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潮至東嶗觸山回(上)

趙煦張大了眼睛,驚訝地望着臺陛下的蔡京。

竟然還有人敢於在殿上指斥那位韓學士?不知道母后最尊重和感激的就是他嗎?!

趙煦還清楚地記得半年多前的夜晚,他的祖母指着那位韓學士大罵,卻完全奈何不了他。事後,就有人說,多虧了韓學士,否則二叔便要得意了。

趙煦還記得他的父皇,也就是不久之前的事,在韓學士回京第一次上課後,就突然決定要上殿一起聽課,還將王先生、程先生一併請了來,然後就又在殿上發病。再然後,自己就成了皇帝。

但……父皇真的有病嗎?

王先生、程先生、韓學士,三人都是父皇禮聘來的,可見他們三人都是最受父皇看重的飽學之士。但其中王先生和程先生的年紀都不小了,只有韓學士最年輕。

很多人都說,韓學士是父皇留給自己的宰相。

可自己天天都要去拜見父皇,爲什麼父皇從來沒說過?

“不用韓宣徽,難道用你不成?!”

趙煦只聽到母后陰沉沉的聲音從背後傳來,頓時渾身一個激靈,他從來沒見識過母后如此憤怒。趙煦強忍住回頭看個究竟的念頭,小小的身板在御座上重又坐得端端正正。

“不是不用。韓岡之才,是臣十倍,百倍,如何可以棄之不用,只是不能重用。這是爲保全韓岡,也更是爲了皇宋安危。”

“又是在說韓宣徽太年輕,善始難善終,可這不都已經辭了樞密副使!?”簾後的向皇后更加激憤,急促地喘了幾口氣,憤憤然地說道:“……吾算是明白了,你們這些措大,就是見不得人好!”

蔡京紋絲不動,毫無懼色,好像被皇后痛斥的並不是自己,“韓岡雖退,卻繼以蘇頌。且韓岡又時常上殿,與聞朝政,建言軍機,雖無樞密之名,卻有樞使之實。”

“韓宣徽那是有累累大功在,說到兵事,朝堂上有幾個人能比?不然問誰?蔡京你們這些只有嘴皮子最能耐的措大?!”

蔡確嘆了口氣,向皇后這是將殿上的文臣都罵了進去。但她罵得越兇,朝臣們對韓岡的意見就越大。這不是幫忙,這是扯後腿。看看對面,韓岡雖然低頭看着笏板,但也能看到他是一臉的無奈。

半刻鐘前,因趙挺之、蔡京搶了先手,而氣得七竅生煙的蔡確,現在看見韓岡的樣子突然很想笑。

風水輪流轉,韓玉昆你也有今天。

蔡確苦中作樂,而章惇都要氣急敗壞了。

蔡京居心叵測,臨難上書的姿態擺出來,傳出去,誰都要高看他一眼。

而且幾句話的功夫,整件事都給他扯得偏了方向,已經不是什麼關說法司、私釀酒水的閒事了。

之前章惇還有些迷糊,到了這時候,他哪裡還能看不出來?雖不可能像韓岡一樣,因先見而對蔡京極爲重視,可蔡元長現在既然自己都跳了出來,他如何還會不清楚整件事的來龍去脈?

蔡京不是要將韓岡一錘子釘死,而是要踩韓岡上位,縱然接下來會一時失意。但出京時,免不了會有人出面相送:蔡君此出,極爲光耀!

自家也成了踏腳石,還被潑了一身糞,章惇恨得磨牙,這鳥貨,是要做范仲淹啊!

薛向用眼角的餘光觀察着身邊的韓岡。韓岡雖是宣徽使,但他在朝堂上班次,是比照知樞密院事而來,也就是站在章惇之下,蘇頌和薛向之上。就在身邊,也覷得親切。

韓岡看起來並沒有被蔡京激怒,神色也很沉穩,可卻是在輕聲嘆氣,當不是爲了蔡京,而是皇后。

皇后應該讓韓岡自己出面與蔡京辯駁的,她本人只要最後做出評判就夠了。不能處在公正的位置上,任何決斷都會被人質疑。

爲什麼要異論相攪?就是要讓臣子們在下面,皇帝才能維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哪有捲起袖子,赤膊上陣的道理?想到這裡,薛向暗罵了自己一句,上面的不是皇帝,是皇后。

蔡京心中正得意。

皇后脫口而出的氣話,看着是幫韓岡,卻將韓岡反擊的機會完全抹殺。

韓岡在殿上時,辭鋒有多犀利,朝廷內外誰人不知,其實比他用兵還更擅長一點。蔡京最後選擇韓岡爲對手,也是冒着風險的,完全是賭上去了,爲了在未來收穫宰相之位,把自己現有的一切都賭上去了。

最壞的結果,就得還任故官,回到進入御史臺之前的職位上!

這比受責出外監酒稅還狠,監酒稅只是讓被彈劾的重臣看的,說明這位失敗的御史已經受到了處分,但不用多久就會起復,而且能升得更快,因爲他盡了本分。

而還任故官的懲罰,卻是最悲慘的。依故事,臺諫罪黜,皆有敘法。若還故官,即永不敘。臺諫升遷罷免後的派遣例歸中書直接注擬、取旨除授的。即使監酒稅都一樣。而還故官,便意味着該臺諫官將不會再受到敘復重用。曾經進入臺諫的資歷,等於被註銷了。從此只是一個普通的朝官,甚至還不如,泯泯衆人也。

若是受到這樣的處罰,除非日後還有人一力相助,挽回局面,否則連就任知州的資格都沒有,熬資歷要熬到死。而曾經兩次被踢出臺諫、去監酒稅的張商英,現在卻已經做到知州了。

至於追毀出身以來文字,卻絕不可能落到自己的頭上。彈劾大臣,是御史的本分。即便太上皇后想要發落自己,韓岡、蔡確、章惇他們,都要拼命攔着。

幸而有了皇后現在的這幾句,韓岡之後再有什麼回擊,都掀不起波瀾來。不可能會有什麼壞結果,甚至交州都不用去,可以直接去南方監酒稅去了。

不用去瘴癘地冒險,又順順利利地走上了預定的路線,他哪裡能不得意。

只是從表面上,完全看不出蔡京內心的愉悅,只見他依舊心平氣和地對暴怒的太上皇后道,“臣舊年曾任官厚生司,親眼看見百姓對韓宣徽如何頂禮膜拜。天下的藥王祠,自種痘法出世後,香火大盛,廟中都有韓宣徽的金身。之後,臣亦曾使遼。亦親眼得見遼人對韓宣徽敬畏。這一回,遼國樞密使蕭十三與韓宣徽一番話後,遼國便立刻入寇高麗。非是韓宣徽與遼人勾結,而是遼人對韓宣徽敬畏如神,不敢違逆。”

韓岡的名聲,日後當然會危及天子。

“敢問蔡殿院如此之高,這就是韓岡的罪責?韓岡是不該將種痘法公諸於世?”

蔡京話聲剛落,韓岡緊接着就問道。他不敢再等了,再遲一步,簾幕之後的那一位,就又要坑隊友了。

“非是宣徽之罪,而是世人多愚,連累了宣徽。”蔡京言辭懇切,彷彿是真心爲韓岡嘆息,“但既然世情如此,爲了皇宋基業,也不得不委屈一下宣徽。”

“原來如此。”韓岡點點頭,表示瞭解。

“不僅僅如此。”蔡京溫和而從容,再次面對向皇后:“韓岡文韜武略,世所罕有。格物之論,名震士林,天下士子,聞其言,無不悚然靜聽。領軍在外,所向披靡,更能安撫卒伍,穩定軍心。三軍一知韓學士至,便皆盡安心。而在朝中,一遇軍國大事,朝廷必急招其以備諮詢。雖在兩府之外,亦猶如兩府中人。”

蔡京看了一眼蔡確,繼續道:“且蔡確居相位,韓岡陰助之,章惇與韓岡更是相交莫逆。三人互爲表裡,同操朝政,曾布、張璪只能畫押應諾,呂惠卿立有殊勳,卻仍得留居外路。長此以往,陛下可得安?”

蔡確終於不能笑看韓岡的窘境了。蔡京這分明是在拉攏曾布、張璪,並示好並不在場的呂惠卿。

“心達而險、言僞而辯,危言聳聽,無過於斯!”蔡確獰聲說道。

蔡京反問:“相公以蔡京爲少正卯乎?”

《荀子》中所載,孔子曾言:人之五惡,勝於盜竊者: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僞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少正卯五項皆備,所以被孔子誅殺。蔡確指蔡京現在正是佔了其中的第一和第三條,聰明而用心險惡,言辭虛僞卻說得有理有據。

蔡確森然說道:“子產不毀鄉校,但子產也曾誅鄧析!”

蔡京毫不示弱地迴應道,“相公可誅蔡京,可能誅盡天下正人?”

蔡確的威脅並沒有意義。實際上,朝廷都不可能殺了蔡京。向皇后就是有這個念頭,包括韓岡在內的朝臣們,都要出面阻止。但蔡確是要帶出下面的話。

“欲陷君於不義,何可謂正人?”章惇一下就配合上了,冷然說道,“夫傷忠臣者有似於此也。夫無功不得民,則以其無功不得民傷之;有功得民,則又以其有功得民傷之。”

他知道向皇后聽不懂這段話,更不會知道出處,又詳細地解釋,“忠臣往往爲小人所間。若忠臣行事無功績且不爲民所贊,小人便會詆譭其人。若忠臣有功勞有人望,同樣會被小人詆譭。人主若爲其所惑,那就真的是讓其得逞了。比干、萇弘都是因此而死;箕子、商容只能出奔;周公、召公更是無辜受疑;而范蠡、伍子胥,也不得不背井離鄉。”

這是《呂氏春秋》裡面的一段話。說得是子產和鄧析。

子產是春秋時鄭國名相,執政二十餘年,在中原四戰之地,維繫鄭國不至爲強鄰所欺,而鄧析同樣是鄭國的大夫,精於律訟,而且被後人視爲名家的鼻祖。

有一次洧水漲水,鄭國一個富人被淹死了,有人得到了他的屍體。富人的家人請求買回這具屍體。得到屍體的那個人索要高價。富人家裡把這件事告訴鄧析,請他拿個主意。鄧析便道:“勿須擔心,其他人不會買。”得到屍體的那人沒辦法了,也去找鄧析,鄧析則對他說:“放心,除你之外,他們在其他人那裡買不到。”

一件事能夠正說反說,都能說出道理,但用心卻非是正道。當子產每次出臺一項新的法令,鄧析就會教人怎麼從中鑽空子。一次次的重複,最後子產無法容忍,直接誅殺了鄧析。

所以《呂氏春秋》中就評價說,那等誹毀忠臣的小人跟鄧析很相似。如果忠臣沒有功績、得不到世人的擁護,那些小人就會以此爲理由來詆譭忠臣;如果忠臣能夠順利地建功立業,還得到了世人的讚許和尊敬,而小人們,就又會以這些功業和世人的尊敬來中傷忠臣,說他們威脅到了君主。

儘管在《左傳》中,是另一位鄭國國相誅殺了鄧析,但原因和理由是一樣的。

蔡京很瞭解《呂氏春秋》,更瞭解《荀子》《春秋》,但他並不在意,因爲他知道,當他光明正大地將韓岡的威脅說出來後,朝臣們日後都會開始利用這個理由來攻擊韓岡。

所有人都知道韓岡太過年輕,地位與他的年紀不匹配,能力、名望更是讓人忌憚,朝廷有充分的理由壓制他。但每一個人都在等別人站出來,他們都畏懼韓岡的反撲,可蔡京不在意,他敢說,敢做,敢賭。

“韓岡才高、名重、望隆,得民心、軍心、士心,以及,”蔡京擡眼看了一下上方,“……聖心!若其垂垂已老,蔡京絕不會多言。但韓岡如今剛過而立,已是進出兩府,這讓人如何不擔心日後其身登相位,把持朝政數十載?若如此,天子將居於何處?”

蔡京的質問震動朝堂,面對誅心之論,韓岡比蔡京還要平靜。

“殿院彈劾韓岡,可是秉承他人之意?”

蔡京正氣凜然:“此乃蔡京本心,忠於事,忠於君。忠於國。無非一個‘忠’字。”

“既然如此,那就很好解決了。”韓岡心平氣和地對蔡京道:“只要殿院肯終身在京外爲官,韓岡終生不入兩府亦可。”

第一十六章 綺羅傳香度良辰(下)第四十三章 親屈天人九重問(下)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六)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六)第三百一十九章 無妄(中)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下)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七)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五)第三百二十二章 說服(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六)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二)第五十七章 南北(十七)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五)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十二)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一)第一百五十二章 梳理(二十二)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第六章 流水(下)第二百四十二章 新議(八)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六)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二)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上)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一)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四)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三)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一)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八)第四十三章 親屈天人九重問(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五)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三)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五)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三)第二百三十六章 新議(二)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五)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四)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下)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七)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三十一)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伎倆(下)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六)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一)第三十七章 蒿目黃塵顧世事(中)第二百八十章 微瀾(上)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九)第六十章 宴火(二)第四章 素意蘭心得君憐(上)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二十)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八)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六)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四)第四十一章 順風解纜破晴嵐(上)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七)第八章 戰鼓尤酣忽已終(上)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十)第七章 儒統淵源遠(上)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九)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七)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四)第二百四十八章 新議(十四)第三章 豈得聖手扶炎宋(下)第十章 大河雪色渺(下)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下)第八章 破釜沉舟自專橫(上)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第二十二章 漢唐舊疆終克復(下)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五)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六)第一百一十章 微雨(十七)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二)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九)第三百二十章 無妄(下)第六章 氣貫文武與世爭(下)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四)第二百二十章 變故(十七)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四)第七十五章 塵囂(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二)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八)第七章 飛將廟中風波起(上)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一)第五章 流水(中)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九)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上)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七)第二十五章 欲收士心捕寇仇(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二)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二)第三百二十五章 反擊(中)第一十二章 惡客臨門不待邀(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七)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七)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九)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一)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六)第二百零五章 變故(二)第二百六十章 新議(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