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是天然的防禦!
這是冷兵器時代戰爭的經典名言,漫長的距離,糟糕的補給,缺乏後勤和情報支援讓無數偉大的遠征折戟沉沙,讓無數即將到手的勝利化爲泡影。很多偉大的軍隊都曾不只一次因爲輕視這一點而體驗了充滿痛苦和屈辱的敗戰。
就是在人類生產力已經高度發達的20世紀,遠征萬里的俄國艦隊也在距離的折磨下力量大減,從而被日本人一舉擊破。從某種意義上說,戰爭其實就是一場爭取時間和空間的戰鬥。誰控制了距離,誰就佔據了主動。
航空母艦的出現使得距離的概念發生了變化,快速機動的飛機改變了海戰的模式;但距離的威力仍然在歷次戰爭中體現着……
公元1993年5月,伊拉克海軍庫賽?阿卜杜拉號航空母艦戰鬥羣與印度維拉特號航母戰鬥羣狹路相遇,在印度洋上演出了一場難得航母對抗遊戲。
受限於海鷂式戰機的作戰半徑,印度航母必須儘快接近伊拉克人的所在的位置,爲了消除距離上的差距,他們被迫全速向西北前進。全速前進的航母戰鬥羣的運轉,顯然是一門複雜的學問,雖然印度人使用航母已經有很多年頭,但卻從來沒有人檢驗一下他們在這方面的成就。
現在伊拉克人來了,他們的戰機正在向印度航母的方向疾飛而來。雖然他們並不想與印度人發生戰鬥,但威懾本身就是一種極度危險的姿態。何時放出預警直升機,何時起飛戰鬥機,如何調配起飛和降落的批次,以保證自己的最大戰鬥力,這些都成爲了雙方指揮官鬥法的關鍵。
艾哈邁迪?巴克爾的指揮很乾脆,第一攻擊波次由12架蘇-27K戰機組成,8架空優,4架海攻,前者掛載4枚R-27半主動雷達導彈和4枚KK-10“魔眼”導彈,後者掛載兩枚KK-10“魔眼”導彈和一枚KH-31型反艦導彈。
這個批次的戰機作爲威懾印度人的第一波次,在距離維拉特號航母編隊大約400公里的距離上起飛攻擊,正好在印度戰機的航程之外,而又可以發揮蘇-27K戰機最大的作戰能力。這個攻擊就距離而言,可以說選擇的恰到好處,而在首次攻擊波出發後,第二攻擊波已經做好準備。
不管第一輪的情況如何,第二波都將在第一次巡航結束返回前升空,保持必要的威懾和進攻能力。劉明對於艾哈邁迪?巴克爾的謹慎感到讚賞,伊拉克海軍面對印軍航母佔有壓倒性的有利態勢是事實,但是,戰史上也不乏強大的遠征軍爲弱小的防禦軍所敗的例子。
印度人背靠國內和科欽海軍基地,處於內線作戰,有着很多有利條件。伊拉克編隊孤軍深入,兵處險境,還是應當穩紮穩打。最爲主要的是,兩軍都沒有預警飛機的支持,只能靠自己戰機上的雷達來提供預警,這使得蘇-27K戰機的優勢擴大了很多。
在整個伊拉克戰機編隊前面大約十公里處,第一波次行動的指揮官正帶着他的雙機編隊進行着前方預警任務。他們的戰機裝備的是與空軍蘇-27S戰機一樣的RLPK-27綜合雷達瞄準系統,唯一不同的是採用了N001K脈衝多普勒雷達,雖然比起空優版戰機上的雷達對空模式要差一點,但是比起海鷂戰鬥機上的雷達來說,那就強大了很多。
尤其是蘇-27K戰鬥機上還裝備了光電探測裝置,這種由光電二極管組成的紅外接收系統可以探測距離60千米內的尾後目標,對目標迎頭髮現距離不超過20千米。激光測距儀的最大有效作用距離爲7千米。配上頭盔瞄準器和先進的KK-10“魔眼”紅外格鬥導彈,蘇-27K戰機的近戰格鬥能力在此時的世界上是頂尖的。
當機羣接近到距離印度海軍編隊200公里的距離上時,突然全體戰機下降高度,開始在距離海平面70米左右的地方超低空飛行。海軍航空兵飛行員都是從伊拉克空軍中挑選出的尖子,這種海面超低空大速表科目難不倒他們。由於印度方面也沒有預警機,因此編隊可以利用地球曲率的掩護迅速的逼近對手。
伊拉克飛行員都在儘可能地操縱飛機做好機動,整個編隊都組成了密集的陣型,劉明向側面看去,就是一個整齊的三機編隊。其中一架戰機下掛着一枚白色的KH-31大型反艦導彈,座艙遮住了劉明的視線,他無法看清飛行員。在海面側風的情況下,劉明感覺這架飛機飛的很穩,顯然飛行員是個經驗豐富的老鳥。
不過海面低空大速表是個比較難的科目,編隊在側風下很有可能發生相撞,而葬身大海。長時間在海面飛行也容易使許多人出現眩暈。
“全體注意高度。”帶隊長機提醒道,他沒有出現眩暈,也不想讓自己成爲上安全課時的重點介紹對象,作爲整個編隊的指揮官,他是個技術高超的傢伙。
“明白。”飛行員紛紛回答道。
“編隊拉開間距,注意前方出現低空氣旋。”長機再次提醒道。劉明所乘飛機的飛行員迅速收小油門並打開減速板,操縱飛機作了個左坡度急轉,與編隊中的那三架飛機拉開了距離。
“前方即將進入戰區,各單位是否已做好戰鬥準備?立即進行作戰檢查!”長機的聲音仍然鎮定如恆。飛行員紛紛開始了戰前檢查,從放下飛行頭盔上的護目鏡,到導彈控制顯示板上的開關位置,以便準備發射機翼下掛彈點上攜帶的導彈,還包括飛機的油量,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全體注意,準備躍升高度。進入戰鬥狀態!”長機大聲傳來指令,瞬間彷彿整個海面上咆哮了一下一樣,所有戰機的引擎都開足馬力,四散而開,開始躍升準備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