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她江夏愛情至上,也不是她另有所想,她只是不想這麼草率地認命,包括婚姻和命運,她都希望自己做主。愛人、家庭、婚姻可以有,卻並非必須。舒心自在的生活,卻必不可少。這是她兩世爲人的生活態度,從沒改變過,此時,她也相信,這種態度永遠不會改變。
垂了眼,將自己眼中的情緒掩去,江夏再擡起眼,眼神中只有一抹若有似無的羞澀和微笑,不扭捏,不做作,自然大方的讓魏嬤嬤又暗暗讚許了一回。
“嬤嬤,我正要找你商議,二少爺吃過一頓粥,早飯可以加一些好克化的主食了。”
魏嬤嬤歡喜地答應着,皺着眉頭琢磨了片刻,就道,“噯,虧得夏姑娘提醒,是該給二少爺添些硬飯了……讓廚房做些絲糕如何?那個喧乎,好克化!”
江夏笑着點頭,“我這裡有個方子,要在絲糕里加幾樣,對調補脾胃大有好處。我說着,嬤嬤記一下?”
“哎喲,老婆子哪裡提的動筆……”魏嬤嬤笑着攤手道。
旁邊一直沒做聲的徐襄淡淡開口:“拿紙筆!”
江夏和魏嬤嬤驚訝地看向他,又對視了一眼,一同笑了。
很快,魏嬤嬤就備好了筆墨紙硯,把紙墊了托盤,筆也沾了墨,一起交到徐襄手中,江夏口述,徐襄執筆,很快,一份簡單的養生糕方子就寫好了。
“二少爺的字寫得真好!”江夏由衷地讚歎了一聲,又笑道,“等二少爺大好了,給我寫幾個字,我拿着做字帖好麼?”
徐襄清亮亮的眼神看着她,微微透出一抹笑意來:“好!”
江夏回頭與魏嬤嬤對視一笑。待她又交待了幾句,魏嬤嬤就親自往廚房看着做調補脾胃的絲糕去了。
送走魏嬤嬤,趙一鳴也過來了。
看他給徐襄診脈,江夏趁機進了東耳房,匆匆梳洗了一下。起身走到門口,又轉回去,在桌上的首飾盒子裡拿了兩隻銀鐲子塞進袖袋中,這纔出門往正房裡來。
“二少爺氣息平穩沉緩,確是好得多了!”趙一鳴看診完畢,一邊起身,一邊笑着徐襄道,“照此情形,好好調養着,二少爺很快就能大好了。”
儘管,之前他全力支持江夏給徐襄診治,但心裡還是有些賭一把的想頭……沒成想,這貌不驚人的小姑娘竟真的好手段,真正讓他口服心服,再沒有半點兒懷疑和輕慢之心。
徐襄醒着,也不需要人盯着。江夏引了趙一鳴一起,去西屋裡商議用藥、方略。
“既然二少爺病情大好了,我的意思是,停掉獨蔘湯,湯藥中人蔘減半,加黨蔘五錢……加熟地黃三錢,以補血滋陰,填精益髓;加生地黃三錢,滋生精血,益腎水;再加補骨脂,溫腎納氣以平喘;黃芪三錢,以益氣固表利水……嗯,再加茯苓芡實糕,養心安神,調養脾胃。趙先生以爲如何?”
“減人蔘,加黨蔘,避免了補益太過,虛不受補;又有生熟地補血治血雙管齊下;還有補骨脂、黃芪,補腎氣,固表助衛,上下呼應,內外協同……還有食療糕方相左相輔……姑娘真真是考慮周到,妥帖得當,妙,妙!”趙一鳴沉吟片刻,止不住地連聲讚歎起來。
江夏被他這麼一陣毫不吝嗇的誇讚,反而有些失笑起來。
“趙先生過獎了。”江夏笑笑,又道,“趙先生,我這裡還有個方子,是滋補調理的,適合病情再好轉些,做成膏滋後續調養之用。說出來,請趙先生一起參詳參詳。”
趙一鳴眼睛一亮,拱拱手,轉身準備起筆墨紙硯,並握了筆站到桌旁,然後看向江夏。
經過一天一夜的適應,江夏手抖的毛病已經好了,已經能夠寫字。不過,她沒有多言。
微微一笑,她開始口述處方:“白糖參一兩,川貝母二兩、枇杷葉一兩五錢、北沙蔘一兩、去皮白茯苓一兩三錢、化橘紅六錢、桔梗六錢、法半夏(搗末)三錢、五味子三錢、瓜蔞子(搗碎)三錢、款冬花(蜜炙)三錢、遠志(蜜炙)兩錢、苦杏仁(去皮尖,搗碎)兩錢、生薑兩錢、甘草兩錢、杏仁水一盞、薄荷油一錢,共煎煉蜜爲膏,密封小瓷壇內,每日早晚一匙,溫水化服。”
趙一鳴一邊寫一邊琢磨,落下最後一筆,擱了筆,立刻珍而重之地將方子捧了起來,細細研讀了一番,喜色上面,連連讚歎道:“白糖參大補元氣,又生津安神益脾,無紅參之燥性,也無生曬參之暴烈,最適宜久病羸弱,元氣虛損嚴重之用;川貝、枇杷葉、橘紅、桔梗等皆爲化痰止咳平喘之物,消化同時又不失滋潤養護;再有遠志、茯苓安神益氣;甘草、蜂蜜調和諸味……君臣相宜,佐使得當,攻伐有力,又兼顧調養固本……真真是精妙絕倫!一鳴佩服之至!”
說完,趙一鳴將處方擱下,鄭重整了衣衫,向江夏長揖及地行下禮去。
江夏也不謙讓,大大方方地躬身還了一禮,笑道:“趙先生覺得這方子使得,儘管拿去,給二少爺配藥之後,再遇相仿病患,趙先生也可治病救人,賙濟蒼生。”
“這,這怎麼受得起……”趙一鳴學醫成癡,精妙良方對他的吸引力自然非同一般。
可一個如此縝密的方子,很可能積累了數代人的心血,說不定,一個方子就能讓一個家族生活富足,衣食無憂呢!就這麼白白受了,趙一鳴又難免有些不好意思,自覺受之有愧。
這種級別的方子,江夏肚子裡沒有上千也有幾百,她並不覺得如何珍貴。之前陰陽雙亡的救命之法都傳給了趙一鳴,相比之下,一兩個方子又算什麼?更何況,她還有事要交待趙一鳴去辦。
“趙先生不用推辭,我還有事要勞動趙先生呢!”
趙一鳴臉上竟露出一抹喜色,拱手道:“夏姑娘不必客氣,有什麼事儘管吩咐!”
“我的出身,趙先生想必也有所耳聞……”江夏緩緩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