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蘭山國是鄭和下西洋的必經之地,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國王亞烈苦奈兒自恃扼住了海上咽喉,便十分的蠻橫和傲慢。他經常攔截貢使、勒索商船、欺凌弱小,各番國深受其苦。不僅如此,他還信奉邪教、不遵佛法、侮辱佛牙。更讓其國民痛心疾首的是他還暴虐兇殘,根本不關心人民的疾苦。早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候,就對他的種種卑劣行徑進行過譴責,但他不思悔改,依然如故。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特意去到錫蘭山,抱着和平解決問題的願望,舉行了盛大的佈施儀式,向錫蘭山的寺院捐獻了大量的金銀財寶,想以此營造和平的氣氛來感化國王,但亞烈苦奈兒不爲所動,依然蠻橫傲慢,根本不把鄭和的和解活動當做一回事。鄭和覺得錫蘭山問題不解決,就難以打通重洋之外那些夷國的海路。他回國向永樂皇帝彙報了這一非常情況,永樂皇帝命令他立即再使西洋,去解決掉錫蘭山問題。鄭和做了充分的準備,他從柳升的神機營裡調了兩千人的火銃軍,由兩位千總率領,分乘兩條船,一條放帥船的前面,一條放帥船的後面,作爲對帥船的保護。由是此次出航的船隻和人數都超過了前面兩次,船隻六十五艘,人數三萬有餘。於永樂七年的十二月楊帆出海。在訪問了占城、暹羅、吉蘭丹、爪哇、滿刺加、蘇門答臘、南巫裡、翠蘭嶼等國後,於永樂八年的九月到達錫蘭山。鄭和船隊在之前的一路上得到了各國國王的熱情接待,尤其是占城年輕的國王最爲熱情和虔誠。鄭和船隊到達占城時,年輕的國王佔巴的刺才繼位不久,爲了感謝大明朝廷曾幫助收復被安南國佔領的土地,年輕的國王親到碼頭迎接。國王頭戴三山粉花冠,腕着赤色金手鐲,足穿淺藍玳瑁鞋;騎着花飾大象,帶着五百番兵;熱烈歡迎鄭和船隊的到來。番兵有的舉着寶劍,有的挽着盾牌,有的捶着腰鼓,有的吹着椰笛,歡迎儀式十分的隆重而又別具一格。鄭和帥五百官兵下船,占城國王下象,步行以迎。在占城國王的王宮裡,鄭和傳達了永樂皇帝的敕諭,賞賜國王及臣下黃金、白銀、銅錢、絲綢、陶瓷等,國王也拿出了衆多的珍珠、珊瑚、瑪瑙、象牙、犀角、香料等特產貢獻給大明朝廷,其感激和擁戴之情,表現得無以復加。然而到達錫蘭山,卻是另一番景象: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騎着一匹高頭大馬,手執兵器,身披鎧甲,帶着全副武裝的數千軍士,在碼頭上向鄭和船隊耀武揚威。鄭和只帶了一百手捧禮物的禮賓人員下船,先是對亞烈苦奈兒及身邊重要的將領和隨員給予了不菲的賞賜,然後才傳達永樂皇帝的敕諭,可即便亞烈苦奈兒先收到了賞賜,但仍並不買賬,駁斥鄭和說他纔是這兒的主人,鄭和他們只是過客,哪有過客教訓主人的道理?並示意兵將想要拿下鄭和,好在王景弘早有準備,帶了兩千長槍手和兩千弓弩手衝下船來,迫使亞烈苦奈兒不敢輕舉妄動,纔將鄭和和一百禮賓人員接應上了船。鄭和命船隊繼續啓程,向西訪問了柯枝、古裡、小葛蘭、大葛蘭、阿拔把丹、甘巴里等國後,回程駛向錫蘭山,想要通過武力去解決錫蘭山問題。
鄭和船隊離錫蘭山的港口大約還有兩海里,便有一膄錫蘭山快船駛來,靠近鄭和的帥船喊話,說是錫蘭山使臣求見,鄭和命放下吊籃,吊了錫蘭山使臣帥船相見,錫蘭山使臣道:“臣奉國王之命,來請大元帥王府赴宴,國王說他帥衆大臣王府裡恭候大元帥的光臨!請大元帥務必前往。”鄭和道:“請先生轉告國王,本帥定當親自前往。”賜使臣黃金十錢、白銀五十錢、銅錢一百個、彩娟兩丈。使臣千恩萬謝的去了。使臣去後,正使太監、副總兵官王景弘,都指揮使朱真、王衡入見鄭和,俱言國王有詐,王府赴宴去不得。鄭和道:“縱然彼有詐,吾只帶兩千火銃軍赴王府,彼並不知火銃之厲害,見吾兵少且無利器,必不備太多的士卒,吾以一當十,當能全身而退,故此去無懼也。”船到錫蘭山的港口,有錫蘭山的大國師伽欏耶巴忽帶數十位大臣在碼頭上迎接,在去往王宮的路上,見兩邊的山林裡有塵埃飄起,知亞烈苦奈兒設了伏兵,便悄聲對兩位領兵千總道:“若遇有變,爾等聽我哨聲爲號,迅速集合士兵,以五百人一隊分兵射擊。”兩位千總暗中作了準備。來到王府,接待鄭和的卻不是國王,而是國王的兒子納顏,納顏道:“忽聞邊關來報,有泰米爾人入侵,父王昨夜領兵星夜出城,抗擊入侵者去了,特命兒臣一定要好生款待大元帥和部屬。”鄭和道:“我大明水軍天下無敵,可有水道抄襲?以助國王一臂之力。”納顏道:“不必,泰米爾乃我國北方的一個弱小部曲,父王一出,定能大獲全勝。”鄭和暗忖既是弱小部曲,又何必國王親自出戰,這其中必定有詐,在入席就坐時堅持不與納顏王子鄰桌,而是坐納顏對面緊靠部下一桌,酒過三巡,納顏起身,對鄭和道:“大元帥船上,金銀財寶衆多,可否奉獻一批與吾之國家?”鄭和道:“我天朝雖然富庶,然金銀財寶也不是憑白給的,況上次我專程來貴邦的寺院佈施,捐了不少的金銀財寶,這次也已給了你父王和衆多大臣不菲的賞賜,汝國應當知足,何還來索?”納顏蠻橫的威脅道:“凡經過我錫蘭山的船隊,都要繳納所載貨物的十分之一,否則我們就要扣押整個船隊。”鄭和一聽對方是在敲詐勒索,知爲有備而來,隨時都有可能施號招來伏兵,他立取先機吹哨,兩千士兵迅速集合,置鄭和於中間。納顏也立即甩杯爲號,招來五千伏兵。鄭和所領兩千火銃軍,都訓練有素,他們臨危不亂,立即排成陣勢,五百人一隊,向來犯的蠻夷士兵一番掃射,之後迅速散開,去後面填裝彈藥,露出第二排五百手舉火銃的士兵,再一番掃射,散開,退往後面填裝彈藥,當第三排五百支黑洞洞的槍管出現在蠻夷士卒面前時,被前兩番射擊嚇破了膽的夷兵立即抱頭鼠竄,納顏亦不見了蹤影。鄭和帶領兩千士兵從容的走出王城,然而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回船的道路已被堆積如山的壘木阻斷,讓他們回不到船上去了。鄭和第二次下西洋專程去錫蘭山的寺廟佈施,結交了一大批寺院裡的佛教人士,就在他們進退維谷之際,一位錫蘭山僧侶跑來告訴他們,就在鄭和和納顏談判時,國王派出了王城的五萬多番兵去圍攻鄭和的船隊,還派兵伐木壘斷鄭和他們回船的道路。原來亞烈苦奈兒對鄭和船隊的那些巨大寶船和船上無計其數的寶物覬覦已久,怕鄭和船隊回程只是過境,便派了使臣去請鄭和王府赴宴,還派了大國師帶數十大臣在碼頭迎接以迷惑鄭和,見鄭和所帶的兩千士兵既無長槍利器,又無強弓硬弩,便只留五千士兵王城設伏,其餘兵將全都派了出去,還設壘木徹底斷絕鄭和與船隊的聯繫,以爲這樣就可以搶得寶船和寶船上的金銀財寶。鄭和急中生智,道:“賊傾巢而出,王城空虛,彼以爲我孤軍陷此,尤猛獸掉落陷阱,必孤立恐懼,不能有所作爲。我們偏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立刻攻打王城,必能扭轉戰局,取得最後勝利。”於是鄭和讓錫蘭山的僧侶想法傳遞消息給船隊,叫船上官兵服從王景弘的指揮,不必畏懼,死命抵抗。然後帥領兩千士兵,擇僻經小路,銜枚疾走,回攻王城。國王見鄭和回兵城下,趕緊派人去調回自己的部隊,然迴路已被自己所設的壘木堵斷,無法回來,作繭自縛的國王只能是自哎自怨。
守護王城的就只那五千伏兵,見識過鄭和所領火銃軍的厲害,不敢城牆上探頭,只緊扣城門,希望高大的城牆和堅固的城門能夠阻止住鄭和軍隊的進攻。鄭和命用火銃抵近射擊城門,將城門射的千瘡百孔,又叫來寺院衆多的僧侶幫忙,將數根壘木捆綁在一起,下放壘木滾動,去撞擊城門,很快便將城門撞開,王城陷落,國王和衆大臣成爲了鄭和的俘虜。在海上和鄭和船隊激戰的錫蘭山軍隊聽說王城陷落,國王和衆大臣被俘,士氣驟降,慌亂中丟下鄭和船隊,讓到口的肥肉飛走,回頭移開壘木,去圍攻自己的王城。然有鄭和的火銃軍守住城門和四牆,又有自家的國王和大臣在城內,錫蘭山圍城部隊不敢猛攻王城,並在第六日遭到船上大明水軍的上岸夾擊,錫蘭山圍城部隊慘敗潰散,難以成軍。等夜色來臨,鄭和命打開城門,押了國王、王后及高官,取道回船隊,雖有潰敗的殘餘敵軍阻擊,然懾於鄭和火銃軍的威力和國王、王后及高官們在鄭和手上,阻擊之敵亦只能是無功而返。鄭和押着國王、王后及高官們順利返回船隊,啓程離開錫蘭山,於永樂九年的六月十六日回到京師南京。大明朝臣們聽了鄭和的陳述,多主張將亞烈苦奈兒處死,然永樂皇帝以一個上國之君的姿態,赦免了亞烈苦奈兒的愚昧無知,永樂皇帝道:“蠻夷禽獸耳,不足殺!”命禮部商議擇定錫蘭山國賢者立爲王,以承國祀,被俘而來的錫蘭山高官們推舉了前大國師之子邪把乃那可立爲王,得明廷採納,永樂皇帝隨即下詔,遣使前往錫蘭山國宣佈新王繼位,並將亞烈苦奈兒等人也一同遣送回了國。
建文帝得黔國公沐晟重金支持,又有程濟、霍良用計招贅大夏國右丞相劉楨之嫡長孫婿,置地結宅,納妾聘婢,過起了尊貴體面的一方財主生活。然建文帝畢竟爲一失國之君,自是不敢市面上太過招搖,每日裡只深居簡出。這日起來,用過早膳,廂房裡辭別妻妾,想往天堡寨讀書習字,剛出廂房的門廳口,護院應能鏢師推前堂大門進來,拱手躬身對建文帝道:“稟主人,紅葉寺灑掃小沙彌求見。”建文帝以中原零落之書香門第之後皇甫文,娶妻置地,結宅納妾,聘葉希賢、楊應能爲管家、護院,許只以‘主人’相稱。建文帝叫帶了前堂偏廳,下人捧了茶,灑掃小沙彌道:“前翻寺裡住持隨幾位施主雲遊,幾位施主返回多日,卻不見住持回來。去春夏間寺裡的塔樓讓雷擊出三指寬的裂縫,於今怕是有五指寬了矣。今春雨將發,塔樓隨時可能在大風中坍塌,心甚擔憂。故特來相問住持雲遊去了何處?可有歸期?”建文帝道:“住持已雲南點蒼山蘭若寺裡圓寂了,不再有歸期。”說吧淚自先流,灑掃小沙彌先是一怔,繼之是蹲地上嗚嗚咽咽的悲泣。楊應能苦勸的住。建文帝道:“以往住持不在,都是你打點寺中事務,於今還一樣,你把寺中的事務打點起走。塔樓裂縫我會吩咐管家請人修繕,也順便吩咐叫人將屋頂翻蓋一遍,以免屋漏潮溼,將屋裡傢什黴的朽爛了。”灑掃小沙彌道:“寺裡缺了住持,終歸是差了一些,這些年香客日漸減少,今春也纔來了兩三波,長此下去,寺裡的香火,怕是有斷的一日來咧。”建文帝道:“住持亦當隨緣,急不來的。”灑掃小沙彌點了點頭,道:“也是。”告辭出了前堂,又返身回來,對建文帝道:“離此向南大約五、六裡,有一山名銅鑼山,在山肩的密林裡有一寺叫銅鑼寺,那寺十分簡陋,就三間土坯草堂屋。寺裡僅一個名叫慧一的住寺僧,成日裡只管讀書自弈,也不化緣修繕寺廟,也不宣傳招攬香客,自是香火十分清淡。施主往說來紅葉寺做住持,那慧一願意了亦未可知?”建文帝道:“善。”遂隨灑掃小沙彌去了銅鑼寺,楊應能欲跟隨保護,建文帝不許,說只是去拜訪一個和尚,不會有什麼危險。銅鑼山是西邊山脈一處並不險峻的山頭,唯山肩處一片茂密的樹林十分顯眼,銅鑼寺就在那片密林之中,三間土坯草屋,土牆乾裂出了許多豎縫,寬的超過了兩指,一看便知有些年歲了。草屋前是一塊土壩,土壩的邊上有顆銀杏,銀杏樹下的一方石桌前,一和尚坐墊一草垛的石凳上獨自弈棋,那和尚正是這銅鑼寺的住寺僧慧一,建文帝見他弈的專注,便不打擾,只一旁靜靜的觀看。弈的漸進中局,慧一落子的速度慢了許多,在左側的一處爭鋒中,白棋是扳出?還是拆二?慧一一翻猶豫後選擇了扳出,建文帝道:“不如拆二的好,拆二可選擇攻擊下方的黑子,亦可選擇出頭,於變化中去尋得先機。”慧一聞言起身,執手建文帝,道:“施主既然會弈,何不坐下來弈一局?”躬身拿起坐下的草墊,分開來,原來是兩個草垛疊的一起,建文帝也不客氣,拿過草垛墊對面的石凳上,猜了先手執黑,便與慧一你來我往的對弈了起來。建文帝畢竟宮廷裡得過一流大師們的專業指點,棋技自然是略高一籌,兩個時辰對弈下來,建文帝以三目半勝出。慧一有些不服氣,還想再弈一局,建文帝道:“早過晌午,腹中咕咕聲烈,弈棋也得先吃飯咧,不知高僧這裡可有齋飯?”慧一拍額嬉曰:“忘之乎!忘之乎也栽!”起身欲草堂備齋飯,灑掃小沙彌草堂側邊跑來,手捧一碗菜飯,道:“見兩位弈的專注,便下山化了些齋飯回來,看你們還沒下完,便沒過來打擾。飯未涼透,還將就可吃。”慧一草堂裡拿了一鉢一瓢和一雙筷子,慧一除自己的一鉢一筷外,再無吃飯的傢什,只水瓢將就可用。灑掃小沙彌便折枝爲筷,三人石桌上分食起來。建文帝扒了一口,含飯對慧一道:“高僧此處凋敝,可願東南對面高處秀爐峰紅葉寺裡做住持?”慧一道:“紅葉寺有住持,何須我往?”建文帝道:“紅葉寺住持無依道人已雲南點蒼山蘭若寺裡圓寂了。”慧一道:“雖紅葉寺無住持,然吾不願他往。”建文帝問曰:“何也?”慧一道:“吾師說修紅葉寺的山峰原是有兩顆紅楓的,一高一矮,高的顆爲雷火所毀,無依道人山峰處毀樹修寺,還修了一高出周邊樹木的塔樓,吾師憂心如焚,師身不能動,遣吾往說‘孤高引雷火之害,當植杆高冠大之樹以佑’,可無依道人言建寺乃爲一個人,已無所它顧。吾師三年前已圓寂,此草廬爲吾師之師傅所建,已歷百餘年矣,雖陋卻安,故吾不願他往。”建文帝道:“汝師高見,紅葉寺塔樓去年春夏間已爲震雷所傷,這小沙彌說已逾五指寬了。”灑掃小沙彌具言當時雷擊之恐狀。慧一道:“既無依道人已經圓寂,建寺所爲之人便無需顧矣。可拆去塔樓,植一可長之高大樹木於寺廟前後,或可保寺廟平安。”建文帝起身躬身謝慧一,曰:“多謝高僧指點。”吃罷齋飯,辭別慧一回家,建文帝當即吩咐管家葉希賢請人拆掉了塔樓,並親往紅葉寺植一半人高的銀杏樹於兩殿之間。
慧一棋技不如建文,遂多次下山往建文帝府第與弈。這日兩人建文帝書房弈的正酣,程濟帶了一對年輕夫婦來見建文。建文帝認得那女的乃黔寧王沐英之小女兒沐鳳嬌,隧罷棋請慧一回。建文帝執鳳嬌之手,泣曰:“第一次沐老夫人處見到姑娘,還是個十來歲的小女孩兒,如今長的成了大美人,是何風把小妹吹了來這裡?”沐鳳嬌拉了身邊之夫婿張繼白跪拜建文帝,曰:“鳳嬌夫婦受兄沐昂所託,來見陛下,以問安好!”建文帝扶起,共敘衷腸。才知黔國公沐晟交趾平叛,因缺了火銃軍,又安南黎庶相與掩護,雖數戰,將士亦用命,然終不能勝。副將呂毅,參贊劉俊,參將瞿侖、何定、劉昱等相繼戰歿,朝廷已派張輔領大軍前往。雲南仍沐昂兼領都司事務。張繼白乃雲南文士,交好沐昂,隧配鳳嬌。沐晟總糧官李浩督餉赴交趾,沐昂便派繼白、鳳嬌夫婦以黔國公府執事來黔打點沐晟食邑,並囑尋機入蜀問建文帝等人安好!知建文帝等人已落地有根,且進身高貴,甚是安慰!繼白、鳳嬌夫婦蜀郡遊歷數月。繼白留詩數首,現錄其一:
《感懷白帝城》
張繼白
憑望白帝城
諸葛節操高
忠臣今何在
長江東自滔
臨行張繼白秘謂建文帝曰:“陛下所處明爲閉塞,實爲通達,且民思大夏,朝命多有不逮。今朝廷外患北有胡虜之擾,南有交趾之亂,東有倭寇之侵,西有走廊之憂。內雖立儲嫡長,然世子朱高熾足疾肥胖,永樂討厭之,乃其子聰慧得立。二世子朱高煦英勇神武,累積軍功,且有父儲位之勵爲念,其覬覦儲君之志未息稍減。既朝廷有這內憂外患之疾,陛下有此處身之便之機。何不暗養軍士、蓄存武庫、修好黔公?一旦天下生變,陛下便可託名太祖,奪蜀郡、漢中之兵爲依,東出荊襄,詔令黔國公沐晟北越嶺南,若如此,何愁中原之不再?帝位之不復也!陛下不可不察。”建文帝會否採納張繼白此逐鹿中原之策呢?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