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二)

bookmark

朝堂上的局勢依然還處在僵持中。

由於司馬光草擬的一份詔書,氣得王安石上章自辯,逼得趙頊親下手詔認錯——“詔中二語,失之詳閱,今覽之甚愧”——但趙頊的手詔無用,王安石依然稱病不朝,一份份奏章都是求着要出外。而趙頊,也不厭其煩地下詔慰留。很快三天過去了,王安石和趙頊之間辭章和詔書往來了多次,也的確跑細了傳詔的御藥院都知李舜舉的雙腿。

也不知是不是爲了激王安石出山,還是因爲王安石的執拗性子讓天子有了逆反心理。趙頊最近還下詔要提拔司馬光爲樞密副使,一張清涼傘【注1】不知多少人眼巴巴地搶着要,可司馬光卻拒絕了這個晉升執政的機會。

這樣的情況下,韓岡往王安石遞的門貼自然不會有迴音。而他往流內銓呈了家狀,也被告知要等上幾日——對此,韓岡並不驚訝,官僚機構若是行動迅速反而奇怪了。

身在富麗甲天下的煌煌巨城之中,韓岡不是沒有想過抽空逛一下東京。只不過到了東京城後,他正事還沒辦成一件,無論是王安石還是流內銓,讓他沒有那個閒心思。何況天寒地凍,萬物衰敗,也不是逛街的好時候。

現在韓岡每天就只是在路過時大相國寺後門往裡面張望一下,順便在路上看看御街兩邊有名的千步御廊,或是望一下相當於後世的遊樂場、有着各式雜技、曲藝的桑家瓦子。還有最引起他興趣的,便是天下之重心,東京之中心——大宋皇宮。而韓岡每天都要去報到的流內銓就在宮城內。

這幾天,韓岡都是上午去流內銓,午後到王安石府,在兩個地方報個到,順便聽個消息,有時還會想想秦州的事。

臨出來時,王韶已經準備上書朝中,用一萬頃未墾荒地,來爲自己的在古渭建軍,並屯田渭河兩岸的計劃背書。

那一份奏章,最多隻會比自己出行遲兩天。傳遞專折的急腳遞的速度,一日一夜至少四百里,卻要比韓岡來東京要快上三倍以上。如果中間不耽擱,按時間算,朝堂的回覆早在自己抵達東京前,就應該回到了秦州。說不定王韶的第二份奏章,此時也已經送進了通進銀臺司中。

應該不會有問題,畢竟李師中自己都這麼說過。韓岡放心地不再去想此事,需要關心的還是自己的事情。

除了流內銓和王安石府,以及考慮秦州之事外,一天剩下的時間,韓岡都是去張戩和程顥的府邸拜訪。當然不是閒談,而是求學。由於探明瞭張戩和程顥的政治傾向,韓岡便很小心地不去打聽如今朝堂政局方面的消息,只是對經義上的疑難問題詳加詢問。

而程顥和張戩,尤其是程顥,對韓岡的好學很是喜歡,不厭其煩地向他解說釋疑——監察御史的工作並不繁忙,尤其是現在新法近乎停頓的時候。張戩和程顥都多了許多時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程顥在這方面,做得十足十。他熱心地教導,讓韓岡心中都不免有些愧疚。

韓岡對儒家經義的求學,從本心上可以算得上功利。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早已成型,根深蒂固,極難動搖。他對儒家經典的學習,只是想將後世的學術理論融合進來。連韓岡自己都沒發覺,由於自負於千年時光的差距,即便在求學中,他也免不了帶着居高臨下的態度看待此時的儒家學者。

但韓岡通過與程顥的來往,發現他學術宗師的地位並不是靠後世吹捧得來。程顥對一些新觀點的理解很快,也沒有死板守舊的頑固。韓岡的一些新奇觀點,尤其是從算學的角度去解釋格物致知的道理,程顥也覺得這樣的想法很有意思,並細加追詢。

當然,韓岡和程顥對於氣在理先還是理在氣先的問題,還是有着不同意見——這是門派之別。無論如何,韓岡都很難從唯物主義者轉化爲唯心主義。對於此,程顥都不禁搖頭嘆着韓岡在天地本源上的看法比張載還要偏激。

又是一天過去,韓岡從程顥家吃了晚飯回來。今天聽了一天的春秋穀梁,被塞了一腦子的“爲尊者諱,敵不諱敗,爲親者諱,敗不諱敵”,到現在還在暈着。剛進門,驛丞迎來上來,遞上來一封信,“韓官人,傍晚的時候流內銓遣人送來這封信,並說通知官人你後日銓選,讓你切記,不要忘了。”

“銓試?”韓岡謝過了驛丞,疑惑着打開信封,打開一看,果然是蓋了流內銓印章的公文,通知他兩天後去參加銓選考試。

“見鬼了,差遣不是定了嗎,怎麼還要考?”韓岡一肚子的納悶,有官身無差遣的選人要參加銓選,但他的職司已經掛在了秦鳳經略司中,還是天子親下特旨,怎麼又來了?而且上午他就在流內銓衙門中,怎麼沒人跟他提上一句?現在還派人送了信到驛館,這是進士纔有的排場啊。

韓岡總覺得哪裡不對勁。只是既然流內銓有了這樣的命令,他一個還未得官的從九品選人,卻沒有拒絕和申辯的餘地。王安石現在不見外客,更找不到他出頭,如今即便不願,也得去流內銓走一遭。

路明放棄了科舉,現在不知在盤算些什麼,這些天每天都是早早地便跑出去,入夜後方纔回來。而劉仲武去了三班院也還沒回來。韓岡坐在驛館外廳中,又叫了一份飯菜,方纔在程顥家做客,他沒好意思多吃,只能回到驛館再補一頓——這幾天也都是如此,反倒是李小六,一直跟着韓岡在外跑的他,都是在張戩和程顥家的廚房吃飯,反倒能吃得肚兒溜圓。

不過在驛館裡也有在驛館裡的好處,韓岡吃完加餐後,也不立刻回房去。就坐在外廳一角,低頭喝着飯後養胃的香薷飲,一邊豎着耳朵,聽着周圍的談話。

城南驛中都是官人,閒聊起來話題當然離不開最近引起朝堂動盪的一樁樁大事。

“王介甫的辭章已經上到第幾道了?他是不是鐵了心要走?”

“走個鬼啊!也不想想官家會不會放人!”

“那可不一定,還沒聽說過十幾封辭章上去,官家還不準的?”

“世上什麼最重要?是錢啊!官家沒錢,王介甫卻能賺錢,這叫一拍即合。韓相公,司馬君實,那是要官家節衣縮食,拍的起來?!合的起來?!”

韓岡這幾天在外廳中聽到的議論,都不認爲王安石會真的辭職,更不會認爲趙頊能同意。不同於上面的那些因爲爭權奪利而蒙了眼的朱紫高官,城南驛中的這等消息靈通的低品官員,因爲站在圈外,反而看得更清楚。

朝堂離不開王安石,就算韓琦都動搖不了!

“但官家讓司馬君實草詔,去慰留王介甫,卻是做岔了!”

“沒錯!沒錯!王介甫本是以退爲進,可卻被司馬君實當頭一棒,敇文寫得那叫一個妙啊!”

“‘士夫沸騰,黎民騷動,乃欲委還事任,退取便安。卿之私謀,固爲無憾,朕之所望,將以委誰?’你看看這話說的!”

“所以司馬十二是翰林學士。你我只得混吃等死。”

哈哈一陣鬨堂大笑。

韓岡也覺得趙頊讓司馬光去挽留政敵,實在有些沒頭腦。只是司馬光是翰林學士帶知制誥,朝中的重臣任免,都是通過翰林學士起草的。趙頊大概是看了司馬光正好在眼前,而過去王、馬二人又是好友,所以找他來寫。但以現在司馬光和王安石的關係,趙頊命他起草慰留詔書,他會怎麼做根本不必多想。

司馬十二的文才雖不如王安石,但畢竟是寫出資治通鑑的人物。字寓褒貶的本事那是不必提的,文字上做點手腳,足以讓王安石的假辭職變成真辭職。

在韓岡看來,這司馬光也的確夠陰。這人做的,表面上是帶着嗔怪的語氣在挽留,但實際上就是在挑起趙頊的怒火。

……當然,也有可能是韓岡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說不定。司馬光真的是想用這種的言辭,來挽留王安石!

不過王安石迴應,卻表明了他是跟韓岡一個看法。而趙頊的道歉認錯,也是證實了天子對司馬光起草的這份詔書的理解。

廳中衆人還在議論,而韓岡喝完了香薷飲,已經打算回房去了。這時,劉仲武走了進來。跟韓岡天天去流內銓一樣,他也是天天往三班院跑,每天回來,如不是城外斜陽霞滿西天的傍晚,便是華燈閃爍羣星璀璨的深夜。

只不過前兩日劉仲武回來時,腳步沉重,臉色也是一般無二的沉重,自然是沒有好消息。但今天卻是步履輕快,笑容也爬上了臉。

韓岡問道:“子文兄,你試射殿廷的時間定下來了?”

劉仲武笑呵呵地說道:“託官人福,就定在後天。有十幾個人一起,俺也看了他們,除了一個河東來的漢子,沒一個成氣候的。”

“在下也是後天銓試。到時卻是要與子文兄一塊兒上考場了。”韓岡的笑容看不出方纔的半點憂慮,卻半開玩笑地恭喜劉仲武道:“在下先預祝子文兄能旗開得勝,凱旋歸來。”

“承蒙吉言,也望官人能簪花而回。”劉仲武並不知道韓岡本不需要銓選,聽說韓岡跟他一樣收到消息,也爲他感到高興,同樣開着玩笑地祝福,把韓岡當作要考進士的貢生。

韓岡笑着拱了拱手:“多謝,多謝。”

第二天,劉仲武留在驛館內蓄養精神,而韓岡則先去流內銓確認消息,又到王安石府走了一趟,最後還是去了小甜水巷旁的程張兩家,行程與前幾日沒有區別。只是當天夜裡爲了能養足精神,早早地便睡下了。

一覺醒來,便是決定韓岡一生命運的日子到了。

注1:按照宋朝慣例,官員中只有宰執才能被賜張清涼傘。

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九)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二)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五)第一百一十八章 夜火(中)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四)第四十三章 長風繞城遙相對(上)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九)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七)第三十七章 長安道左逢奇士(上)第二百六十一章 新議(二十七)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三)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一)第二百五十章 新議(十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一)第三百零五章 不悖(九)第三章 豈得聖手扶炎宋(下)第二百一十九章 變故(十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七)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上)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六)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九)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上)第五章 心念親恩思全孝(下)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四)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啓昌運(上)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四)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五)第一百三十章 後顧(下)第九十三章 塵囂(二十四)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一)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四)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七)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九)第四十八章 浮雲蔽日光(上)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六)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八)第四十四章 豈懼足履霜(中)第二十九章 虛實(九)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九)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七)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四)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一)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六)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四)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一)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九)第一百三十五章 梳理(五)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下)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四)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八)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八)第二百四十一章 新議(七)第三十六章 可能與世作津樑(三)第三十四章 道近途遠治亂根(中)第三十四章 雲庭降鶴宴華堂(上)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七)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六)第一十六章 晚來誰復鳴鞭梢(上)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四)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二)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五)第八章 破釜沉舟自專橫(上)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二)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八)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五)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一)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五)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二)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二)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二)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三)第一百五十九章 京師(一)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五)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九)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中)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上)第四十章 雁度長空跡不彰(下)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二)第八章 四句千古傳(上)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一)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六)第二百五十七章 新議(二十三)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四)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五)第二章 鞏州(中)第三十一章 馬鳴蕭蕭辭舊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