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二十二)

韓岡有好幾天沒有往崇政殿這邊過來了。

朝廷一直都沒什麼大事,韓岡自然樂得清閒。

他要操心的事不少,更沒打算跟當今的幾位宰輔爭權奪利的打算。那些瑣碎朝堂政務,他可是避之唯恐不及。

不過東海方向上的變局,韓岡卻不能置身事外。

今日的崇政殿,難得地顯得劍拔弩張。

“王勳是得朝廷冊封的高麗國王,豈是一羣臣子能夠私相廢立的?!”

“但王勳不忠王事,耽於喜樂,如何還能留他在位子上?既然高麗衆臣有所請,朝廷當允其所請。這也是爲了牽制遼國。”

很長時間,蔡確都沒有用這麼強硬的態度去與一名地位相等的同僚爭吵了。幾個月來,東西兩府就好像是一家人一樣“和樂融融”,沒有任何爭鬥,章惇與蔡確爭論的聲音,崇政殿中很久沒有響起。

向皇后都覺得沉悶的氣氛好像是延續了好些年一樣,實在太平得過分了。縱然她對朝政依然不是很得心應手,但她也明白,臣子的關係太和睦,朝堂上過於太平不是好事。眼下的爭吵,多少讓人安心了一點。只是這麼吵着,卻又讓人心煩,輔弼大臣應該更穩重一點纔是。難道所謂的異論相攪就是這副模樣?

“廢立藩王,乃是朝廷權柄,輪不到藩國的臣子越俎代庖。且此事瀆亂綱常,朝廷若是答應了下來,豈能砥礪臣節?絕不可行!”

還真是一場鬧劇,韓岡冷眼看着曾布板起一張臉,衝着章惇一陣疾風暴雨,與蔡確一起圍攻章惇。

“金悌等人,並未越俎代庖,而是上請太上皇后與天子,下詔廢去王勳之位,爲高麗另立新君。高麗乃是大宋藩國,高麗之臣便是大宋之臣,而王勳爲中國藩屬,亦是宋臣,雙方皆爲宋臣,豈能說他們瀆亂君臣綱常?”

章惇侃侃而言。不過在韓岡看來,僅是就曾布之言辯解,卻沒有半點反擊。也難怪,這根本不是在爲高麗國王而爭吵。

“王勳誠然不適任,且有礙朝廷計劃。但若是換了另一位,難道就能適任不成?”

張璪一向很少表明自己的態度,更不願開罪宰執班中的同列,但他的口氣雖是緩和,卻也是在表示反對。

“最壞也不會比王勳更差。廢立國主豈是小事,即位才數月,便犯下了那麼多過錯,高麗羣臣乃是忍無可忍方纔奏請朝廷給一個公道。換了其他宗室爲君,必會將其引以爲戒,不敢再有懈怠。”

“但這又幹楊從先何事?朝廷命其駐兵海外,可不是讓他去廢立藩王的。”

“楊從先居耽羅,高麗國中事皆需高麗君臣相助,王勳耽於逸樂,無心王事,致使遼軍渡海入侵日本一事未能及時掌握,楊從先性急或有之,但亦是人情難免。”

新任的高麗國王王勳無事復國大業,荒於嬉樂,高麗朝臣忍無可忍,合同上表要求廢去王勳。到底要不要同意他們的請求,爭論得很厲害。基本上就是章惇一個人表示贊同,而東府的宰執們都表示反對。剩下的蘇頌、薛向都不表態。

而韓岡,也同樣在旁觀——因爲情況並不對。

現在章惇與蔡確等人爭論的,並不是高麗國君臣的問題,而是他所舉薦的楊從先的罪過。

明面上高麗羣臣的奏章看着並沒有異樣。但駐紮在耽羅島上、與高麗的流亡朝廷在一起的水師將領楊從先,卻一同上奏表示贊同高麗羣臣的意見。他這個表態完全不合情理。

作爲一名上國派來相助的將領,他與高麗朝廷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只需按照朝廷的吩咐行事。如果僅僅覺得王勳並不適任,他只要寫上對王勳的看法就足夠了,剩下的就是等朝廷的決定,完全沒必要直接表示贊同,將自己牽扯進去。

升到他這個位置上,就算是武官也該知道趨吉避凶的道理,正常情況下,絕不會讓自己陷入險境。

很明顯的,楊從先已經與高麗羣臣有着解不開的利益糾葛,甚至廢去王勳之位的這件事中,他已經一腳踏了進去,所以楊從先纔會如此表態。而據派駐在軍中的走馬承受上報,楊從先數次進入高麗王庭,據稱是爲了質詢遼國入侵日本一事,只是沒有更多的細節。

不過這些信息已經足夠了,足以讓楊從先不能翻身,同時讓他身後的章惇吃個大虧。

爲什麼章惇要堅持同意高麗羣臣的請求?正是不想讓楊從先成爲攻擊自己的武器,至少讓自己少受點牽連。

韓岡看得出來,章惇可是已經氣得七竅生煙,卻還不得不同意高麗羣臣的要求,以保住楊從先。

楊從先區區一名武將,卻參與到外藩國王的更替上。他這樣的行爲,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是朝廷所無法容忍的。如果是在朝堂黨爭的時候,拿着當把柄,足以讓一名宰相由此落馬,整個派系潰不成軍。而楊從先是章惇推薦去的,同時也跟韓岡有牽扯不清的關係。真要計較起來,他們都別想好過。

幸好如今兩府宰臣都不想將事情鬧大,逼得章惇要魚死網破,韓岡反目成仇。維持朝堂的穩定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但這並不代表還要一團和氣,有機會的時候,誰都不會放棄。東西府之間,宰輔個人之間,都少不了爭權奪利。

蔡確主導下,章惇節節敗退,聽着言辭上毫不落下風,但實際上連反擊都做不到。要將這件事侷限在高麗的朝堂內部,將他以及楊從先的責任洗脫,要付出很多利益作爲交換。

至於是否要換一個合適的高麗國王,只要章惇表示退讓,幾位宰執都不會反對。所謂綱常大義,想要找個合理的理由繞過去,實在是太容易不過。畢竟,他們也都不想看到遼國能夠毫無牽制的併吞高麗、侵略日本。

正是有着這一份私心,章惇還能勉強維持戰線,儘量減少自己的損失。而蘇頌、薛向就不肯趟渾水,兩邊都不想得罪,故而不想摻和進去。但雙方爭執不下的時候,幾名沒有表態的宰輔就顯得格外顯眼。

向皇后被吵得煩了,見到殿上還有人在看熱鬧,便出言問道:“韓宣徽,蘇卿、薛卿,不知你們有什麼看法?”

韓岡看看蘇頌和薛向,見他們沒有站出來的意思,只得踏出一步,“敢問殿下,朝廷爲高麗冊封新王,又派去水師,到底是爲了什麼?難道只是存亡繼絕嗎?”

“是牽制遼國……”向皇后迴應道。

“殿下明鑑,正是爲了牽制遼國。高麗不過是海外小國,其存其亡,本不足論。惟其與遼交惡多年,中國可以引以爲臂助,故而斷絕往來百多年後,又重新遣使往來,授其金冊。如今遼國併吞高麗,也是中國所不能容忍。”

向皇后點頭,“宣徽之言有理。”

朝廷需要的正是讓遼國不能順順利利地併吞高麗。否則一旦給遼國擁有了海上力量,萬里海疆將永無寧日。若是能用高麗拖住遼國,則北方疆界就能太平許多。但此前遼國不僅順利地佔據了高麗的全部領土,甚至毫無干擾地渡海攻打日本。在冊封王勳爲高麗國王的最初目的上,朝廷已經是失敗了。

“確認了朝廷的目標,就是抓住了根本。只要不利於牽制遼國,任何請求都不能同意。若是有利於牽制遼國,便可以視情況通融一二。”

韓岡的話頓時引火上身。韓絳轉過頭來,盯着對面的韓岡:“難道在韓岡你眼中,三綱五常就不是根本了?”

曾布立刻跟上:“宣徽宣講氣學不遺餘力,難道綱常二字不在氣學之中?”

張璪也道:“宣徽當世名儒,這種不顧君綱常大節的話,天子之師不當說啊。”

宰輔們哪個不知道朝廷在高麗、乃至整個東海戰略上最重要的關鍵是什麼?根本不需要韓岡來多嘴多舌。楊從先的事,韓岡也要擔一份責任。本來他站在旁邊時,還可以暫時放他一馬,但現在既然跳出來,那就當章惇一樣對付。

“綱紀當然是根本大節。高麗羣臣見識不足,所以罔顧大節。楊從先又是武將,不識大體,爲金悌所惑。這都是不可否認的。”

伊尹、霍光的例子就不用拿出來說了,高麗羣臣廢王勳時所引用的例子,便是尹、霍二人。方纔章惇與東府宰執們爭論了半天,就這兩個先例,沒有少爭執。韓岡想要做的,只是轉移注意力而已。

韓岡說得輕巧,但楊從先的責任怎麼能這麼簡單地就給他洗脫掉?蔡確當即便道:“那麼高麗羣臣的奏請怎麼辦,是要駁回去嗎?”

“那要看太上皇后的處斷了。”韓岡轉向向皇后:“以臣之見當從朝中選派一名良臣,領一部兵馬去耽羅,着其總理高麗內外事。之後究竟是讓王勳退位,還是讓他繼續爲高麗國主,都無關緊要了,真要說起來,還是讓他留在國王位置更好的一點。”

第四十五章 仁聲已逐春風至(中)第三十五章 願隨新心養新德(下)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二十)第七十四章 塵囂(五)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七)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九)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二)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五)第三十七章 驟風(四)第二百二十一章 變故(十八)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五)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餘恨(上)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四)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三)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二)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九)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六)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一)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七)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三)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二)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上)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六)第三十七章 異鄉猶牽故園夢(上)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微雨(十八)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下)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中)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三)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下)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三)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六)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二)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九)第二十六章 當潮立馬夜彎弓(上)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四)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九)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三)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四)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一)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六)第一十七章 廟堂(八)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一)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八)第五十四章 南北(十四)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七)第三章 牆成垣隳猿得意(下)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五)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九)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三)第六十四章 宴火(六)第一百零一章 微雨(八)第二百八十一章 微瀾(中)第三十八章 一夜驚濤撼孤城(上)第八十六章 塵囂(十七)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一)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圖(下)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三)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四)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無明(上)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九)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四)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九)第四十一章 辭章一封亂都堂(三)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五)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第三章 參商稻粱計(中)第三十四章 雨澤何日及(三)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三)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六)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中)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九)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七)第二百四十五章 新議(十一)第一章 一年窮處已殘冬(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變遷(二)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一)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六)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三)第三十八章 天孫漸隱近黃昏(下)第二十三章 天南銅柱今復立(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五)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八)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八)第五章 心念親恩思全孝(下)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二)第三十八章 天孫漸隱近黃昏(下)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三)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中)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九)