366章 模式選擇第283章 想幹實事的官僚也有不少第1066章 惡龍殘影(一)第696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中)第842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四)第520章 科班與草莽第1332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三)第333章 禮部談利 軍方談禮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1025章 割裂(三)第237章 歐洲突破口第224章 預備役和實學第1389章 凡爾賽和約(十六)第1128章 志向第1358章 國富論(一)第1232章 開戰(十一)第1047章 大改第370章 翻譯優先級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188章 對策第1421章 事已畢(中)第573章 邦加的大麻煩第636章 雞肋第741章 巴達維亞新政(二)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346章 埋雷第174章 僭越第799章 時代的浪漫(上)第827章 海牙慘案(四)第625章 手段第1243章 三戰定印度(十)第810章 聖君第329章 真正的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