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回 說服成敗 後浪兇猛

bookmark

一、勸說未成

章武元年秋八月,先主起大軍至夔關,駕屯白帝城,前隊軍馬已出川口。

近臣奏言:吳使諸葛瑾至。先主傳旨教休放入。

黃權奏言:瑾弟在蜀爲相(不看僧面看佛面!),必有事而來。當召入,看瑾言語。可從則從;如不可,則就借彼口說與孫權,令知問罪有名也。

先主從之,召瑾入城,瑾拜伏於地。

先主問:子瑜遠來,有何事故?

瑾言:瑾弟久事備,瑾故不避斧鉞,特來奏荊州之事。前者,關公在荊州時,權數次求親,關公不允。後關公取襄陽,曹操屢次致書權,使襲荊州;權本不肯許,因呂蒙與關公不睦,故擅自興兵,誤成大事,今權悔之不及。此乃呂蒙之罪,非權之過也。今呂蒙已死,冤仇已息。孫夫人一向思歸,今權令瑾爲使,願送歸夫人,縛還降將,並將荊州仍舊交還,永結盟好,共滅曹丕,以正篡逆之罪。(巧言令色鮮矣仁!)

先主怒言:東吳害了備弟,今日敢以巧言來說乎!

瑾言:請以輕重大小之事,與備論之:備乃漢朝皇叔,今漢帝已被曹丕篡奪,不思剿除;卻爲異姓之親,而屈萬乘之尊:是舍大義而就小義也。中原乃海內之地,兩都皆大漢創業之方,備不取,而但爭荊州:是棄重而取輕也。天下皆知備即位,必興漢室,恢復山河;今備置魏不問,反欲伐吳:竊爲備不取。(此言不差,然非時也!)

先主大怒言:殺備弟之仇,不共戴天!欲備罷兵,除死方休!不看亮之面,先斬瑾首!今且放瑾回去,說與孫權:洗頸就戮!(有失身份乎?)

諸葛瑾見先主不聽,只得自回江南。

張昭見孫權言:諸葛子瑜知蜀兵勢大,故假以請和爲辭,欲背吳入蜀,此去必不回矣。(防人之心不可無!然肆意詆譭同朝之臣,真忠臣耶?)

權言:權與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權不負子瑜,子瑜亦不負權。昔子瑜在柴桑時,諸葛亮來吳,權欲使子瑜留之。子瑜曰:亮已事備,義無二心;亮之不留,猶瑾之不往。瑾言足貫神明,今日豈肯降蜀乎?權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得間也。(得知心之主,幸甚!)

正言間,報諸葛瑾回,權問:權言若何?張昭滿面羞慚而退。

瑾見孫權,言先主不肯通和之意。

二、求援得官

權大驚言:若如此,則江南危矣!中大夫趙諮進言:權可作一表,諮願爲使,往見魏帝曹丕,陳說利害,使襲漢中,則蜀兵自危矣。(圍魏救趙也!)

權言:此計最善,但諮此去,休失了東吳氣象。諮言:若有些小差失,即投江而死,安有面目見江南人物乎!

權大喜,即寫表稱臣,令趙諮爲使,星夜到了許都,先見太尉賈詡等並大小官僚。

次日早朝,賈詡出班奏言:東吳遣中大夫趙諮上表。

曹丕笑言:此欲退蜀兵故也。(一語中的!)即令召入。

諮拜伏于丹墀。

丕覽表畢,遂問諮:權乃何如主也?諮言: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丕笑言:諮褒獎毋乃太甚?

諮言:諮非過譽也。權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江虎視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丕,是其略也:以此論之,豈不爲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乎?(妙語——即誇讚孫權之功又不傷曹魏之面!)

丕又問:權頗知學乎?諮言:權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少有餘閒,博覽書傳,歷觀史籍,採其大旨,不效書生尋章摘句而已。(巧罵曹魏乎?曹操、曹丕、曹彰文學之名爲“書生尋章摘句”乎?)

丕問:丕欲伐吳,可乎?諮言:大國有徵伐之兵,小國有御備之策。(不卑不亢!)

丕問:吳畏魏乎?諮言:帶甲百萬,江漢爲池,何畏之有?(自信方可自強!)

丕問:東吳如大夫者幾人?(自取其辱之問!)諮言:聰明特達者八九十人;如諮之輩,車載斗量,不可勝數。

丕嘆言: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諮可以當之矣。即降詔,命太常卿邢貞齎冊封孫權爲吳王,加九錫(此方是“天子”氣度!)。

趙諮謝恩出城。

大夫劉曄諫言:今孫權懼蜀兵之勢,故來請降。以曄愚見:蜀、吳交兵,乃天亡之也;今若遣上將提數萬之兵,渡江襲之,蜀攻其外,魏攻其內,吳國之亡,不出旬日。吳亡則蜀孤矣。丕何不早圖之?(趁其病要其命!)

丕言:孫權既以禮服丕,丕若攻之,是沮天下欲降者之心;不若納之爲是(與當初曹操收留劉備有異曲同工之妙!)。

劉曄又言:孫權雖有雄才,乃殘漢驃騎將軍、南昌侯之職。官輕則勢微,尚有畏中原之心;若加以王位,則去丕一階耳。今丕信權詐降,崇權位號以封殖之,是與虎添翼也(養虎成患也!)。

丕言:不然。丕不助吳,亦不助蜀。待看吳、蜀交兵,若滅一國,止存一國,那時除之,有何難哉?丕意已決,曄勿復言。(坐山觀虎鬥,爲君之道也!)遂命太常卿邢貞同趙諮捧執冊錫,徑至東吳。

魏帝封權爲王,禮當遠接,顧雍諫言:權宜自稱上將軍、九州伯之位,不當受魏帝封爵。

權言:當日沛公受項羽之封,蓋因時也;何故卻之?( 觀古知今思進退,讀書養志識春秋 )遂率百官出城迎接。

邢貞自恃上國天使,入門不下車(強龍不壓地頭蛇,何況一使乎?)。

張昭大怒,厲聲言:貞敢自尊大,豈以江南無方寸之刃耶?( 把罪惡扼殺在搖籃裡)邢貞慌忙下車,與孫權相見,並車入城。

車後徐盛放聲哭言:盛等不能奮身捨命,爲主並魏吞蜀,乃令權受人封爵,不亦辱乎!(“潑婦”行徑也!)

邢貞聞之,嘆言:江東將相如此,終非久在人下者也!(看破不說破,看穿不揭穿!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

孫權受了封爵,衆文武官僚拜賀已畢,命收拾美玉明珠等物,遣人齎進謝恩。

三、虎子顯威

蜀主引本國大兵,及蠻王沙摩柯番兵數萬,又有洞溪漢將杜路、劉寧二枝兵,水陸並進,聲勢震天,水路軍已出巫口,旱路軍已到秭歸。

孫權雖登王位,奈魏主不肯接應,乃問文武:蜀兵勢大,當復如何?

衆皆默然。

權嘆言:周郎之後有魯肅,魯肅之後有呂蒙,今呂蒙已亡,無人與權分憂也!(陸遜奪荊州之功,曾記否?)

孫桓奮然而出,伏地奏言:桓雖年幼,頗習兵書,願乞數萬之兵,以破蜀兵。

桓字叔武,其父名河,本姓俞氏,孫策愛之,賜姓孫,因此亦系吳王宗族。

河生四子,桓居其長,弓馬熟嫺,常從吳王征討,累立奇功,官授武衛都尉;時年二十五歲。

權問:桓有何策勝之?桓言:桓有大將二員:一名李異,一名謝旌,俱有萬夫不當之勇。乞數萬之衆,往擒劉備。(無勝策也!)

權言:桓雖英勇,爭奈年幼;必得一人相助,方可。

虎威將軍朱然出言:然願與桓同擒劉備。

權許之,遂點水陸軍五萬,封孫桓爲左都督,朱然爲右都督(陸遜何在?),即日起兵。

哨馬探得蜀兵已至宜都下寨,孫桓引二萬五千軍馬,屯於宜都界口,前後分作三營,以拒蜀兵。

蜀將吳班領先鋒之印,自出川以來,所到之處,望風而降,兵不血刃,直到宜都,探知孫桓在彼下寨,飛奏先主。

先主已到秭歸,關興奏言:不勞備遣大將,興願往擒之。

先主言:備正欲觀興壯氣。即命關興前往,興拜辭欲行,張苞出言:既關興前去討賊,苞願同行。

先主言:二侄同行甚妙,但須謹慎,不可造次。二人拜辭先主,會合先鋒,一同進兵,列成陣勢。

孫桓聽知蜀兵大至,合寨多起。

張苞挺槍直取孫桓,桓背後謝旌,驟馬來迎,兩將戰有三十餘合,旌敗走,苞乘勝趕來。

李異見謝旌敗了,慌忙拍馬輪蘸金斧接戰,張苞與戰二十餘合,不分勝負。

吳軍中裨將譚雄,見張苞英勇,李異不能勝,卻放一冷箭,正射中張苞所騎之馬。那馬負痛奔回本陣,未到門旗邊,撲地便倒,將張苞掀在地上。

李異急向前輪起大斧,望張苞腦袋便砍,關興見張苞馬回,正待接應,忽見張苞馬倒,李異趕來,興大喝一聲,劈李異於馬下,救了張苞(打仗親兄弟!)。

乘勢掩殺,孫桓大敗,各自鳴金收軍。

次日,孫桓又引軍來,張苞、關興齊出。

關興立馬於陣前,單搦孫桓交鋒,桓大怒,與關興戰三十餘合,氣力不加,大敗回陣。

二小將追殺入營,吳班引着張南、馮習驅兵掩殺。

張苞奮勇當先,殺入吳軍,正遇謝旌,被苞一矛刺死,吳軍四散奔走。

蜀將得勝收兵,只不見了關興,張苞綽槍上馬,尋不數裡,只見關興左手提刀,右手活挾一將。

苞問:此是何人?興笑答:興在亂軍中,正遇仇人,故生擒來。(有仇必報!)

苞視之,乃昨日放冷箭的譚雄也,苞大喜,同回本營,斬首瀝血,祭了死馬。遂寫表差人赴先主處報捷。

孫桓折了李異、謝旌、譚雄等許多將士,即差人回吳求救。

蜀將張南、馮習謂吳班言:目今吳兵勢敗,正好乘虛劫寨。

班言:孫桓雖然折了許多將士,朱然水軍現今結營江上,未曾損折。今日若去劫寨,倘水軍上岸,斷班歸路,如之奈何?(取勝之後仍能保持冷靜頭腦,真將才也!)

南言:可教關、張二將軍,各引五千軍伏于山谷中;如朱然來救,左右兩軍齊出夾攻,必然取勝。

班言:不如先使小卒詐作降兵,卻將劫寨事告與朱然;然見火起,必來救應,卻令伏兵擊之,則大事濟矣。(計謀貴在周密,遊說貴在合理)

馮習等大喜,遂依計而行。

朱然聽知孫桓損兵折將,正欲來救,忽伏路軍引幾個小卒上船投降,然問之,小卒言:小卒等是馮習帳下士卒,因賞罰不明,待來投降,就報機密。

然問:所報何事?小卒言:今晚馮習乘虛要劫孫將軍營寨,約定舉火爲號。

朱然聽畢,即使人報知孫桓,報事人行至半途,被關興殺了。

朱然一面商議,欲引兵去救應孫桓。

部將崔禹言:小卒之言,未可深信(兵不厭詐!)。倘有疏虞,水陸二軍盡皆休矣。然只宜穩守水寨,禹願替然一行(攻守兼備,穩中求進,方可成其久遠!)。

然從之,遂令崔禹引一萬軍前去。

是夜,馮習、張南、吳班分兵三路,直殺入孫桓寨中,四面火起,吳兵大亂,尋路奔走。

崔禹正行之間,忽見火起,急催兵前進,剛纔轉過山來,左邊關興,右邊張苞,兩路夾攻。

崔禹大驚,方欲奔走,正遇張苞;交馬只一合,被苞生擒而回。

朱然聽知危急,將船往下水退五六十里去了。

孫桓引敗軍逃走,問部將:前去何處城堅糧廣?部將言:此去正北彝陵城,可以屯兵。

桓引敗軍急望彝陵而走,方進得城,吳班等追至,將城四面圍定。

關興、張苞等解崔禹到秭歸來,先主大喜,傳旨將崔禹斬卻,大賞三軍。

自此威風震動,江南諸將無不膽寒。

四、不服老

孫桓令人求救於吳王,吳王大驚,即召文武商議:今孫桓受困於彝陵,朱然大敗於江中,蜀兵勢大,如之奈何?

張昭奏言:可命韓當爲正將,周泰爲副將,潘璋爲先鋒,淩統爲合後,甘寧爲救應,起兵十萬拒之。權依所奏,即命諸將速行。

此時甘寧已患痢疾,帶病從徵。

先主從巫峽建平起,直接彝陵界分,七十餘里,連結四十餘寨;見關興、張苞屢立大功,嘆言:昔日從備諸將,皆老邁無用矣;復有二侄如此英雄,備何慮孫權乎!

正言間,忽報韓當、周泰領兵來到,先主方欲遣將迎敵,近臣奏言:老將黃忠,引五六人投東吳去了。

先主笑言:黃漢升非反叛之人也;因備失口誤言老者無用,忠必不服老,故奮力去相持矣。(軍令如山,律如鐵!目無軍紀,可喜耶?)即召關興、張苞言:黃漢升此去必然有失。賢侄休辭勞苦,可去相助。略有微功,便可令回,勿使有失。

二小將拜辭先主,引本部軍來助黃忠。

未知黃忠此去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二十七回 情義無價 目無王法第九十一回 消長無常第一百一回 五出師只賺大將第五十五回 棋差一着第五十三回 東邊日出西邊雨第一百十五回 臣賢君昏 統一衆心第三十四回 隨心所欲不逾矩第一百二回 六出師 敗少勝多第二十一回 義士脫困 人死物移第八十回 變天第八十九回 再擒放孟獲第七十八回 命運饒過誰第八十二回 說服成敗 後浪兇猛第八十九回 再擒放孟獲第七十四回 膿包毀敵手 關公巔峰刻第四十八回 勝負無常 第四十九回 計高良心差第三十八回 孔明出山 江東人傑第六十六回 要賬難 後院煩第八十八回 擒放孟獲第十五回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第五十五回 棋差一着第二十一回 義士脫困 人死物移第九十三回 收人收城 文戰計鬥第十九回 生死之際 見本性第十九回 生死之際 見本性第四十三回 吳地分歧 第四十四回 吳決意抗曹第十五回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第二十九回 孫策身死 孫權初成第九十三回 收人收城 文戰計鬥第一百九回 前方不分勝負 後院霸氣易主第七十四回 膿包毀敵手 關公巔峰刻第九十六回 謖亡國養 成人博弈第八十八回 擒放孟獲第四十回 荊州變蛋糕 人人慾取之第四十六回 計來計往第七十二回 人倒黴了 喝涼水都塞牙第九十八回 安全撤退 三興師初勝第九十八回 安全撤退 三興師初勝第二十一回 義士脫困 人死物移第三回 虎狼之輩 禽獸不如 第四回 亂世無好人第八十八回 擒放孟獲第三十回 此消彼長 以弱勝強第七十九回 內部清理第八十九回 再擒放孟獲第九十三回 收人收城 文戰計鬥第六十回 送蛋糕 誠對賊第四十七回 準備就緒第十五回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第四十八回 勝負無常 第四十九回 計高良心差第二十七回 情義無價 目無王法第九十六回 謖亡國養 成人博弈第九十六回 謖亡國養 成人博弈第六十七回 善惡終有報 兇勇止兒啼第二十二回 英雄較量 小丑顯眼第一百十三回 做大事需大智慧 人心齊泰山移第七十七回 人亡神不滅第三十一回 再而衰 滅後院之火第七十七回 人亡神不滅第七十四回 膿包毀敵手 關公巔峰刻第二十三回 敵友轉換 因小失大第一百九回 前方不分勝負 後院霸氣易主第九十五回 棋逢對手 風水輪流轉第六十六回 要賬難 後院煩第六十六回 要賬難 後院煩第五十二回 得人取地第一百回 將帥不和 鬥法回師第一百十八回 扶不起的阿斗 大勝後的禍患第六十回 送蛋糕 誠對賊第二十八回 離營脫身 人才齊聚第三十一回 再而衰 滅後院之火第九十二回 上兵伐謀第八十八回 擒放孟獲第四十二回 大神顯聖 戰前謀算第九十八回 安全撤退 三興師初勝第八十回 變天第七十六回 徐晃神威 關公末路第三十回 此消彼長 以弱勝強第八十回 變天第六十七回 善惡終有報 兇勇止兒啼第一百十一回 諸葛亮轉世 諸葛誕忠勇第十五回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第三十六回 得心者遠勝得人者 第三十七回 高人第九十三回 收人收城 文戰計鬥第八十五回 偷雞不成 協天子第十二回 天自有公 第十三回 命途多舛 人心善變第一百十六回 合力伐蜀 蜀中孤撐第一回 天下大亂 英雄出山第八十二回 說服成敗 後浪兇猛第四十一回 人心難得 戰神無敵第一百十四回 半途而廢 再做曹操第九十七回 再次出師 勝負參半第一百二回 六出師 敗少勝多第一百五回 日久見人心第九十回 孟獲終服第五十一回 先禮後兵 禮尚往來第七十回 莽夫有智 老而彌堅第九十八回 安全撤退 三興師初勝第三十回 此消彼長 以弱勝強第九十五回 棋逢對手 風水輪流轉第六十九回 高人典範 書生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