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13日晚11點,一份電報越過英吉利海峽飛向德國:鑑於局勢嚴重,我提議立即前來見您,以尋求和平的解決方法,請賜告會面的地點,盼儘早賜復爲感。這封電報乍一看很像一封下屬給上級的信函,但殊不知電文中的“我”是英國首相張伯倫,“您”則是德國元首希特勒。
(一)養虎爲患
一戰後,英國雖然取得了戰勝國的地位,並通過《凡爾賽和約》分得了德國的大多數殖民地,但它在大戰中損失了近百萬青壯年勞力,戰後也從債權國變爲債務國。美國大發戰爭橫財,經濟上已經遠遠超過英國,海軍實力相當可觀,國際影響大增;新興的蘇聯粉碎了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鞏固了社會主義政權,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英國對這個赤色政權始終抱有敵意;法國收回阿爾薩斯-洛林鐵礦區,並取得薩爾煤礦開採權,有重振威偉重做歐洲霸主的可能。大國之間的矛盾盤根錯節、多層次地交織在一起,近在眼前的宿敵法國與遠在東方的蘇聯成爲英國日夜盤算與警惕的對象。英國要阻撓法國稱雄歐陸與抵禦蘇聯勢力的擴張,就必須藉助德國的力量,於是英國在一戰後改變策略,採取扶德抑法制蘇的平衡外交。
戰後德國力爭儘快擺脫戰敗國地位,要求與歐洲各國平等相處。英國率先表示支持,1925年10月簽署《洛迦諾公約》根據公約,德國被邀請加入國際聯盟,並取得常任理事國席位,勢力與影響大增。
1933年戰爭狂人希特勒上臺,積極推行擴軍備戰和侵略擴張政策,在爭取生存空間的口號下,不斷破壞《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約束,例如在1935年德國頒佈《國防軍法》實行普遍兵役制,建立空軍和潛艇部隊,並在1936年3月違約派軍進入萊茵非軍事區。希特勒得手後神氣十足,漸漸不把英法放在眼裡,日夜盤算建立“第三帝國”的侵略計劃。
而這時英國在一戰的陰影下,國內瀰漫着孤立主義、和平主義的思潮,厭戰、反戰成爲社會的主流。在此背景下,英國的主政者對於德國法西斯的擴張無比恐懼,在避免戰爭的目的下,對德國法西斯一廂情願地採取了一套故意縱容、養虎爲患的“綏靖政策”
1937年5月,張伯倫出任英國首相,全面推行綏靖政策。希特勒的胃口和膽子也更大了,11月,希特勒制定了侵吞奧地利的秘密計劃。但張伯倫得知希特勒的計劃後,不但不予反對,反而派特使前住德國暗示英國不會阻攔德國向東擴張,聲稱“歐洲秩序早”
晚註定要發生變更”在英國的默許下,1938年3月,希特勒吞併了奧地利全境,英國對德國此舉,僅僅在口頭上表示了一下“抗議”而已。
(二)蘇臺德危機
吞併奧地利後,希特勒緊接着又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他以蘇臺德區的日耳曼人遭到迫害爲由,提出要兼併捷克斯洛伐克中以日耳曼人爲主要居民的蘇臺德區。希特勒一面指使蘇臺德地區日爾曼頭目不斷製造暴亂,蓄意挑起蘇臺德危機。一面在歐洲耀武揚威,他動員數十萬軍隊參加軍事演習,派飛機騷擾捷克斯洛伐克的領空,並邀請各國駐德武官們參觀德國海空軍事演習。
9月12日,希特勒發出戰爭叫囂,揚言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不接受德國的全部要求,馬上就有戰爭危險。這反急壞了談戰色變的張伯倫,爲避免把英國再次推入可怕的戰爭,他決定屈尊親自前往德國求見希特勒,尋求“和平解決”的辦法。
張伯倫的姿態立即得到了英國國內廣大公衆輿論的支持,人們欽佩“一位年近七旬的人竟有勇氣首次出訪,去闖龍潭”
勝者爲王,敗者爲寇。我知道明天全世界的人都會因爲我戰敗而責備我,但那又有什麼呢?——
希特勒
(三)慕尼黑協定》
9月15日,年近七旬的張伯倫首次乘上飛機,歷經7個小時的長途顛簸,前往德國最偏遠的貝希特斯加登地區朝見希特勒。而希特勒並未前去迎接他,而是在他的行宮別墅高高的臺階上等候他的貴賓,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
會談一開始,希特勒就切入了正題。他一臉怒色地說:300名蘇臺德人被殺,這種事不能繼續下去了,這種事必須立即解決,我不僅決心解決,而且決心很快解決,我已經準備好了,就是冒戰爭的風險,也不能讓這件事拖下去了。張伯倫對希特勒的態度極其憤慨,爲維護大英帝國的臉面,他也厲聲質問道:既然元首已決心武力解決,爲什麼還要我跑冤枉路到德國來。希特勒猶豫片刻後,態度緩和下來,表示願意就危機的解決方法上進行討論。希特勒提出要讓蘇臺德地區享有“民族自決的絕對和最後的權利”張伯倫表示在沒有同內閣、法國進行商量的情況下,他不能代表英國做出任何決斷。於是張伯倫於次日飛回倫敦。
在希特勒戰爭威脅的壓力下,英國和法國於9月18日達成一致意見:把日爾曼居民佔一半以上的地區從捷克斯洛伐克分離出來,予以自治地位,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將由英、法、蘇三國共同協助維護。這樣,張伯倫帶着希特勒所要求的一切於9月22日再次前往德國與希特勒進行會談。
張伯倫向希特勒表示,英法已依照德國的願望,擬定了蘇臺德區自治的計劃。但還未等張伯倫說完,希特勒就粗暴地打斷了他的話,他說:由於過去幾天內形勢的發展,這個計劃不再有什麼用處了。蘇臺德地區必須立即由德國予以佔領,這一問題最遲要在9月28日完全最後地解決!
張伯倫被希特勒這副流氓習氣氣得滿臉通紅,雙方爭論了將近3個小時,毫無結果。張伯倫心裡“充滿了凶事臨頭的預感”23日,張伯倫與希特勒就德國的這一新要求進行了最後一次會談。希特勒要求在10月1日前由德隊完成對蘇臺德地區的佔領。
9月24日,張伯倫懷揣着德國人這份措辭強硬的備忘錄返回英國,在晚上召開的內閣會議上,內閣決定拒絕希特勒的要求。但在當時和平主義的氣氛下,英國根本沒做好應對戰爭的準備。張伯倫決心說服國人,在27日晚上,他向民衆發表廣播演講,談到一場原則上已經解決了的糾紛竟會成爲戰爭的導火線,這未免太不合情理了。只要一線希望尚存,他就不會放棄爭取和平的努力。
9月29日,張伯倫爲避免戰爭第三次飛往德國,當天下午,德、英、法、意四國首腦參加的慕尼黑會議正式開場,經過一番激烈的討價還價,到9月30日凌晨2點半時,四國達成了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協定》將蘇臺德區及南部地區割讓給德國,英、法保障捷克斯洛伐克剩餘的領土不再受到侵犯。而作爲當事國捷克斯洛伐克,自始至終被排斥在會議之外,會後才被英法代表召喚進來,強迫在協定上簽字。在四國強大的壓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代表懷着滿腔的憤恨屈服了。
9月30日,張伯倫“勝利”地回到了倫敦。當晚,他笑逐顏開地站在首相官邸的陽臺上,揮舞着同希特勒簽署的聯合聲明,對涌到這裡的人羣不無得意地說:我的好朋友們,在我國的歷史上,這是第二次把光榮的和平從德國帶回到唐寧街來。我相信,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從今以後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然而歷史是無情的,綏靖的美夢很快就破滅了,希特勒終於露出了他貪得無厭的本性。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在納粹的鐵蹄下被完全佔領,9月1日黎明,希特勒的軍隊又**波蘭,綏靖政策下締結的和平已化爲烏有。
9月3日,張伯倫以極度痛苦而顫抖的聲音宣佈對德作戰,在對議會下院發表的演講中,張伯倫像宣告個人悲劇般傷感地說:我在爲公衆服務期間爲之致力的一切、希望的一切和信賴的一切,今天已摧毀殆盡了。
唐寧街10號(No10DowningStreet)是位於英國首都倫敦威斯敏斯特特區白廳旁的唐寧街的一所喬治風格建築物,建於1680年,18世紀以來爲英國曆屆首相官邸和辦公處。唐寧街爲17世紀後半葉由唐寧爵士開發建築的私人住宅街道,後來保留了四所住宅。1733年,英國國王將10號闢爲首相官邸。
唐寧街10號樓內最有名的房間是內閣室,從室內可遠眺皇家禁衛軍的換崗儀式。二戰期間,丘吉爾將地下室的一間房間用作餐廳。二樓有早餐廳、國宴廳、書房及第二會客廳,其中最大的爲國宴廳。
1940年9月,納粹德國開始對英國發動閃電戰,並對倫敦進行猛烈轟炸,唐寧街10號自然成爲了襲擊目標。在同年10月14日,唐寧街旁的財政部草坪被炸彈擊中,波及了唐寧街10號的廚房和數間房間。爲躲避轟炸,唐寧街10號的地底下建造了一個可容納6人的防空洞,以便逃生。有一次,英王喬治六世和丘吉爾吃飯時,就曾在這個防空洞躲避空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