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一)

第784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一)

在林允文被他同行們的話驚出一身冷汗的時候。

劉鈺也在松江府府尹這裡,經受了一場舊勢力的詰問。

宴會結束後,劉鈺本來心情不錯。

松江府的府尹又來拜見,本來說好要去周邊考察考察,既看看農村情況,也看看松江府的手工業發展,約好一切從簡,就在明日。

這松江府的府尹,也不是科舉出身,和劉鈺雖然不熟,但因着都屬於是“廷臣”外放,走的是非科舉路子的緣故,聊得還算投機。

江南一地,經濟發達,文化興盛。

大順當年從均田免糧,最終不得不妥協成保天下,江南的大莊園、大地主經濟並未被全部破壞。

壞處一大堆。

好事卻也有一些,比如江南的文化、戲曲、小說等,都有了大發展。因爲大莊園主、大地主會資助“藝術”。

比起滿清時代對江南搞了幾次屠殺、又在前期儘可能維繫小農經濟、搞幾大案削弱了江南大地主的勢力來說,此時的江南以依附大地主、大莊園主興起的藝術,確實不錯。

不管是明末那種奢靡人文的審美,還是小說詩詞以及結社論政之風等,讓劉鈺在這邊很是欣賞了一番。

這松江府的府尹,也在劉鈺邊欣賞的時候,說起了一些舊事。

“下官自來松江之前,陛下召見,多教下官這松江與衆不同之處,又講了一件前朝舊事。”

“說是前朝永樂、宣德年間,這松江府的知府叫趙豫。”

“彼時,松江府的百姓,有什麼事,都不去宗族解決、也很少私下解決,而是什麼事都要告官,由法律解決。”

“趙豫來後,便要移風易俗。凡是案情不嚴重的,便與告狀的人推說,只道‘明日來’。”

“時間一久,這松江府便有歌謠,說是‘松江太守明日來,來了也白來’。”

“數年之後,及至趙豫離開,這松江府的風氣,便真的被這種和稀泥的手段扭轉了,移風易俗之下,一般的案件也不來官府,要麼宗族解決、要麼私下解決。”

“後世傳爲美談,以爲真儒家之道。”

說到這,這松江府府尹拱手道:“不過,下官來之前,陛下刻意講了這個故事。卻道:此一時、彼一時也。”

“如今這松江府,乃朝廷工商興發之處、財稅重要之地。凡事不可和稀泥,要講規矩。若能走法令的、走訴訟的,萬不可叫私下裡解決了。”

“昔者趙豫移松江好訟之風,是爲功;如今下官也要易松江不好訟之俗,方爲業。”

“鯨侯最喜規矩,這工商業初立,規矩更多。好在新學之中有不少人,可以爲吏,否則每日下官也不用幹別的了,只要應對這些訴訟就罷了。”

劉鈺笑道:“陛下既選你來做這松江府尹,那也是見你有才能。你我都是武德宮出身,廷臣外放。這松江府,如今正是財稅重地,非能不足以當任。陛下聖明,這裡非比從前,從前小農居多,皆爲鄰里鄉人,訴訟之事,尚可和稀泥。如今這是乃工商重地,若再和稀泥,可就不妥了。”

正要和和松江府尹談談工商業發展的事,有門子來報道:“鯨侯、府尹大人,外面有十餘名鄉紳求見。只說有事要與鯨侯訴說,都是有功名在身的。”

劉鈺側身用略帶疑惑的眼神看了眼松江府尹,心道你不會是給我找什麼事吧?

疑惑的眼神一閃而過,隨後用調笑的語氣道:“莫不是這些人有什麼冤屈,竟是伸冤無門,得知本官在這,要直達公侯?”

松江府尹苦笑道:“鯨侯說笑了。都有功名在身,哪有什麼冤屈?之前也來過幾次了……”

說罷,示意門子先出去,待房內無其餘人了,才道:“下官實是沒想到他們會在這時候來煩擾鯨侯。其實這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主要還是松江府這幾年工商業發展,大量流民入此做工。朝廷又多免糧米關稅,甚至鼓勵自海外運糧。”

“如此一來,這事就有分說了。”

“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松江府的地租多以稻米斗數爲準。這些有功名的,家裡多有土地。糧價降低,他們的收入自降,自來不滿。”

“若以君子之心談君子之事,還是‘米賤傷農’。再往大了說,箇中還是本末之爭。”

“松江府工商也日益興盛,如今只看松江府,這工商稅、海關稅、印花稅等,遠超地丁銀子。”

“只看工商業,自是糧米價越低越好。”

“但終究,這裡面還有諸多小農。若只是這些人,倒還好說。但他們裹挾小農之民意,這就難辦。”

“去歲又有暹羅米入境,又恰逢豐收,米價極低。而百姓賦稅,除去漕米,又用白銀。商賈又在收米時候,壓低價格……這些人在鄉間煽動,頓時羣情激奮。”

“陛下遣我來松江,自然不是爲了收松江的這點地丁銀。孰輕孰重,我還省的。可是,這事兒下官實在是解決不了,只能拖延。”

“講道理,下官又講不過。總不能說,米賤傷農不對吧?又不能說,小農就該破產?”

“不過,下官確實沒有覺得此事麻煩,正好推給鯨侯解決的意思。只是,這些鄉紳得知鯨侯前來,肯定是要討個說法的,以求上達天聽。”

劉鈺聞言,苦笑道:“我也解決不了啊。可人家都找上門來了,還能不見?只是,你就沒想出什麼辦法?”

松江府尹道:“下官也不是不想辦法。也曾想過,將地丁銀,折成米,收米不收銀。廢貨幣稅、復實物稅。但若收米不收銀,這也不是長久之計。縱然少了收穫時候商人盤剝,可小農還是要賣米維持生計的。”

“米賤傷農、米貴傷工。”

說到這,松江府尹嘆了口氣,拱拱手道:“如今方知下官赴任之前,陛下那番話的深意。此時此刻、實非彼時彼刻。彼時彼刻,趙豫時的松江府;與此時此刻,下官治下的松江府。全然不同。”

“世上安有兩全法?不負工商不負農?”

“只看松江一地,以稅收論,肯定是保工商不保農。可這道理,卻不能說。總不能說,這先賢之道,在這裡有用、在別處卻沒用,竟非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吧?他們拿着這個來說事,只問我,米賤傷農的道理,難道不對嗎?天下百姓,多爲小農,難道不對嗎?”

“下官實難應對。”

劉鈺揉揉額頭,哎了一聲道:“我也難應對啊。得了,既如此,還是見一見吧。不見也不好。”

松江府尹長鬆了口氣,忙叫人請那些鄉紳前來。

既有功名在身,見官不拜。而且劉鈺也不是科舉出身的,也沒有惡名在外,這些鄉紳自是不拜。

見禮之後,看了看這裡面還有幾個六七十歲的老頭兒,戴着方巾,穿着青衫,劉鈺也不好蠻橫,只能叫人坐下。

也不知道是真的窮,還是裝的窮,有幾個人的身上,居然還打着補丁。

若是旁人,說不定就見之心酸。可劉鈺也是見識過當年文登州大災的,只是點補丁,還不足以叫他落淚。

客套之後,果然如松江府尹所言,直接說起來米賤傷農的事。

“鯨侯,府尹大人。如今又到了外船來泊的時候。南洋米入松江,百姓皆無活路了。”

“民間皆言:南洋米、東洋麥,堆如山、賤如糞,農人苦,商賈笑。今歲多收三五斗、貸債又漲六七錢,豐年只盼災荒至,米價騰躍好還錢……”

“農者,國之本也。穀賤傷農,此天地至理。鯨侯縱少讀聖賢書,難道竟不知此道理嗎?”

“古人云:雕琢刻鏤,傷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工者也。農事廢,女工傷,則飢之本而寒之原也。”

“如今松江府捨本逐末,多行雕琢刻鏤之事,販於東洋;錦繡纂組,貨於西洋。”

“若此風日盛,則恐天下大飢、民衆皆寒。”

“我等今日前來,非是爲了我們自己,乃是爲了松江府的數十萬百姓、爲了天下數萬萬百姓。”

“松江一地,人皆求利,此風若興於全國,難道日後男子都去做工、女子都去紡繡?到頭來,便是堆積了金山銀山,又有何用?”

劉鈺本想直接問一句,你家有多少地呢。

但想了一下,又覺得這麼問確實無情。不管怎麼說,松江府工商業的發展,極大地損害了小農階層的利益,這一點確確實實。

這不是說工商業發展導致的小農階層的利益受損,而是因爲海外貿易興起、大順的航海術進步,以及配套的爲了保證松江府工商業發展的糧食進口免稅制度導致的。

對工商業來說,糧食價格肯定是越便宜越好。就算是大順人工成本低,想要維繫手工業生產,也得保證那些做工的人餓不死,才能持續不斷地勞動。

當然,還有因爲稅制改革之後,以白銀的貨幣稅代替了實物稅,使得商人階層經常在收穫的時候壓低米價。

正面說,這叫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反面說,就是農民破產比之前更加容易了。

這不是後世的農民,太便宜了大不了不賣。

此時的小農,既要繳稅、又要交租、還要還債,新米一下來,就得趕緊賣錢。

不過,究其本源,還是土地兼併和高額地租導致的。但是,這本源根本治不了,等於廢話,也就不必去考慮。

眼看着對面說的如此有道理,劉鈺饒是有些急智,這時候也沒辦法在正面反駁。

“此事,本官也已知曉。你們都是讀聖賢書的人,最有仁義之心、惻隱之意。實非那些只知利而不知義的商賈所能及也。”

“此事本官倒也有些辦法。我說來聽聽,你們覺得如何?”

“這首先嘛,便是清查田畝土地,行永佃之法。田間地租,皆降,以每畝田收穫之35%,爲最高佃租上限。這是治標。”

“再行北派大儒之均田策,三十年爲期。三十年後,土地皆爲佃戶所有。此爲治本。”

“百姓受苦,那便只能苦一苦你們這些讀聖賢書的士紳了。仁義大道,又豈是區區田租可比?”

“我看,正好在松江府試行。也可先問問百姓民意,到底是願意忍受外來米壓價、但地租降低、三十年歸己?還是寧願保持現在的租稅不變,卻只要進了外來米輸入即可?”

“此二者選其一,民意不可違嘛。”

(本章完)

第202章 評書梆子學歷史第654章 你只是枚棋子(七)第451章 破除好感第1388章 凡爾賽和約(十五)第1431章 鴆酒 解藥(上)第1114章 上國心態(八)第404章 異端相見第939章 自覺(一)第34章 買賣第441章 瘋了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629章 西進南下,互爲信任第857章 決心第917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一)第1451章 “帝”(三)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209章 變臉第1200章 木牛流馬(七)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448章 雞蛋的大頭和小頭第1113章 上國心態(七)第916章 南洋大開發(十一)第586章 中轉港第633章 斡旋家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1067章 惡龍殘影(二)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順第1336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七)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1159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第217章 國雖大,好戰必亡第332章 可壓榨的第356章 畫蛇添足第1432章 鴆酒 解藥(中)第320章 榮譽第1467章 最後的鬧劇(十四)第1448章 三山合一(下)第191章 預想第570章 上黨歸趙之舊事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盤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295章 自信的開端第1465章 最後的鬧劇(十二)第1489章 終章 九三年(七)第1009章 親不親第1215章 輪臺之思(二)第310章 先裝嫩後裝孫子第767章 擴大影響力第813章 大順不再是個背景板了第1362章 國富論(五)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952章 交出主動權第59章 四兄弟第242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中)第665章 分贓大會(二)第1012章 圈地第931章 覺醒(三)第1496章 終章 九三年(十四)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805章 從道不從君第795章 南巡意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1389章 凡爾賽和約(十六)第927章 戰前輿論準備(中)第592章 海上馬車伕的遺產第227章 超脫低級趣味?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632章 貴圈真亂第840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二)第998章 看得見的手第985章 決勝千里之外(八)第1361章 國富論(四)第879章 隨意問問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931章 覺醒(三)第680章 隱喻(上)第1429章 王謝燕,百姓家(中)第570章 上黨歸趙之舊事第1191章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下)第997章 量身定製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763章 荷蘭災難年(三)第164章 攤丁入畝第1449章 “帝”(一)第467章 糧食定價權的佈局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1278章 夷丁第857章 決心第642章 逃避第1258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四)第859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上)第289章 看不到差距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210章 航海條例第345章 畫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