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根源

明白是明白了,但新茶法到底應該怎樣,每個人心裡都在掂量。太宗年間開始實行沿邊入中,雖然支持的官員列出了種種好處,反對的一樣還是提出了可能發生的弊端。也就是說從一開始,每個人都知道這制度有利有弊。不過由於時代的限制,他們只能有定性的估計,卻無法定量,利大弊大根本搞不清楚,就這麼一直沿用了下來。

按照前世的歷史知識,徐平知道現在是改革茶法難得的時間窗口,如果再過幾年,西北跟党項的戰爭打起來,想改也沒有機會了。

崇政殿裡的氣氛有些沉悶,大家都在低頭思索,沒有說話。徐平把數據擺出來,實際上就從根本上否定了現在的茶法,不管是“三說法”還是“現錢法”,這出乎每一個人的預料,先前想好的說詞,再也說不出口。就像先前徐平說三年無一石糧入陝西,從根子上就否定了沿邊入中法,再否定茶法,整個與邊疆有關的財政系統已經搖搖欲墜。

這牽扯到的實在太多,哪個敢亂說話?寇瑊平時與徐平多有討論,心裡大致有個輪廓,不過他現在策略是站在徐平身後,徐平能夠起來,他自己就有前程。

正在這個當口,一直沉默不語的呂夷簡突然開口:“徐平,那依你的意思,現在茶法是要改還是不改?”

此時徐平已經佔了上風,看着呂夷簡道:“自然是要改的,相公認爲呢?”

呂夷簡點點頭:“積弊已深,不得不改。這樣吧,新茶法還是着李諮主持,按他先前所說先除了這幾年的陳弊。對於以後的茶法,三司先議,政事堂議定之後再作定論。”

張士遜看看呂夷簡,又看看坐在上首的皇上趙禎,嘴巴張了張,最終還是把話嚥了回去。先前是不讓徐平說話,現在說完了也挺熱鬧的,怎麼又回到原點了?呂夷簡是個什麼意思?這樣處理徐平能服氣?皇上能同意?不過今天他已經出醜,終於不敢出頭了。

黑板前的徐平笑了笑,向呂夷簡拱手:“相公說的是,茶法還是要先改。不過以後的茶法我這裡已經有了底案,既然有這個機會,不如說出來請諸位大臣指教。”

呂夷簡沉聲道:“也好,你說一說,那便就在這裡議。”

見徐平竟然欣然同意,張士遜驚得眼珠子差點鼓出來。再看看周圍衆人,章得象自然站在呂夷簡一邊,可就連平時與呂夷簡不對付的蔡齊都面色平靜,他心裡愈加鬱悶。

其實事情很簡單,徐平從根子上否定了現在的茶法,那麼不管他有什麼建議,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而已經討論到這個程度了,那暫時措施還是用李諮的新法,徐平的意見要從長計議,慢慢一步一步地把茶法改過來。

呂夷簡多年執掌中書,對這個道理自然明白,就是蔡齊等人也在計司系統摸爬滾打多年,呂夷簡一說他們就理解了意思。只有張士遜幾人,對整個財政系統根本沒有概念,總是從黨派個人的利益關係去考慮問題,纔會覺得糊塗。

這種國家大政,當然是有臨時措施,然後纔是長遠之計。以茶法牽涉之廣,從根子上改變哪裡是一年兩年能夠完成的事情。在實際事務上,張士遜差呂夷簡不是一點半點。

徐平理了理思路,決定還是從邕州的茶園講起。

“國家法制,茶惟有川峽四路和廣南地區不榷,許民間自由買賣。邕州地處嶺南,原先地廣人稀,且多是土人,不入國家編戶。山中自古有茶樹,卻一直沒有人制茶販賣。天聖年間,我通判邕州,才引導土人種茶,於今也有六七年之久了。”

說到這裡,徐平看了看殿中放着的幾籠邕州茶,提高聲音道:“邕州一地,去年官府入茶利二十八萬貫有餘。而諸位都知道,同是去年,東南茶場全部加起來,官府得利也不過一萬貫多點,這還不包括與茶有關的官吏薪俸,不包括運茶廂軍的口食。也就是說,實際上東南茶場從去年開始,就已經無利圖。”

這一點徐平前面圖表裡列得清楚,大家也都沒有異議。東南茶場現在官府已經沒有利潤,李諮也提起過,所以茶法不得不改。

徐平又道:“東南茶場沒有茶利,現在所剩的,惟有指望商人得了厚利,能夠幫着朝廷向陝西運輸糧草。可實際情況是,陝西這幾年也沒有糧食進入,全靠的是盤剝本地民戶來充入中糧草。也就是說,朝廷讓出了整個東南茶場的茶利,也不過是換來在陝西沒有加賦稅,而借商賈豪強之手來做了這件事而已。”

徐平把這話說破纔是真的讓很多人擡不起頭來,這個年代,凡是有官員提出要改變某種制度,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民不加賦而用自足”,聽起來真是利國利民。實際情況則是不加賦而轉交給商人豪強之手,比加賦爲害更烈。道理很簡單,官府經營哪怕是沒有利潤甚至是稍微賠錢爲了民生也會經營下去,而沒了利潤哪個商人會幹?官府加賦自然會有地方豪強向下層民戶轉移,可豪強一樣會與商人勾結起來獲取厚利。

做的是同樣的事情,官府還有規模優勢,還有諸多的行政資源可用,成本只會比商人更低,憑什麼轉交給商人小民就會得利?

如果是一些瑣碎的小規模商業行爲,確實是更適合商賈經營。可像這個年代的茶業這種行業,規模大,商業行爲單一,就沒有那個道理。

之所以出現如今的局面,還是跟整個大的環境有關。五代時期,官吏不分,做官的往往就是小吏出身,對行政事務的各個環節都熟悉無比。再加上那時候征戰不斷,各國都是窮盡國力養兵,每一個利潤環節國家都恨不得抓在自己手裡。兩者加起來,就是暴利行業基本都掌握在了國家手中,某種程度上到了古代社會的極致,整個社會也處於緊張狀態。

自宋立國,這些行政財政制度改變不大,初期也並沒有問題。那時候的能臣,比如趙普,比如陳恕,也基本都是出身小吏,對這整套系統能夠駕馭得住。

但自太宗之後,官吏分離,官員越來越不熟悉具體事務,越來越覺得有心無力。

當時爲什麼實行沿邊入中,要藉助商賈的力量?看看官員們列出的原因就清楚,小吏難制,成本太高。茶鹽這些物資,官府的運輸成本竟然比私人還高。爲什麼?下面做事的小吏使壞,動不動就船壞了,貨沉了。還不斷地向這些貨里加泥沙,如果離得原產地遠一點,鹽簡直就沒有鹹味了。

而另一方面,銷售不暢,動不動就錯過了銷售季節,官場裡的貨物堆積如山賣不出去,只能報廢,要麼就強行推派下去。可偏偏民間缺貨厲害,就是無法產銷兩旺。

知道有這些問題,官員們卻不知道爲什麼會有這些問題,無從下手。最後只能是藉助社會力量來解決官員能力不足的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知道有問題,卻不知道怎麼解決問題,是慢慢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官員的通病。於是越發崇尚空談,越發看不起能做事的官員,開口就是三代之治,一做事就一塌糊塗。挑毛病那是天下無雙,讓他們把事情做好那就一籌莫展。

呂夷簡這一代算是最後的還能兼具吏才的官員,徐平算是抓住了一個尾巴,如果再過二三十年,徐平只怕是連在這裡侃侃而談的機會都沒有。

小吏有小吏的毛病,他們只注重眼前蠅頭小利,如果用小吏治國,整個社會只怕也會民不聊生。官與吏本該是相輔相成,整個社會纔會平穩發展。這樣就要求官員要兼具吏才,不一定要能夠比小吏們做得更好,但對具體事務最少要懂,能看出各種門道。

徐平對詩賦經論不熟,願意埋下身子做事,這是他比其他官員強的地方。

指着旁邊幾籠的邕州茶,徐平高聲道:“剛纔說過,邕州去年以一州之地,官府得茶利二十八萬貫。同樣是茶,爲何有這麼大的區別?”

張士遜搖頭道:“邕州那裡產茶,只管發賣,不用像東南茶場一樣,還要考慮陝西沿邊糧草。徐平,兩年事分開來說,萬莫混爲一談!”

徐平看看張士遜,點點頭:“張相公說的不錯,東南茶利供應陝西糧草。可剛纔已經說過了,陝西並沒有糧草進入,那茶利哪裡去了?而且,邕州一州之地,此時禁軍廂軍加起來也有近兩萬人,蔗糖務更是已經超過了十萬人,需求的糧草也不比陝西少多少!”

從去年開始,邕州便開始增兵,比徐平在的時候多了一倍還多。徐平能夠動用蔗糖務的鄉兵,並不表示別人也可以讓這一套系統運轉無礙。實際上按照龐籍等人的建議,邕諒路還要增兵一萬,才能夠保證不斷地向外開拓。

邕州那裡,早已不是徐平在的時候那個邊遠小州了。

第36章 組織第123章 呂夷簡的擔心第138章 要考覈了第205章 蛻變第151章 論事不得論人!第174章 公事公辦第196章 三角城第215章 合夥第277章 狼狽爲奸第53章 萬民雲集第52章 酒鬼亭第326章 惟有一戰第92章 餘波未了第151章 論事不得論人!第83章 無一石糧入陝西第104章 學生第139章 柳三變求官第40章 炸山第5章 公路第108章 故伎重演第5章 公路第98章 三人成虎第204章 一日破五寨第165章 呂夷簡的條件第12章 空調第83章 地形沙盤第5章 歲除第17章 乾脆搞大第158章 機器作業第178章 你不是那塊料第73章 廢后風波(下)第74章 再堅持一下第103章 事發第34章 都不可行第281章 西北同路人第8章 交接第54章 家賊第117章 門外來了青羅傘第237章 任福之死第324章 党項叛宋第142章 話已說盡第15章 對抗第208章 進城走正門第237章 任福之死第193章 煙雨三月第19章 匪訊(上)第104章 黃從貴的末日第317章 財運當頭第238章 天聖寨攻防第49章 事發第68章 別有出路第17章 奴僕無私財第160章 改天換地第23章 秋意第79章 皇帝的後花園第21章 黃白朮第13章 折支第36章 洞房花燭夜第100章 虎威第203章 進佔外城第73章 童大官人第103章 衆人登門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擔當!第32章 道路所達,便爲宋土第70章 兩個榜樣第1章 購物券發行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擔當!第44章 鄉下小鋪子第83章 猛虎入狼羣(一)第174章 今夜別出宮了第225章 誘敵之計第35章 災民第72章 三個關節第29章 其心可誅第100章 虎威第70章 南下大道第173章 夜對第224章 劉璠堡被圍第67章 找盟友第146章 立言之志第176章 李迪的轉變第67章 選擇第236章 堵截第103章 官兵要分明第19章 忠州小衙內第8章 讀書第5章 公路第243章 一日兩子第170章 文人的優越感第243章 一日兩子第32章 五等戶制第94章 春狩防秋第251章 危機第152章 防微杜漸第99章 搞事情第111章 封堵第145章 三不朽第157章 考察的外商第122章 甩鍋第228章 大戰將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