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五)

bookmark

空蕩蕩的百井寨,讓折可大發着愣,站在寨中空曠的校場上。

身後的腳步聲傳來,黃裳的聲音隨之響起:“除了馬糞,什麼都沒給我們留下來呢。”

“如果再有一天,說不定連馬糞都不會剩下。”章楶的笑聲緊隨在後。

折可大緊抿着嘴,完全無法釋懷:“再有一天,他們想跑都跑不了了!”

直到昨日,也沒有得到忻州的詳情,韓岡和他的制置使司正在一門心思地圍困百井寨,準備一鼓作氣將赤塘關和石嶺關的遼軍給調出來一併解決了。

當時雖還沒有完全將百井寨給圍堵起來,但也只差最後幾重壁壘,寨中的守軍在白天的時候也終於殺出來打破封鎖,但給嚴陣以待的宋軍輕易堵了回去。

軍中士氣高漲,從上至下都在摩拳擦掌,準備好好地跟遼軍打上一仗。好好出一口這段時間積攢下來的鳥氣。

可誰也沒想到入夜之後,百井寨的遼軍提前一步有了動作,且北面兩關方向燈火通名,大軍齊出。這讓百井寨外的宋軍都嗅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味道。

因爲百井寨中守軍動向不明,且兩關遼軍齊出,讓韓岡選擇了更爲穩妥的方針,等待白天再做決定。縱然探馬接連回報,說是百井寨的遼軍正在撤離,但夜色使得沒有人敢於確定遼軍是當真撤退而不是什麼詭計。

待到天明,敞開的百井寨大門彷彿是在嘲笑昨夜韓岡等人的保守。

“是覺得守不住了,所以才跑了?”

“當是畏於韓樞密的聲威。”

“難道是府州的援軍提前到了?”

“是否是河北戰局有變?”

“或許是遼國後方出了事!”

幕僚們聚集在韓岡的大帳中衆說紛紜,可能性太多了,怎麼猜也不可能確定到底是哪個原因。

當許多人坐在一起討論問題,最後要麼沒有結果,要麼就是看起來最穩妥,也是最不具冒險性的結論。當然,有一個權威性的人物在場時很多時候就會例外,在這裡,最後的判斷掌握在韓岡手中。

不過當幕僚們紛紛徵詢韓岡的意見的時候,韓岡只給了一個含糊的回答:“不要去想遼人爲什麼這麼做?而是爲不同情況都做好應對。”

章楶點點頭,這纔是最正確的思考方法,總比胡亂猜一個的要好。

“當然,也不是胡亂猜測。”韓岡補充道,“不然能把人給累死。要多瞭解一些敵情纔是。”

“去看看赤塘關和石嶺關。”章楶突然說道,“看看遼賊還在不在兩關中了。”

“不會吧……”陳豐失聲驚道,他的反應一向慢,還沒有轉過來。

“看了就知道了。”韓岡彷彿早就想到一樣平靜。

“的確如此。”折可大點着頭。

得了章楶的提醒,韓岡的文武幕僚們紛紛明白了過來。

如果遼軍沒有放棄兩關,那麼就代表忻州及折家援軍並沒有給他們造成太大的壓力,僅僅是重整防線,若是有放棄兩關的勢態,那麼也就意味忻州和麟府軍的到來,已經讓遼人失去了固守兩關、保住代州的信心。

“樞密,末將騎得快馬,就讓末將去石嶺關走上一趟吧。”折可大主動請纓。他實在等不及在後面等待斥候回報的結果。

“也好。”韓岡想了想,就點頭同意了。

折可大遠比文官們更瞭解軍隊,也許遼軍現在已經撤退,卻還知道在城上插滿了旗幟,但再怎麼僞裝,也很難逃過從小在軍營中長大的折可大的眼睛。

從百井寨往石嶺關,一來一回不過半日,折可大在入夜前騎着快馬趕了回來。雖然累得夠嗆,但他的心情卻好得無以復加,甚至想要縱酒大醉,以解前些時日的壞運氣。

正要進大帳將自己看到的一切面稟韓岡,卻見到大帳內圍着一羣人。

“是在看沙盤?”

折可大想着,卻見守帳的親兵示意他直接進去。

“河東乃三晉故地。趙、魏、韓三家分晉,皆是亂臣賊子。孔子筆削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周天子失德,封三晉爲諸侯。先聖若在,春秋史筆豈會輕饒?”

“三晉疆土犬牙交錯,卻都不約而同地往中原腹地遷徙。趙遷邯鄲,魏至大梁,而韓遷鄭。雖然各有其緣由,但以現在看來,卻是錯了。”

“戰國之時,人口稀少,大片的土地沒有開墾出來。淮地有夷、燕地有狄,至於西戎,南蠻更不必說。與其在中原競爭,不如向外拓土。”

“諸夏混戰中原,豈能比得上向四荒開拓疆域?夫子所贊,無不是維護華夏正統,而外服蠻夷,其所憎者,則必然不脫亂諸夏之序的亂臣賊子。”

“秦霸西戎,爲其立國之基。趙得代地,方得與強秦有一爭之力。農耕勝於遊牧,依靠的便是人口和生產。相同的土地,農耕能養活的人口遠勝於遊牧。”

“怎麼開始說起春秋了?”

折可大有些納悶,韓岡的聲音不大,又爲幕僚們圍着,他在外面不便往前擠,聽得模模糊糊。幸而黃裳看到了他,連忙向韓岡通報。

“回來了?”韓岡停下了教學聲,帶着幾分欣喜地問着折可大,“石嶺關的情況怎麼樣?”

“看起來遼賊是要放棄兩關了。”折可大欣然說道,“雖然多有僞裝,但終究瞞不了人。”

不過折可大在其他人臉上看到的興奮,遠比他預計的要少。他疑惑地望着韓岡,不明白髮生了什麼。

“正好對上了。”韓岡很是開懷地拍了拍手,對摺可大解釋道,“剛剛生擒了一名契丹的將校,從他嘴裡得知了許多內情。”

“不是生擒,是投效。”章楶更正道。

每年在宋遼邊境上,越境的逃人從來不少。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在本國呆不下去了,準備逃到鄰國開始另外一段生活,時常都能見到的,所以澶淵之盟中會有不得收留對方逃人一條。而大宋的富庶遠過遼國,跑來大宋的遠比跑去遼國的要多上不少。在遼軍北撤的過程中,一名契丹人來投效,沒人對此感到驚訝或是懷疑。而且折可大的結論也證實了他的話。

“不管怎麼說,遼賊真的是跑了!”

“這一回當能兵不血刃收回這兩關一寨。”

“不止如此……”韓岡展顏笑道。

的確不止如此。援軍到了,忻州仍在,石嶺關以北的局面正向對大宋有利的方向轉變。

但隨着遼軍撤離石嶺關和赤塘關的動作越來越明顯的時候,有些事就不得不盡快作出決定——遼軍正在撤退中,對於宋軍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到底是追擊還是不追擊。

“我軍兵鋒正銳,當緊追遼軍不放,讓他們徹底崩潰!”

“從開封府起,我軍連日進兵,到了此時,銳氣已喪,正是到了該休整的時候了。”

“遼軍撤得這麼利落,明擺着就是陷阱。”

“但真要能奪回了雁門,就是陷阱也不用在乎了。之後至少要出雁門,越恆山,逼遼軍守衛大同,順便攻打一下大同才能算穩當。”

“這麼做有多少把握?”

“把握不好說。”只能指望對手上當的計策,本來就不會是良策,“至少不會慘敗。要是連人馬都丟乾淨了,那麼連守住石嶺關,恐怕都不會有把握吧。”

這一場爭論,到最後也沒有結果。但石嶺關和赤塘關在遼軍放棄了守備之後,也被緊追在身後的宋軍乘勢奪回。

當兩天後韓岡進駐石嶺關——同時也一併派了人去守護赤塘關——忻州知州賀子房,以及秦琬,便聯袂來訪。

賀勝抻着脖子,挺胸疊肚地站在韓岡的大帳外。以他的身份,被韓岡賞識並拉入是他一輩子最大的際遇。所以他現在正昂首挺胸,目送着忻州知州帶着秦琬掀簾進帳。

韓岡正在批閱公文,檢查庫房積存,聽到了動靜,便放下了手上的毛筆。但也沒有跟而是又拿起了另外一支毛筆,開始端端正正地寫下了秦琬的姓名。

韓岡現在手上有一百道空名宣札,這是臨出發前,皇后特旨批下。得到一張宣札,填了姓名、年甲、籍貫,登時就能吃上九品的俸祿——韓岡的權限也只到最低一階從九品的三班借職爲止。

得到了宣札,秦琬輕輕巧巧地就成了大宋兩萬名文武官員中的一員,而剩下戰功到底能換來多少階晉級,就看之後朝廷的賞賜了。

幾個從賊又降順的指揮使,韓岡也寫了他們的姓名,不過接下來,就是順理成章地將他們調任閒差,之後一輩子領個幹俸祿,別想再有領軍的機會。

不管怎麼說,這個機會十分難得,就是韓岡,他也差不多是從這條路走上來的。剩餘的空名宣札韓岡並不打算動用太多,任意封官許願,對朝廷來說也是一樁忌諱。

見過忻州知州,見過了秦琬,韓岡正要繼續處理公務,一名風塵僕僕的信使,滿載着來自遠方的最新情報:

“官軍在河北敗了!”

第一百一十九章 夜火(下)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二十)第八章 欲謀舊地重興兵(上)第二百一十八章 變故(十五)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三)第二百三十九章 新議(五)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火箭(四)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五)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一)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四)第二十五章 晚來蕭蕭雨兼風(上)第三百一十二章 權相(上)第三十七章 蒿目黃塵顧世事(上)第三章 參商稻粱計(上)第四十七章 不知惶惶何所誘(中)第四十七章 節禮千鈞重(上)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三)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一)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四)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五)第三百二十章 無妄(下)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二)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三)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六)第一十二章 惡客臨門不待邀(上)第九章 鬧市紛紛人不寧(上)第四十一章 辭章一封亂都堂(四)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三)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四)第六十四章 宴火(六)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四)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二)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中)第一十五章 經濟四方屬真宰(上)第二章 搖紅燭影憶平生(上)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八)第一十四章 落落詞話映浮光(中)第三十八章 心賊何可敵(下)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六)第二十八章 遙別八桂攀柳枝(下)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上)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三)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三)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二十一)第三十八章 天孫漸隱近黃昏(中)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十三)第三十二章 憂勤自惕礪(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八)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六)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無明(下)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五)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八)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十一)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九)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七)第一百九十九章 火箭(七)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六)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九)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六)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中)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三)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八)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啓昌運(上)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一)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五)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二)第八十八章 塵囂(十九)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三)第二百一十四章 變故(十一)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四)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上)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七)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六)第一百八十四章 變遷(十一)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六)第三十三章 女兒心思可知否(上)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六)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四)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二)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三)第八十九章 塵囂(二十)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五)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圖(上)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三)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八)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三)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九)第五章 流水(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三)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圖(中)第二百一十二章 變故(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